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六号飞船点火地点在1500米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16:35 北京晚报 | |||||||||
金秋十月,我国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即将发射。这既是我国空间技术实力的又一次大规模展示,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又一个新起点。 月光下,高高的发射架用它巨大的钢铁双臂,紧紧地把乳白色的飞船和火箭组合体抱在怀中。从1999年到2005年,已经5次成功放飞神舟飞船的发射塔,静静地期待着又一声“惊天轰响”。
这是地处大漠戈壁深处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世界大型载人航天发射场之一。 “神舟”六号·现场 大漠深处航天城 宇航路、问天阁、飞天宾馆、神舟宾馆以及街道两旁广告栏中的一位位“两弹元勋”的形象,都似乎在告诉新来的客人,这里的一切,都是属于航天的。 就连街上的路灯,也做成了火箭托举“神舟”飞向太空的造型。这是上任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张建启亲手设计的,在这位为飞天事业操劳多年的老航天眼里,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姿态。 航天城的入口处,弱水河缓缓流过。在这条以祁连山融雪为源头的小河沿岸,杨树和灌木逐水而生,簇拥出了荒漠里的一带绿洲。正是胡杨叶黄时节,弱水河畔一片灿烂的金色。 半个世纪前,地处黑河下游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这块地区还是一片荒漠戈壁。1958年10月20日,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建,它是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火箭、卫星发射试验中心,也是目前我国惟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迄今为止,已有37颗卫星和5艘飞船从这里飞入太空。这里,先后创造了从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卫星到第一艘载人飞船等中国航天史上波澜壮阔的10个第一。 这里的年平均降雨量40毫米,而年均蒸发量则高达3600毫米以上。然而,正是这个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却为航天发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 “神舟”六号·组装 “亚洲第一大门”与先进的组装、发射模式 戈壁滩上的中国航天中心,一切地名都是数字化的。飞船和火箭总装垂直测试厂房是“9002”,也被人们称作“航天大厦”。 这座相当于38层楼高的高层建筑在大漠上显得异常突兀。这是航天港中最要紧的部位之一。置身其中,记者发现,这座大楼其实是空心的,它的中间没有任何楼板。 因为这是专为载人航天而新建的飞船和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只有在这样高大的空间内,叠加起来高达58.3米的火箭和飞船才能组装起来。 更有特点的是,这座楼有一个大得超出人想像的大门———淡黄色大门高74米,上宽14米,下宽25.6米,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自身整体重量350多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张育林说,没有这样大的门,高大的火箭和飞船组合体根本无法“昂首出门”。 张育林介绍,要设计建造如此规模的大门难度非常大。戈壁滩风沙大,大门必须保证密不透风和有效抗阻巨大风力,而且自身重量不能对厂房墙体结构产生任何侧向拉力。 今天,“亚洲第一大门”已成为神舟飞船的转运通道和保护门。组装好后的船箭组合体,就是通过这个大门,在一条20米宽的特制“铁道”上驶入发射塔架的 “神舟”六号·解密 飞船点火地点在1500米外 测试发射控制中心,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点火处”,坐落在距发射架1500米处。 1500米是精心计算出来的安全距离。仅火箭内的液体燃料就有数百吨,如有意外,其爆炸力可想而知。过去,为了保证发射人员的安全,发射都是在地下控制。现在,随着通信和控制技术的提高,飞船发射时的测试发射控制模式选择,采用了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方式,并改为在技术区设置测试发射控制中心。 光这个安全距离的计算和验证,就耗了设计者们不少心力。8排计算机终端前坐满了指挥控制人员,墙上的6个巨型屏幕不断显示发射场各分系统的实时画面……在测试发射控制中心,记者参观了这个远距离进行“点火”的地方。 参加过神舟五号发射的测试控制发射站0号指挥员郭保新告诉记者,测发中心通过计算机测发指挥监察系统,实行自动化检测和对关键部位的监测监控,提高了测试发射的可靠性。 “神舟”六号·气象 神六为何秋季发射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今年神舟六号的发射,又逢金秋时节,难道是巧合吗?不是。这是因为秋季的气象条件,最适合我国发射载人飞船。 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放飞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那根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的航天测控网由多个地面测控站和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组成。其中,3艘测量船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我国相反,处于春夏季节,海况较好,便于航行和执行测量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都选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神舟”六号·意义 神六标志中国载人航天第二步计划启动 按照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规划,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分三步来实施,其中,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随着我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性突破、即第一步的任务已经完成。 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在突破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发射神舟六号,即标志着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计划。 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地球与空间站,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完成后,航天员和科学家在太空的实验活动将会实现经常化,为中国和平利用太空和开发太空资源打下坚实基矗 “神舟”六号·安全 确保航天员安全 从航天员入舱那一刻起,发射场的应急救生系统就会同时启动。 在高高的发射架下,可以看到防爆电梯、紧急撤离滑道、航天员安全掩蔽室等。从航天员进入飞船到发射前30分钟,这段时间内如果发生意外,这些设施将为航天员逃生提供安全保障。届时,还会有配置齐全的救生车等待在发射架下,随时准备抢救航天员。 除了紧急撤离外,航天员还可以启动逃逸飞行器实现航天员大气层内救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说,按照火箭的设计,在上升段火箭如果出现故障,逃逸系统将带着飞船离开箭体,确保航天员在安全地区着陆。 其实,发射场本身也是航天员的第一个应急救生区和飞船的副着陆唱——如果主着陆场风速超过15米每秒或因为其他因素导致搜救飞机和汽车无法出动,就必须启用副着陆常 副着陆场有一支规模较主着陆场稍小的空地搜救队。除了副着陆场空地搜救任务外,搜救队还担负着一部分的飞船应急返回搜救任务,在发射场区范围内的应急搜救以及国内其他地区的空投搜救———假如飞船在应急返回中落到了国内其他地区,守候在发射场附近机场的飞机和伞兵小组将立即出动实施空投搜索,发现目标后,另一架大型运输机将装载空地搜救分队的3台专用车辆和有关人员飞往目标点附近机场,迅速开展搜救工作。 “神舟”六号·直播 央视直播发射过程 神六发射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将直播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发射、着陆及飞行过程中的有关情况,新华网、人民网将进行实时报道。 “神舟”六号·观测 北京可肉眼看神六 本报讯今天上午记者从北京天文馆了解到,“神六”飞船在太空飞行期间,如果时间、地点、天气等条件适合,人们用肉眼就可以观测到这颗与众不同的“巨星”。届时,北京天文馆将组织一批比较有观测经验和水平的天文爱好者到北京近郊的几个地点同时进行观测,并对其拍照。同时,北京天文馆每日将在其网站上(http://www.bjp.org.cn)发布“神六”出现的时间、方位,便于对其感兴趣的普通天文爱好者进行观测。本报记者王润王怡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