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飞天四十年征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10:36 新京报 | |||||||||
从“曙光”初现到神六飞天,中国以自己的方式倔强地寻求向太空大国的转变 10月3日午后,孩子在东风航天城礼堂外玩耍,阳光将“航”字的投影印在地上。中国的飞天之路经历了千年孕育,终于圆梦九天。本报特派记者赵亢摄 “我们其实只是个过程。”神舟五号升空后,一位设计师这样说。
对已经成功发射的神舟六号来说,神舟五号确实只是个过程。但中国飞船正是在无数个这样的过程推动下,从无人飞行到载人升空,从在太空停留一天到停留多天,并且,这个过程还在往深处延伸。 西方国家始终对这个过程充满兴趣。 他们好奇这个曾经落后的国家,在没有任何外来帮助的条件下,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掌握一项规模巨大的尖端太空技术。 从“曙光”初现到神六飞天,近40年的载人航天路走得并不平坦,但中国却近乎倔强地寻求每一步进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徐世杰说,“中国在以自己的方式向太空大国转变。” 红色“曙光号” 1966年的3月底,在国防科委主持下,召开秘密会议,研制宇宙飞船的规划被摆上日程。 “那艘飞船叫曙光号”,在刘济生的回忆中,中国载人飞船的雏形最早出现在1970年。 刘济生,原载人飞船的副总指挥。1964年,他毕业时,两个超级大国都已成功发射卫星,中国整个科技界正沉浸在“卫星热”中。 1961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 这加倍刺激了中国。1966年的3月底,在国防科委主持下,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研制宇宙飞船的规划被摆上日程。之后,中央提出,1973年底发射自己的载人飞船。 4年后,随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一艘精美的飞船模型———曙光1号也出现在众人眼前。 “曙光号的外形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时隔三十余年,汤兰祥依旧记得它的样子———就像个倒扣的大沙漏。 汤兰祥,现任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1970年底,他随着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和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一起搬到了农业大学。让他诧异的是,这样一个国家级保密单位,连堵像样的墙都没有,四周只用铁丝网围了一下。 这时,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选拔早已展开。 当时中国航天员的训练基地也在这所大学里。从全国14个歼击机部队及院校选拔出来的20名航天员每天在模拟舱里训练。 但到了1972年,飞船计划陷入时断时续的状态。 刘济生说,“当时的中国真不具备足够强的经济实力来支撑载人航天的研究。水电站、化肥厂等许多国家基础设施都迫切需要资金投入。”反对继续从事载人飞船研究的声势愈来愈大。 1975年3月,国防科委正式宣布载人飞船工程下马。汤兰祥说,他听到消息后伤心了好多天,“那几年的秘密奋斗就这样付诸东流。” “长二捆”四年之变 经过十大项目改造后,“长二捆”火箭在1996年终于变成了一枚能运载人的火箭。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再次立项实施是在1992年9月。 此时,中国的火箭已能发射到离地36000公里的黄金轨道,运载能力从原先的3.3吨提高到了7吨。李鹏总理要求此次中国飞天“一击必中”。 但难题接踵而至。 发射卫星时,对火箭可靠性的要求是0.91,即发射10次,允许1次失败。但用于发射载人飞船,这还不够。 1992年,31岁的张庆伟临危受命,担任长征二号F载人火箭副总设计师,改造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 长征二号F载人火箭的顶端有一个逃逸塔,当运载火箭出现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故障时,它会自动点火,拉着飞船脱离危险。 就是这枚逃逸火箭,曾让张庆伟束手无策。它身上的每个部件都是一道世界级的技术难关,并且在国内没有任何资料可借鉴。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组织了一个赴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的短训班。俄罗斯航空航天专家待人十分热情,但每次讲到关键处就戛然而止。当中国学员问及一些核心技术,教授只给出一个讳莫如深的微笑。 逃逸火箭身体下端的栅格翼和发动机是俄罗斯的骄傲。当初仅研制栅格翼,他们就用了5年。 栅格翼就像是羽毛球上的羽毛,防止逃逸火箭升空后打旋。国内从没有人见过。张庆伟找来俄罗斯的原始资料,依葫芦画瓢,描出了它的外形,然后采用原始方法———通过无数次的试验,确定了翼片的厚薄与材质。 “长二捆”火箭经过十大项目整改后,在1996年终于变成了一枚能运载人的火箭。1999年,它安稳地将神舟一号飞船送入太空。 “神三”迟飞三月 因为插座故障,700多人的试验队从酒泉撤回,发射时间调整到2002年3月下旬。 从神舟一号成功进入太空之后,飞船开始进行系列变身。 一号飞船只是艘试验船,舱内设备不完善,并只是模样件。二号飞船安装了所有正样件系统。三号飞船更复杂,增添了大气层外救生系统,测试舱内模拟航天员的指标更全面。 然而,随着技术升级,问题开始层出不穷———在重重的技术“堡垒”之外,还有着大量容易让人忽视的小问题。而小问题只要出现一个,就足以带来飞船的毁灭。 张庆伟还记得,1992年,因一块多余的铝质物使得长二捆火箭发送澳洲卫星失败。 1996年2月15日,长征3号乙运载火箭飞行了不到2秒,箭体开始向右倾斜,接着就一头栽倒在距离发射架约2000米的山坡上。事故原因查明为:个别部件存在问题。 同样的“险情”也曾发生在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前。 2001年10月,离预定发射时间仅两个月,飞船已进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进行电缆导通测试时,发现穿舱插座有一个点不导通,而这可能引起飞船在太空中整体失控。 这个问题本来有提前避免的机会。 神舟飞船总体技术负责人杨宏回忆,飞船在进入发射场之前,曾发现过一个插座出现同样问题。当时的工作人员认为只是匹配不好,换了另一个能正常使用,就将有问题的插座锁进了柜子。如果他及时报告,并将插座送来进行分析,“这样就能知道,究竟是这个插座有问题,还是这一批同类插座都存在问题。”同样类型的插座在飞船里共有77个。如果整批插座需要更换,就要重新修改设计方案。而且要拆开装了火工品的飞船,可能会引起爆炸。 时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的张庆伟得知此事后,连夜赶往生产厂家,才发现了真相———设计者为了减小电阻,将裹在铜插针中间的可发丝断开。这样就容易出现接触不良。飞船指挥部决定,整批插座,全部更换。 因为这样一个故障,700多人的试验队全部从酒泉撤回,发射时间从2001年12月调整到2002年3月下旬。 “神四”御风飞扬 奇迹在离发射时间30分钟的时候发生。一阵东南风从戈壁上刮过,水银柱开始扶摇直上。 神舟四号飞船是载人飞行前的最后一次飞行。设计师将目光集中在了飞船如何能适应人体需要。但没有人想到,飞船该如何应对寒流。 神舟四号飞船定于2002年12月29日发射。12月20日,大雪降临,温度骤降。 徐世杰说,国际航天事故大概有10%是由温度引起。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就是因为一个密封圈在低温下失效,导致爆炸。火箭发射的允许温度虽然在零下20摄氏度,但在中国航天史上从未做过这么低的温度试验。 24日中午,雪停了,但没有丝毫暖意。乳白色的火箭、飞船和逃逸塔组合固定在转运车上,缓慢地向发射区驶去。 两台小型热风机对着发动机舱体呼呼地送着热气。操作人员拿来了200条编上号的棉被,将火箭所有的关键部位都包得严严实实。 那天所有的土办法都用上了———吹空调、套防寒服、贴泡沫塑料、电灯泡照射。那天夜里,气温破纪录地达到零下32摄氏度。这是酒泉40年来首次出现这样的低温。 是按原计划,还是推迟到元旦之后发射? 气象专家们预测,元旦之后还有一次更为恶劣的寒流。决策者最后拍板:推迟一天发射。 离发射时间越来越近。 温度计水银柱的高度仍然低于21摄氏度,并继续下降。 距离发射只有1小时,温度仍在临界温度以下。张庆伟回忆,当时那些气温预报发布者看上去有点儿要上刑场的感觉。 奇迹在离发射时间30分钟的时候发生。一阵东南风从戈壁上刮过,水银柱开始扶摇直上。 2002年12月30日零时30分,神舟四号启程腾飞。 2005年,10月7日,酒泉发射中心提供的信息显示,据气象预测,10月12日-14日,神舟六号的发射现场可能遭遇一次较强的冷空气,不排除推迟发射的可能。 10月12日,神舟六号正常升空。 本报记者闾宏 神舟一号 座舱内放置有模拟人,用于收集返回舱在太空中的温度、湿度、氧气等各种试验数据。 神舟二号 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也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载人时基本一样。 神舟三号 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等,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 神舟四号 在低于规定的最低发射温度(-20℃) 8℃的情况下成功发射,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神舟五号 首次载人升空。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 今日升空。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