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不要过高期望审计风暴的作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13:49 现代文明画报 | |||||||||
从1999年到2005年,媒体掀起了一场场“审计风暴”,对国家审计署的工作报告中大胆披露一些部门的经济问题觉得痛快淋漓,因而这份审计报告便成了一个符号,被人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感情色彩,并加以演绎和放大,似乎人们找到了医治腐败的灵丹妙药。对于这份审计报告,一方面我们要敬佩李金华的勇气,但另一方面,也不要对它期望值过高,而要以平常心待之。
何谓平常心,那就是视审计报告为一个正常的工作报告,它的程序本应是一种常态,而不是非常态。如果我们用一种非常态眼光去看待它,或者它作出的是非常态的报告,那都不是正常的。那么为何这次审计报告被誉为“风暴”呢?只能有两个解释: 一是过去的审计报告是非常态的、遮遮掩掩的,甚至是弄虚作假、官官相护的。二是过去的审计报告是轻描淡写,不着皮毛,回避问题,大而化之。所以这种状态下出来的审计报告不易取得人们的信任,因而人们对它不感兴趣。这次审计报告恰恰因为它是常态的,反映问题是真实的、尖锐的,所以赢得了老百姓的好评。 但我们还要追问,这次审计署的审计报告真的就那么口无遮拦,完美无缺么?回答是否定的。且不说涉及到国家机密的东西不能披露,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从现代管理的角度看,人的假设有很多,但都承认人首先是“经济人”,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或法人、集体,他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这种利益包括政治、经济等利益上的考量和博弈。那么,国家审计署的报告也同样逃不脱这种各方利益博弈的桎梏,否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者。对于哪些该报哪些不该报,哪些强报哪些弱报,我想国家审计署肯定是煞费苦心甚至仍然有难言之隐,也就是说审计署的权力决不是没有制约的。尽管李金华自称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但“狗”毕竟是认得主人、仆人和客人的。这就是一种常态,否则,李金华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神。 在报告中点到的一些事情,一反常态开新风气,这的确大快人心。但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一下这个审计报告也会发现一个现象,即打“死老虎”。尽管披露国家电力公司的问题触目惊心,但那是马后炮,责任人和犯罪人跑的跑了,判的判了,披露的是在司法介入以后的事情,而正春风得意位高权重的部办委局负责人和所负责的部门,披露出来的触目惊心的问题又有多少?也就是说,“活老虎”打了多少?难道凡是在位者都没有重大问题吗?难道审计人员业务不精吗?不是的,这就是潜规则,人们往往绕不过去,李金华也不会例外。从这种意义上说,审计署的确做得已经够好了,但是我们还是千万不要过高期望它的作用。 我们知道只有大权力监督小权力、异体监督异体的时候,监督才是有效的,而审计监督相对于整个国家权力机构来说,还属于小权力监督大权力、同体监督同体,它仍属于自查自纠的范畴,在监督方面仍有它极大的局限性。所以那种无限夸张、演绎和放大审计的作用是不理性的,那只不过寄托和反映了人们的某种理想或诉求。而真正的利器还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治理我们的社会、治理我们的国家还得依靠法律。所以我们还是应当多弘法少弘人。多一点理性少一点感性。方礼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