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小康实践:为了“率先”的承诺(系列报道1)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11:20 龙虎网

  【龙虎网讯】浩浩长江奔流东去,孕育出长三角这一当代中国最具活力的热土,也承载着中国人对“小康”理想的千年探求。在沪宁杭“三足鼎立”的长三角,千年古都南京,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两个率先”的进程中,走出南京特色的全面小康之路。

  到今年9月底,南京城市居民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11372元,这个数字几乎达到了去年全年的水平;全市农民纯收入也以破纪录的20%增幅一举突破5000元大关,进一步逼近20
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的小康指标;预计9月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6%,为“十五”以来的最低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社会保障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恩格尔系数、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在全面小康社会的25项指标中,上半年,南京已有18项达到或超过了标准,新开辟的农村公交线路、贯穿城市的地铁、出门300米内可见绿地……小康进程成为南京人看得到的、感受得到的生活变迁。

  小康承诺:奋战5年,实现“第一个率先”——南京要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满意的全面小康社会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为‘小康’”——早在2000多年前,儒家经典《礼记》中,就假孔子之口,描述了一番“小康”景象,一个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中国人延续了千年的“小康梦”,正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变为现实。上个世纪70年代,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写进了新时期的历史任务。

  十六大闭幕后的2002年11月23日,市委召开十一届五次全会,时任市委书记、现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提出了南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两步走战略”。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党中央两任总书记先后参加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深情嘱托:全面建小康,江苏有条件更快些。

  作为省会城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南京志在必得。2003年6月6日,在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一个振奋人心的纲领——《南京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目标及实施意见》在热烈的掌声中通过。一个具有南京特色的全面小康蓝图绘就:第一步,到2005年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到2007年达到5000美元,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再经过5至10年的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结合自身实际,南京提出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失业率、社会保障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和绿化覆盖率等10项主要指标作为南京全面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并拿出了全面小康建设的进度指数。

  根据这10项核心指标,到2007年,一个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根本出发点,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切实改善人民生活,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全面小康社会展现在人们面前: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城市现代化形象充分展现,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文明程度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2007年,南京要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满意的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府立下的军令状,更是向640万南京人民的郑重承诺。

  寥廓江天,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南京人靠双手和智慧朝着2007年目标阔步迈进。

  经济小康: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经济活力迸发;“一城三区”战略让南京冲出主城,发展空间洞开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途径是要加快发展。这是市委市政府的共识。南京人坚信,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没有南京的全面小康。

  为此,南京坚定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决心。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一核心,以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都市型农业三大特色布局体系为支撑,建立更加富有竞争力的生产力发展新体系,构筑城乡协调、南北联动、跨江发展的新格局——

  3年来,南京的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0亿元,增长15.7%,预计“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高于10%的预期目标。到“十五”末,全市约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0亿元以上,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4500美元左右。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推进,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工业第一方略”、“沿江开发”战略,“三个倍增、一个扩张”计划的实施,促使南京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综合功能完善一体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动力平台加快形成,为南京积蓄了发展后劲。

  9月28日,总投资29亿美元、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石化项目之一、扬子石化—巴斯夫一体化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未来产值千亿元的南京化工园喷薄而出。与此同时,长安福特汽车产业群正在江宁展开如火如荼的建设,南京制造的世界一流汽车明年即将下线。代表产业链上游的研发中心也加快向南京转移,目前南京引进的外资研发机构已达17家,今年以来,更是有一批批世界500强企业首脑级人物马不停蹄考察南京。

  为了让南京发展的脚步“轻”起来,今年,市委市政府走出南京可持续发展的两枚关键棋子:加快发展软件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出了加快推进软件业“双倍增”计划,印发了《南京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纲要》,排定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10大重点项目。南京立志成为中国软件产业名城、建成全省服务业中心。

  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后盾。3年来,南京的“一城三区”建设全面加速:56平方公里的河西新城历经3年艰苦建设,累计投入逾400亿元,新城框架、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在十运会前夕基本建成,河西新城成为南京现代化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的目标初步实现。110平方公里的东山新市区发展迅速,3年累计引进外资项目739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3家;累计投资130亿元开展基础设施建设。80平方公里的仙林新市区迅速崛起,区内22条骨干道路已全部建成,已入驻10所高校和4所中小学,在校师生近10万人。190平方公里的江北新市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去年浦口、六合两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30%和31.6%,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城市化水平分别提高16和11个百分点,达69%和60%。南京正在初尝“一城三区”战略打开城市发展空间的战果。

  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建设向新区集中,高校向大学城集中,疏散老城人口——“三个集中,一个疏散”的战略意图初步实现,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增幅已开始下降。3年中,先后有近300家企业由市区迁入开发区或工业园区,34所大学和4所中小学在仙林、江北、江宁3个大学城建立了新校区。

  上天入地、大开大合的“城际交通体系”让小康路上的南京成为一座活力之城。10月7日,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提前正式通车,从此,南京跨江发展形成了新的区位和交通格局。9月30日,南京过江隧道江北段最大的地面工程正式动工,预计2009年上半年通车。9月3日,横贯南北中轴线的南京地铁一号线正式开通,到2015年,二号线将东进西延,第三条地铁也将穿越长江。随着10月1日南京快速内环东线九华山隧道工程竣工通车,国内城市中规模最大的立交隧道群展现在世人眼前。20分钟,去奥体,上高速、出城区,从地上到地下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缩短了南京市民上下班时间表。在玄武湖畔新落成的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远眺,水天相接、现代城市与古都文明交融的壮阔景观尽收眼底……

  南京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快速积累的物质条件正在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民生小康:全面建小康,富民是首位。“富民强市”战略效果显著

  悠悠万事,富民为大。南京要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得实惠、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难度最大的就是富民。

  市委书记罗志军多次在各种场合饱含深情地说:富民是第一目标、第一责任;不富民,全面小康的目标不可能实现。富民目标不实现,其他小康社会的指标就算都达到了,老百姓也不会认可。我们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全力促进这一指标的实现。

  2003年12月,南京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富民工作的意见》,拿出了一揽子富民措施。鼓励居民合法获取资产性收入。加大对居民获得房租、红利等资产性收益的鼓励力度。鼓励全民创业,减少或免除小企业费用负担,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标准。允许公司制小企业注册资本分期注入,允许人力资本、智力成果作为注册资本……市富民办负责人、市发改委副主任杨中南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今年4月,南京又推出加快富民进程的73项富民新政,9月份出台政策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南京籍大中专毕业生等新增劳动力创业,一次性可获得4万元的小额贷款支持……

  富民路上不让农民掉队,致富农民成为南京富民的重中之重。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农民土地流转收益递增机制,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办法,推行“以土地换保障”做法,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富裕农民的举措让南京的农村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富民大戏。

  在创业政策的鼓励下,南京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老板,今年上半年,我市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0.85万户,名列全省第三,私营经济总数7.02万户,列全省第二,全市个私经济从业人员预计今年达到96万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上升至第4位,增幅上升到第1位。

  在充分发挥政策效应的同时,南京更注重制度效应。2004年初,市委提出南京发展的五大战略,“富民强市战略”赫然摆在首位。富民成为“一把手”工程,各级政府像考核GDP一样考核富民指标,“以富民为第一责任”的政绩观在南京干部中扎根。

  唯其如此,2001年以来,成为南京历史上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9%和8%。今年1—9月份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72元,同比增长24.9%。农民现金收入超过5000元,同比增长20%以上。预计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4500元左右,同比增长19%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6200元左右,同比增长13%以上。市富民办负责人表示,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和趋势,我市城乡人均收入完全有望按期达到全面小康标准。

  协调小康:拉开“大南京”框架,江南江北、主城郊县同城同策、同发展共繁荣,建立城乡统筹、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新机制

  南京40%的人口在郊县,没有郊县的小康,就没有全南京的小康。

  主城强,郊县弱,南京从不回避这一市情。不能让城市的繁荣掩盖农村的薄弱,不让一个区县在小康路上掉队,让每一个南京人都享受到改革开放实惠,这是市委市政府的决心。

  在南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2005年5月13日,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千人大会召开。罗志军毫不讳言:如果没有突破性的措施,按照目前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速,要达到2007年农民预期的收入,难度非常之大。“城乡统筹是当前南京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机遇,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实现城乡同城同策,同发展共繁荣。”

  随后,被形象地称为“5+1”的“反哺一揽子政策”出台并实施。这1个主文件《关于加快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和5个配套文件,分别从对口帮扶、土地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给郊县政策。市长蒋宏坤给各级干部“打招呼”:这些政策是近年来含金量最高、覆盖面最广、操作性最强的,决不能只是“嘴上说说,墙上挂挂,常规性抓抓”,决不允许任何人在执行政策中走样。

  城乡统筹这篇大文章,南京抓住了“龙头”——思想观念上的城乡统筹,要跳出南京主城求发展,把郊县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尝主阵地,形成“大南京”格局;“龙骨”——政策体制上的城乡统筹;“龙身”——规划建设上的城乡统筹;“龙尾”——农村公共产品上的城乡统筹,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少有所学。南京市正倾全市之力,高昂“龙头”,舞动“龙身”,摆动“龙尾”,一条生机勃勃之“龙”的腾飞之姿如在眼前。

  ——全力推进“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引导和促进郊县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

  ——统筹规划,公共产品全方位向郊县延伸,城乡浑然一体。2004年9月“三城九镇”郊县重点发展战略正式启动,将以每年投入不少于15亿元的投资规模,实施新城、重点城镇优先发展战略,在8年内,把“三城九镇”打造成为加快郊县发展的重要平台。

  ——同城同策,农民市民同等享受公共服务,农民变市民步伐加快。

  ——全力帮促,弱势板块享受更多公共财力。作为“5+1”配套文件的《关于对“一区两县”开展对口挂钩帮促的决定》,明确全市157家单位具体负责帮促全市7个郊县中处于弱势的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还明文规定了具体财力支持措施。

  ——3年间,为农村办好8件实事基本完成,新5件实事已经启动。

  郊县自身发展的内生机制,也逐渐形成。一个小镇,30多家农民开超市,家家年进账十多万元以上;一个100多户人家的石材专业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家家比存款多少、经营规模;投资十多万买辆车在农村跑出租,车主却底气十足地说“两年赚回本钱”……这些,是发生在六合龙袍、横梁、程桥等乡镇的真实故事。外出打工回乡的农民兄弟,不再满足于“几亩地,两层楼,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大批“草根创业英雄”走上了大市尝互联网,走上了越走越宽的小康道路。

  全面小康:以人为本,“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百姓得到实惠多

  在实现全面小康进程中,如果社会发展不能同步进行,就会“吃掉”许多经济发展的成果。

  对于全面小康,南京人有自己的理解:南京要的小康,既是经济上的小康,也是全面小康、协调小康。

  2004年,市委下发《南京市创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行动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富民强市、依法治市、科教兴市、文化南京、绿色南京”五大战略,为实现全面小康铺就路径。

  2002年9月,南京正式启动了“绿色南京”战略,强调以规划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在建设中优先建设生态环境。3年来,每年仅市级财政就要拿出2亿元增绿,还带动了每年十多亿元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南京”工程。3年时间,南京这个国内著名的“绿都”更加绿意盎然,全市建成绿地率41%,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继续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领跑,“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城林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在大手笔“泼绿”的同时,南京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从源头上制约新上项目形成污染,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促进工业园区向生态示范先行区发展。2004年,南京拿下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并通过了国家园林城市复查。

  今年8月,历时2年多、投资24亿元的南京外秦淮河整治一期工程完工,一条长十多公里、宽60—100米的秦淮河重新流动起来,串连起明城墙、中华门城堡、石头城等景点,通过市场化手段向市场要回“桨声灯影”,将优美的自然生态还给了市民。

  不仅如此,去年8月,南京启动了“7344”新3年治水工程,投入巨资,对城市主要河湖水系进行综合整治,在主城区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排水、引水和污水处理体系。到目前为止,全市综合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3.57%,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到95%以上,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5天。

  南京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远远不止于此。2004年11月,《南京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通过评审,南京又提出了建设“生态市”的更高目标,预计到2020年,南京将初步建立人和自然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最终受益的是市民百姓。近年来,南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同步发展,“一定要让老百姓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惠”这一执政理念,使近几年成为南京社会事业投入最多、成效最显著、老百姓受益最多的时期。

  2004年投入230亿元开建一大批社会公用设施:全民健身中心、南京图书馆新馆、河西奥体中心、艺兰斋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迎十运“10+2”场馆、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南京人才市尝中国农业文明历史博物馆等都已建成或开工建设……众多项目涉及体育、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涵盖了所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社会事业。这230亿摊到600万市民身上,人均超过3600元。

  今年,政府又启动了10大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其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有望在12月13日开工,扩建后的纪念馆目标年接待能力达到150万人次。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启动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中心、鼓楼医院南扩、市第一医院南扩等一批卫生设施建设。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城市、农村低保和五保户等困难家庭子女免费义务教育全部到位,没有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工子弟入学比例达到99.85%,基本实现“一个都不能少”。

  在全面小康路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困难群体成为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重点。目前,南京建设的257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90万平方米的中低价商品房和1000套廉租房,已安置3万户困难群众,使得全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4.5平方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穷有所帮”,今年,我市劳动、最低生活、医疗保障三大网络建设齐头并进,覆盖城镇的社保体系初步形成。南京市社会保险覆盖面从去年底的91%提高到97.3%,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提前半年实现了“五个过百万”,提前实现小康目标。到今年10月底,南京15万名困难企业职工可以全部参加医疗保险,得到基本医疗保障,这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2个月,4年来困扰我市困难群众生病无保障的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南京越来越适宜人居,越来越亲切动人”——在前不久举行的市民论坛上,夫子庙街道金陵路社区主任密苇敏作为一名普通市民这样评价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变化。

  在前不久举行的另一期“市民论坛”上,市民代表盖星石发自内心地说:“我觉得南京这几年城市建设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民为本,无论是城市规划、园林绿化、交通道路建设,都注重从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出发,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样,才有了今天让我们老百姓激动、自豪的新南京。”

  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接受历史和人民的考试。南京正努力为这次“大考”,一笔一划写出一个科学发展、不带水分、人民群众认可、老百姓得实惠的答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