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湖北:马路上站出闪亮青春——记襄樊市南漳县东巩镇四中队民警张正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10:56 公安部网站

  微胖、微黑、个儿不高、言语不多的湖北省南漳县交警张正军,前不久从城区二中队调到位于东巩镇的四中队工作。2005年9月,他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在襄樊市3名被表彰对象中,他是唯一一名县级民警。现在要伴随深山远乡的他,在城区马路上站了18年。这18年,他在南漳交警大队创下了“无一起执法过错、管段最繁华秩序却最好、群众最满意”的历史。1999年以来,年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先后获得“全市十佳公安民警”、“襄樊市首届最可爱的民警”等多种荣誉称号。

  18年,无一起执法过错,靠什么?

  [张正军语]我要对得起这份工作!

  [笔者感悟]素质高低,体现在持之以恒、细枝末节上。

  1968年6月出生的张正军,1987年参警。

  春去秋来,他一直在南漳交警大队保持着“上岗时间最长、纠正违章最多,却无一起执法过错”的纪录。

  去年4月,他查扣了一辆无牌无证摩托车。

  骑车人和乘车人均不依不饶,拒绝管理。

  没有和对方“斗嘴”,张正军一个标准敬礼。骑车人和乘车人不知道眼前的这位交警,就是南漳最优秀的警察之一。他苦练的一身过硬的标准动作,长年累月展现在南漳最繁华地段和岗点,被历届南漳县委、县政府领导称为南漳“形象大使”,多次代表南漳交警大队参赛赢得不少荣誉。

  但骑车人和乘车人的蛮横,漠视了张正军的文明执法。他们看张正军个儿不是很高,便推搡起张正军来,非要张正军还车不可。

  过路群众也挤过来看热闹。

  张正军知道,再好的良言都显得多余。因为违法者在众目睽睽下可能因为“面子”问题会继续争执纠缠。而他也不能让法规的尊严在此刻示弱。

  又一个标准敬礼!

  再一个标准敬礼!

  硬执法,软着陆。围观的群众唏嘘了,推搡张正军的两人见他不仅不还手,而且还向自己连续敬礼,终于停住了手。但仍纠缠着张正军硬要开走摩托车。

  敬礼,还是敬礼!

  连续21个敬礼敲打和叩问着众人的心:大家都不自觉遵守交通秩序和法规,那社会将是什么样子?

  这是无声胜有声的执法。围观的群众感动了,纷纷遣责骑车人的无理取闹。无理取闹的骑车人和乘车人也感动了,主动将车交给张正军。

  从警18年来,张正军就是这样。心态平静,不浮不燥,始终让自己远离执法过错的红线,而又让法规的权威得以张扬。这就是素质!他把所涉及的法规搞得滚瓜烂熟,又尽职尽责地执行它。他把热爱的工作分解成一天、一件、一点、一滴,然后尽心完成,从而让自己18年来一直保持着无一执法过错的纪录!而另外,他一直还坚守着只“扯法规”不“扯关系”的准线。我们知道,工作过程中遭遇“扯关系”,是很多执法过错的主要原因。

  2003年9月,张正军姐姐的同事赵秀军,驾驶车号为F61293依维柯客车经过车站门口,看见执勤的正是熟悉的张正军。于是,就“放心大胆”地在水镜路上违法停车揽客。

  张正军一看立即上前纠违,要他出示驾驶证按章接受处罚。赵秀军以为张正军只是做做样子,没有搭腔便“心领神会”地将车快速开走了。

  不纠违岂不就是执法执规不严?这是渎职!

  张正军硬是骑着摩托车追了两公里将赵秀军的“依维柯”拦下。

  “抬头不见低头见,我和你姐姐又是同事,兄弟放一马吧1赵秀军没想到张正军会追上来。张正军微胖的脸满是严肃,让人望而生畏:“有困难,我可以帮;违法,请你凉解。”并当场给予50元罚款。

  事后,赵秀军终于想通:“他罚我,是对工作的尽职,是对整个交通的负责,是对乘客和老百姓的负责;也是对我的警示和最大的爱护。”从此以后,这位司机再也未违法停车揽客了。

  18年,管段秩序最好,凭什么?

  [张正军语]不能做群众不放心的民警吧!

  [笔者感悟]平凡而不平庸,行行能出彩!

  今年春运,有一辆中巴车在禁停路段停车带客。

  谁在“顶风”而上?

  张正军上前一看,原来是自称中巴行业的“大哥大”。以“霸道”而出名。

  张正军照章开出罚单。“大哥大”一看,火冒三丈:“敢罚老子的钱,你看看你长了几条腿几只胳膊?”接着一通大骂。车上的乘客都为眼前的交警捏了一把汗。

  张正军不卑不亢。

  他正义凛然,毫无退缩。这么多年来,他不知碰过多少“霸道司机”。这些司机在“霸道”过后,不得不乖乖折服于张正军和折服在法律、法规面前。不然,南漳水镜路这条繁华的街道早成了乱摊子了。

  沉默与吼吓无声地较量着,“大哥大”被张正军正义的眼睛“盯”得心虚了,声音渐渐小了下来。因为,他发觉这种挑战从一开始自己就没有立脚点,重心不稳,怎么不会倒下?车内的乘客也开始遣责司机乱停靠,耽误了大家的时间。

  结果,这么自称“大哥大”的司机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接受了较重的处罚。

  时隔三天,这位司机的中巴车因故障坏在路上。张正军下班刚好路过。他主动上前帮忙将车推到路边,还请人帮忙将车修好。

  眼前发生的一切,让这位自称“大哥大”的司机震动了。他主动向张正军承认了前几天的蛮横无理的错误。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违法行车了。而且还号召其它司机一起“反违法、讲安全”。

  18年来,张正军就是这样,敢碰硬。因为他明白,他站马路其实站的就是一条公平公正的准绳。这条准绳有丝毫的裂断,这条路的秩序也就没有了。老百姓和组织把他放在这个岗位,就有千百双眼睛时刻紧盯着他,他必须“守土”有责。更重要的是,张正军管理的路段,街道两侧店铺林立,是县城最为繁华的地段,也是南漳城区交通的要道。在上下班高峰时间,每10分钟就有100多台机动车、600多辆非机动车通过,行人则更难统计了。不这样,他哪里能干出“1990年以来管段内没有重特大事故和交通堵塞”、“从警18年管段秩序最好”的成绩?!

  去年2月,县直某单位刘女士骑摩托车,经过中心岗路口违章拐入非机动车道时,不慎摔倒在地,两腿均受伤。正在此执勤的张正军忙上前扶起她,要将她送到附近的中医院治疗,刘女士婉言相拒。但张正军发现她无证驾驶后,要给予处罚。刘女士一听连忙央求:“你看我都摔伤了,你还忍心罚我的款吗?”张正军正色道:“你摔伤就是因为你没有驾驶证,技术生疏,不懂交通法规才造成的。”刘女士没想到眼前的交警热心而不失原则,只好按规定接受了处罚。

  以“火眼金睛”不放过任何一例违法违章。司机们路过张正军的管段,都“醒神提脑”,提醒自己这里有个“张正军”。这在无形中形成了良好的秩序。

  18年,群众最满意,为什么?

  [张正军语]也许是因为讲公平公正,有难必帮吧!

  [笔者感悟]做好事、干实事,不要怕群众看不见!

  从警18年,张正军还在南漳交警大队创下一个“最”:群众最满意!这是群众硬评出来的,不是谁“忽悠”出来的。

  “群众为什么最满意”,有人问张正军。他想了想说:“也许是公平公正、有难必帮吧1

  去年4月20日下午6时,张正军正准备下班。这时走来一位问路的六旬老人,老人满头大汗一身灰尘一脸疲惫。张正军见状,急忙从附近商店买来一瓶矿泉水,让老人歇口气再说。原来,这位老人是专程从神农架到南漳走亲戚的。由于长时间未走动,加上南漳变化较大,只记得亲戚家附近有个石灰窑。在分别乘坐人力三轮车、电麻木寻找未果后,已是身无分文。张正军顾不上告诉家人,让老人坐上自己的踏板摩托车,四处帮忙打听。在小西门听一群众说,木瓜园附近有个石灰窑。张正军又带着老人直奔二十多里远的木瓜园,等找到这位亲戚,已是晚上七点半。老人的亲戚非要留他吃饭,被他婉言谢绝。等他回到家,已是晚上八点多钟。

  县实验小学是南漳城内最大的小学之一,在校学生近3000人。正好在张正军的管段内。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一条横道和十字路口。为保证他们安全,张正军坚持长年护送学生过马路。还经常深入学校为学生们上交通安全教育课,讲解安全知识。天长日久,师生和家长都非常感动,常常到中队和岗台看望张正军。许多学生还给他寄贺年卡,以表谢意。

  像这些“小事”在张正军已走过的18年警察生涯中举不胜举。

  而更为有趣的是,就连被他纠正过的违法者或罚过款的人,也对他是称赞有加。

  2004年4月27日,县风神市场个体户杨女士因没带安全头盔驾驶摩托,加上闯红灯,被张正军发现纠正并罚款。

  脾气不好的刘女士哪能咽得下这口气。非要张正军赔偿时间损失不可。

  尽管张正军耐心解释,但该女士仍不依不饶:“不就是一个站马路的,有什么了不起的,咱们走着瞧......”

  事隔一个月后,刘女士骑摩托车去幼儿园接生病的孩子路过岗台时,车胎没气了。刘女士明知岗台有修车工具,张望了又张望,可一想到前不久跟民警争吵过,难以启齿。

  这一小细节被张正军看在眼里。

  他二话没说,把自己的摩托车推过来,对刘女士说:“你若急着用,就先骑我的吧。”本想坚持不用,但要接孩子,且孩子又生病了。刘女士只好接受了张正军的好意。

  可是,当刘女士接回孩子到岗台取车时,心里就过意不去了:眼前自己的车子已被张正军经修好!

  第二天,她买来一件矿泉水来到岗台送给张正军,表示感激之情,但被张正军婉言谢绝。事后,刘女士特意到县电视台为张正军点歌“好人一生平安”。(何德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