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 全文呈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15:45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香港10月12日消息(记者金英实)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今天在立法会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他表示要提升管治能力、创建和谐社会,推动发展经济,造福全体市民。

  

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全文呈现

  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发表题为”强政励治 福为民开”的《施政报告》

  曾荫权指出,要承前启后,贯彻他参选行政长官时所作的承诺,实践“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提升管治能力、创建和谐社会、全面发展经济。

  他说,香港面临着新的开始:经济复苏,民生改善,社会气氛好转,求稳定、求和谐、求发展成为主流民意,市民对特区政府寄以信任。

  曾荫权指出,施政报告提出的政策措施,都务求在本届政府任内贯彻推行,以求言出必行、务实负责。曾荫权表示,不辜负香港广大市民、不辜负国家的期望,带领特区政府,团结社会各界,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提高管治水平,让香港这片宝地再创新的奇迹。

  曾荫权施政报告(全文)

  中广网香港10月12日消息(记者金英实)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今天11时在立法会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以下为施政报告的全文:

  (一)引言

  自从上一份施政报告发表以来,香港的形势经历了重大变化,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注入了新的动力,同全港市民一起充满自信和抱负稳步地迎接未来。本届特区政府任期还有二十个月,我和同事们回顾了近期的施政成绩,广泛听取了社会的意见。我们深深明白,今后的任务重大,必须小心分辨社会各界诉求的轻重缓急,以便制订日后工作的方向和重心。我今天发表的施政报告,是要承前启后,贯彻我参选行政长官时所作的承诺,实践「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提升管治能力、创建和谐社会、全面发展经济。我相信这也是全港市民的期望。

  香港面临新的开始:经济复苏,民生改善,社会气氛好转,求稳定、求和谐、求发展成为主流民意,市民对特区政府寄以信任。事实再一次证明,香港人是经得起考验的。一如既往,我们逆境自强,而且有再攀高峰的志气和能力。

  对市民的信任,我铭念于心。对社会和国家的期望,香港特区政府绝不懈担本施政报告提出的政策措施,都务求在本届政府任内贯彻推行,以求言出必行、务实负责。强政以民意为本,励治以利民为先,我广泛吸纳了在谘询阶段听到的意见。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可见效的政策,我们不会荒疏怠慢。关系到社会整体利益的长远策略,和要为目前纾困的应急措施,都应该不失时机,启动并进,为香港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矗我的愿景,是让「一国两制」的实践取得历史成就,让香港的新成就足以让香港人自豪,并且为国家的现代化进一步献心尽力。

  (二)提升管治能力

  特区政府要回应市民的最迫切诉求,就是提升管治能力。我们需要有强政励治的政府,落实「一国两制」,创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造福全体市民。强政励治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和谐社会是以强政励治和发展经济为大前提,反过来又为强政励治和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三者互为因果,不可偏废。

  强政理念

  我所说的强政励治,就是严格依法施政。根据《基本法》确立的政治体制,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行政主导,这在有关条文里充分体现:行政长官是特区的首长,领导特区政府,负责执行《基本法》和香港法律、决定政策和发布行政命令、提名主要官员、依照法定程序任免法官和公职人员,以及行使其他重要职权。特区政府负责制定并执行政策、编制并提出财政预算、拟定并提出法案等六项职权。诸如香港土地的管理和使用,以至金融货币、民航海运、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治安管理、社会福利等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属于行政机关的职权。我领导的特区政府会认真负责和不折不扣地履行《基本法》所赋予的职权。

  特区政府职权的行使具有高透明度,接受市民大众的严格监督。我追求的强政励治的政府,决不会是封闭式的运作,而是建基于民意,以公众利益为依归,广纳公众参与政策的制订,由此建立一个路向清晰、政策稳定、领导有力、果断明快、高效高能的政府。

  强政励治取决于领导班子的政治能力和团结合作。作为行政长官,我要求自己是个称职的政治领导者,首要工作是全面掌握香港的政治形势,充分了解社情民意,预见未来的机遇与挑战,确定整体的施政路向,促进中央与特区的良好关系,争取社会各方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强化与立法会的合作,营造一个有利于特区政府有效施政的政治环境和民意氛围。

  为了配合我对政治领导工作的专注,提高制度运作的效率,我授权政务司司长和财政司司长在政策统筹和协调上担当重要角色,确保政府各项政策能够密切配合,公共资源能够更有效运用,避免政出多门或政策决而不行、行而不果,更好地兑现政府服务市民的承诺,和提升市民对政府的信任。

  为了保证两位司长能够切实履行职务,我会明确界定他们的职权范围,并会与他们紧密联系。在日常运作上,各政策局局长向两位司长汇报工作。由全体司局长组成的政策委员会是两位司长统筹和协调政策的主要平台,会认真考虑各项政策建议,然后提交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审议决定。

  《基本法》规定了立法会制定和修改法律等十项职权,又列明了特区政府对立法会负责的四项内容。我和政府的同事充分尊重立法会的地位和职权,会加强与议员们沟通,尽早让大家了解政府的立法和政策设想,听取议员的意见,促进衷诚合作。行政机关与立法会依照《基本法》「各用其权、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又相互配合,不存在谁绕过谁的问题;而且行政和立法职权的行使同样都高度透明,接受民众监督,大家都以主流民意为依归,可以在稳定合作的基础上提高施政效率,贯彻市民期待的强政励治。

  加强与中央和内地关系

  良好的中央与特区关系,是成功落实「一国两制」的基石,是香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证,也是香港政制不断发展的前提。愈来愈多市民认识到,港人与内地同胞的关系,是血脉相连、命运相系、利益一致、荣辱与共的。近几年来,香港与中央和内地接触增多,接触层面更为宽广,联系更加紧密,通过优势互补,带来了许多实际好处。

  随香港与内地交往增多,特区政府也必须更多与中央和内地各级政府沟通。我会积极推动特区与中央的接触交流。除我以外,各主要官员及常任秘书长也将会更多到北京和内地其他地方沟通情况、增进了解和磋商实务。在此,我也希望所有立法会议员、区议员以至广大市民多关心国家大事,多建立沟通渠道,多与内地交流接触。我们会采取多种形式,提高特区官员对国情和重大国策的认识,推动立法会议员更多到内地访问,并且向本地社会加大力度推广《基本法》和推行国民教育,深化港人对国情的认识和对国家的关心。

  特区政府现时设有驻北京办事处和驻粤经贸办事处。为了进一步推动香港与华东和西南地区的交流合作,给前往内地的香港市民提供更多支援服务,特区政府将与中央商议,在上海和成都增加设点。为更好统筹推动香港与内地的联系,以及协调与广东、「泛珠三角」以至内地广阔地区的交流合作,我决定扩大政制事务局的职能,在局内设立内地事务联络办公室,将原粤港合作统筹小组并入其中;驻内地各办事处今后都由这个办公室管理。

  香港的全国人大代表是依法在本地选举产生,参加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参议国家大政事务。他们担负重要角色,对中央和内地有较多了解。特区政府会加强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系,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扩大行政会议和策发会

  为实现强政励治,政府需要开辟更广阔、更坚实的支持基矗我将会增加行政会议和策略发展委员会的成员人数,更新各谘询委员会和法定组织,吸纳各界别的精英到特区的各领导层次中来。

  行政会议是协助行政长官决策的机构。我决定增加行政会议非官方成员的人数。为了让非官方成员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建言献策,行政会议的官方成员除了我和三位司长会出席所有会议外,其他官方成员可以选择只在会议涉及本身负责的事务时才出席。非官方成员将有更多机会在较早阶段参与政策制订的过程,也会分工专注于不同政策范畴。他们会更积极协助政府向公众解释和推介政策,加强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的沟通联系。我相信,行政会议扩大后,可以显著提升政府的管治水平。

  一九九八年成立的策略发展委员会,由行政长官担任主席,是从宏观、前瞻的角度探讨香港发展路向的机构。我把策发会看作是最重要的谘询组织,它的人数将大幅度增加至约一百人,广泛邀请不同背景的英才俊彦加入,让社会各方面能够与政府一起探讨关系到香港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集思广益,争取形成共识,为以后制定具体政策确立大前提。策发会的工作,将提高施政的科学性、透明度、参与度和认受性。为了提高运作效率,策发会内会成立三个专题小组,分别专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央政策组会在研究和秘书处工作上为策发会提供支援服务。

  政府现时有数百个谘询和法定组织,它们是政府实现有效施政的重要伙伴。政府重视这些组织的作用,把它们看作是公共政策的智囊机构和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每到有这些组织的成员任期届满,我们会积极更新,让更多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人士加入,发挥所长,协助政府掌握社情民意和改善施政。我会特别关注妇女、青年和弱势社人士的参与机会。

  特区的施政要贯彻到基层。为了更好地回应市民的诉求,政府会强化各区民政专员的角色,进一步发挥地区管理委员会的统筹功能,在地区上提供更好的跨部门服务。我将作出内部指引,要求各部门更好配合民政专员的工作,以提升在地区上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处理好民生问题,加强社区建设和推动地区公益活动。

  加强地区工作

  区议会的功能将会扩大。政府会让各个区议会管理一部分地区性的设施,例如图书馆、社区会堂、休憩场地和体育场所、游泳池等。负责的部门将按照法定权力和政府的人事编制和财政调拨,与区议会商议管理计划,吸纳议员的意见实行管理。我已交由民政事务局和政制事务局的一个工作小组,研究这建议的实施,小组会听取区议会人士的意见。对区议会职能和架构的全面检讨和谘询,将于明年第一季展开。政府会开辟更多渠道让市民参与地区事务的商讨和管理。

  乡议局是新界事务上的重要法定传统组织。它们传承优良淳朴的传统价值,造福桑梓,在急剧的现代化过程中为乡郊社区增添凝聚力。它们维护新界原居民的合法传统权益,亦须兼顾大社的融和。政府重视发挥乡议局的职能,会积极强化彼此间的伙伴关系。

  改革行政长官办公室

  提升管治能力,行政长官必须发挥关键作用。为了更好履行职责,我决定改革行政长官办公室的组织架构。行政长官办公室主任的职位将继续是政治任命性质,负责联络立法会、策略发展委员会、政治团体、社会各界和地区人士。一位常任秘书长将负责内部管理,包括与政务司司长办公室、财政司司长办公室、各政策局和部门保持联系,联络行政会议,跟踪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实和确保行政长官的决定得到贯彻执行等。行政长官办公室还会增设一位新闻统筹专员,负责特区政府整体公关策略,协调重大政策出台,加强与传媒联络和发布信息。

  政制发展

  根据香港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发展政制,最终达致普选,是《基本法》确立的目标。过去一年多以来,政制发展专责小组一直就如何修改二零零七年行政长官及二零零八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积极聆听各界的意见,并与中央有关部门保持沟通。专责小组稍后将公布第五号报告书,提出一套方案,建议如何修改两个产生办法。在拟定这套建议时,专责小组作出了多项原则性考虑,包括:方案必须符合《基本法》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零零四年四月作出的《解释》和《决定》;方案要能让市民大众有更大空间及更多机会参与行政长官及立法会的选举,加强这两个选举制度的代表性;方案亦须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实质地朝最终普选目标迈进。

  我深信,建议方案是香港民主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希望它能得到市民大众和立法会的支持。我殷切期望立法会各位议员在讨论方案时,能够从香港的长远利益出发,以整体大局为重,求同存异,建立共识,使香港的政制可以向前发展。

  在循序渐进发展政制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完善行政制度。主要官员问责制实行已超过三年,证明对香港的有效管治有利,亦切合香港的政制发展趋势。市民大体上已认同问责制,并期望它进一步巩固完善。当前最迫切需要的,是加强对政治委任官员的支援,让他们可以更有效地制定和推行政策,积极与社会各方面沟通接触,寻求公众对政策的支持。因此,我们考虑在行政机关内设立少量专注于政治事务的新职位,以支援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的政治工作。这样可提供新渠道,让有志从政的社会人士加入政府,实践理想,亦可让有志从政的公务员脱离公仆行列,投身政治事务。我在此重申,我们需要维持一支政治中立的公务员队伍,这支队伍是特区政府施政的支柱。我们一定继续维护公务员体制的完整性和公务员的权益,加强与公务员的沟通谘询,从而确保公务员队伍廉洁奉公、勇于承担、专业高效和士气高昂。我深知一部分社会人士和公务员对这个引入以政治工作为主的职位的构思有疑虑,因此,我们将会在明年上半年发表谘询文件,广泛听取各方、包括公务员的意见,力求方案最后出台时能够获得各方面的支持。

  改进香港的管治,不仅需要特区政府努力,更需要市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来。我们会朝开放参与的方向,鼓励社会人士参政议政。无论是行政会议非官方成员的增加、策略发展委员会的扩大、谘询和法定组织的更新、地区事务参与渠道的开辟,以至改进行政长官、立法会的选举制度、强化问责制等措施,都蕴含政府培育政治人才的诚意和努力。我们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一个具备不同层次、不同渠道的政治参与体制,尤其是提供机会让有政治抱负的人士可以通过参与政府工作而得到锻炼,逐步确立一条较清晰的发展政治事业的途径,让有志从政者知所遵循。

  (三)创建和谐社会

  我的施政方针的第二个主题,是创建和谐社会。这要靠政府与各界市民共同努力。公众普遍希望社会减少对抗和争拗,渴求共建和谐,许多社会团体也都为促进和谐而努力,例如妇女事务委员会就定下了「携手共建和谐社会」的五年目标。在共同担负责任的基础上,特区政府会努力与社会的不同界别和组织建立伙伴关系,促进和睦相处。

  香港像其他国际城市一样,无可避免地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社会矛盾不少。但是我们这里并无族、宗教或阶级等激烈冲突,与世界上其他大城市相比,香港要安宁、和平得多。我们的市民既有勇于拼搏、永不言败的「香港精神」,同时又富有同情心和乐善好施,能够彼此尊重包容。「美丽的香港人」令我对创建和谐社会充满信心。

  香港所赖以成功的支柱,包括法治、资讯自由、廉洁政府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也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根基。特区政府一定坚决捍卫法治,尊重司法独立,保障市民享有的各种基本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公义。政府同时确保执法机关有足够的权力和资源,依法维护社会治安和公众利益。

  维护社会公义

  香港在全球竞争中的一项重大优势,是公营和私营机构的廉洁。这是国际社会高度推崇和广大市民引以为傲的香港制度特色,也是我们必须维护的核心价值。廉政公署在建构香港廉洁社会的过程中担当中流砥柱的角色,它的工作成就有目共睹。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政府打击贪污行贿的决心绝不动遥我们会一如既往,全力支持廉政公署的工作,并支持它因应法制和社会的变迁,不断提高执法成效。作为行政长官,我同样接受防贿规范,政府将尽快为此向立法会提出法律建议,在《基本法》框架内订立必要的法律规管程序。

  我们要共同维护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我们会就禁止种族歧视向立法会提交法律草案。政府推出政策措施时,坚持考虑两性的不同需要和观点,推动性别平等和享有各展所长的机会。我们会继续推行工作,促进儿童权利、种族和谐及少数性倾向人士的权利。

  香港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既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又吸纳了其他文化中人类社会的许多共同价值、规范和习惯。无论是中国各省籍人士、或是华侨、华裔,以至世界各国的公民,来到这个城市生活和工作,都能够融洽相处,彼此尊重。我们鼓励发扬多元文化,互相借镜,融会贯通,从而产生更丰富多采而具有香港特色的文化。香港作为国际都会,要有容得下世界的器量。

  政府作为香港整体和长远利益的代表,坚持以公平原则施政,严格遵循制度和程序办事,不偏不倚地对待各方利益。我们会发挥各个法定机构的作用,联同民间组织的努力,确保社会机会平等,特别是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让市民可以通过求学实现自我提升。

  我们会凝聚各界力量,尽量开拓市民的个人发展空间,增加向上流动的机会。为进一步装备青少年投入社会工作,以及提升整体培训成效,「展翅计划」的学员今后可修读更多及不同类型的技能课程。我们也会将这计划的工作实习津贴由一千元增加至二千元,以鼓励更多学员参加实习,汲取工作经验。我们已设立更多的课余托管计划减免费用的名额,以便更多低收入家庭的成员可以投入工作。另外,我们与学校合作,为有需要的学童提供课后学习及其他支援服务。妇女事务委员会推动为期三年的「自在人生自学计划」,成功鼓励了不同阶层的妇女持续进修和自我发展;过去一年半里,有超过六千人次报读。我们会继续与妇女团体保持紧密联系,共同推动妇女参与社会事务。为加强偏远地区的就业服务,劳工处将在元朗及北区设立就业中心,届时全港就业中心数目将由十个增加至十二个。我们会延续部分在公营机构开设的临时职位,以满足运作需要。我们也会放宽「本地家务助理特别津贴奖励计划」的规定,推动本地家务助理市场的发展。

  鼓励公平竞争

  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让市民可以奋斗创业,是维持社会活力与和谐的重要条件。香港一向被公认为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国际社会对香港的公平竞争环境有极高评价。不过,随香港企业实力壮大,一部分上升至世界级水平,而跨国企业也更多来香港立足,香港有可能会出现足可支配市场的力量。

  政府自从一九九八年五月提出《竞争政策纲领》以来,我们执行以按个别行业为主而制订措施的竞争政策,已经积累了经验,尤其是在推动电讯市场竞争方面,成效显著。为确保我们的竞争政策持续符合公众利益及提供有利营商环境,又考虑到议员和市民的意见,我们已于月前委任了一个独立及由非官方人士担任主席、成员来自社会各界的竞争政策检讨委员会,检讨现行政策的成效,包括现时政策运作模式是否适时、调查权力是否足够。此外,该委员会将参考国际经验,积极考虑香港是否需要订立全面的、跨行业的公平竞争法例,及有关法例的范围及适用性。委员会预计明年中可完成有关检讨工作。

  我们并非要干预市场,而是积极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防止出现如合谋定价、串通投标、分割市场等操控行为。任何措施包括立法在内,目的都是要有利于个人创业、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世界上已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全面的竞争法规,可供我们参考,从而可以尽量避免因为立法或其他措施而带来负面影响。香港的企业向来欢迎竞争,也善于竞争,相信一定会支持政府维护自由和公平竞争的大环境。

  发展福利事业

  我们不能不看到,社会上存在一些长远不利于和谐的因素,包括:低学历低技术人士就业困难、部分职位实质薪金水平下降、中产阶层呈现两极分化、市民收入差距扩大、人口渐趋老化、一部分新来港居民应变能力不足、以至传统家庭观念备受冲击等。这些问题都必须正视和处理。

  社会里总有弱势体,他们应该得到适当的照顾。香港社会福利事业肯定是要持续发展的,需要社会福利机构和专业社工担负重要角色。特区政府会继续与社会福利界维持伙伴关系,为推动福利事业发展而努力。越来越多企业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以各种形式帮助弱势社。个人和家庭的责任亦至为重要,不可以过分依赖政府与社会的支援。政府已透过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和携手扶弱基金,支持多个项目,积极推动政府、商界、社会福利界和民间组织共同合作,建立社会资本、提倡企业公民责任、鼓励家庭和个人共同承担、发展社区互助网络,助人自助,为建立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扶助贫困

  政府确立了社会保障安全网,包括以综援制度协助有困难的市民。为进一步纾贫解困,政府自今年初成立了扶贫委员会,协调有关政策及推动落实以社区为本的扶贫工作。我们的政策理念是助人自助,重点是要促进就业及减少跨代贫穷。多处地区已相继成立了社区专责组织,由民政事务专员担任主席,负责统筹跨部门及跨界别的扶贫工作,地区工作计划亦已制定。我们会在适当情况下,为各区提供额外资源协助。

  对于有工作能力的人,政府重协助他们自力更生,实现「从受助到自强」。我们会推动各方合作,进一步发展社会企业,帮助提升失业人士的就业能力,并研究现行就业服务和培训如何能配合有关发展。

  政府会继续落实各项社会政策,包括动员社会力量,为儿童及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平衡发展的机会。对来自贫困家庭或有特别需要的儿童和青少年,政府继续提供额外支援,以保障他们的发展机会。

  在贫穷家庭中,有一部分是少数族裔人士,他们要在语言、习惯等方面克服不少障碍。我们已在学校教育方面为少数族裔的儿童设计适当的语文课程,帮助他们及早融入社会。我们亦为已离校的少数族裔青年,提供专门的职业培训,协助他们就业。政府会继续研究少数族裔体的需要,提供适当的支援。

  我们会加强为残疾人士及他们的家庭提供社区支援服务。为帮助残疾人士及早重返社区生活,我们会为严重残疾人士,包括四肢瘫痪病人提供过渡性的住宿、日间训练、护理及支援服务。同时,我们亦会为精神并肢体残障及神经系统受损病者,在离院后提供日间持续康复和疗养服务。至于居住于康复院舍的残疾人士,我们将会推行一个全新的计划,安排医生到诊,照顾他们的医疗需要。政府亦一直致力为残疾人士提供无障碍的环境。我们又已完成有关检讨工作,会尽快进行公众谘询和所需的立法程序,进一步为残疾人士提供无障碍的楼宇设施。

  重视家庭价值

  重视家庭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睦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石。特区政府会继续以有效政策加强家庭凝聚力。我们的税制为供养子女、供养父母及祖父母提供免税额,亦特别体恤单亲家长和需要照顾亲属尤其是残疾亲属的家庭所面对的特殊困难;公共房屋编配政策则特别考虑到如何方便家庭照顾年老的亲属。

  人口老化,使更多长者需要护理和照顾;不少双职工家长面对工作与家庭两难兼顾的种种问题。我们从关怀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社会服务,对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支援和辅导,积极协助解决问题,同时让各家庭成员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致力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家庭教育十分重要,我们将投放新资源加强和普及家庭教育,通过传媒推广和地区活动等方式,宣扬建立和谐家庭的价值观、伦理关系和个人责任。

  政府绝对不容忍家庭暴力。一直以来,我们积极为受害人,尤其是妇女和儿童,提供保护。我们亦绝对不会姑息施虐者,会对违法者依法惩处。自去年至今,我们已采取积极措施和投放更多资源,以支援及强化家庭的功能,以及处理家庭危机问题,包括增加服务人手,加强警方、社会福利署和非政府机构的合作,完善地区策划及协调机制,致力宣传教育和员工培训等。来年,我们会试行一项新的施虐者辅导计划。我们亦会协助受虐人士了解自身的权利、法律提供的保障和政府的支援服务,并鼓励他们尽早寻求协助。此外,我们将增拨资源及善用社区资本,在社会建立互助网络,并主动接触没有寻求协助的家庭,及早介入处理他们的问题和提供支援服务。

  今后政府会根据各区的不同情况调拨资源,在地区上加强福利规划和协调,优化照顾家庭的效果。例如在天水围已增加了一个保护家庭及儿童服务课,未来还会加建一所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

  政府会积极与商界及社会服务机构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对家庭友善的工作及社区环境。政府部门和一部分商界雇主已经与社会服务机构合作,设立了雇员支援计划,提供专业的个人谘询及辅导服务,帮助雇员处理各种压力和情绪问题。部分商业机构亦有为雇员提供托儿服务,方便上班的家长。我们要继续探讨如何协助受雇的家长更好地平衡家庭与职业责任,改善家庭生活质素。

  长者如果能够在社区作息,维持正常的社交生活,对身心皆有益处。为进一步落实「社区安老」的理念,我们要发展更多以「社区为本」的长者护理服务,加强医疗及长者服务之间的协作,让长者在社区得到适当的医疗及护理照顾,无须过早入住安老院舍。卫生福利及食物局会与安老事务委员会共同研究应采取的措施。我们会继续按部就班地提升本港安老院舍提供持续照顾的能力。

  维护劳工权益

  香港经济虽然复苏,但一部分在职人士的生活却仍未见改善。劳工界的立法会议员积极反映基层心声,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我们高度重视这些意见,深切理解劳工阶层面对的困难。维护劳工权益,促进劳资关系,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方针。

  关于最低工资和标准工时的议题,劳工顾问委员会正深入研究。由于社会各界对有关课题意见分歧,我们应该让劳顾会有充分时间继续讨论。与此同时,特区政府已率先规定政府服务合约的承办商,须给予非技术工人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工资。我们已将这安排推广至所有公营机构,并获得这些机构积极回应,表示会采纳政府的做法。连同在政府外判合约下受保障的工人在内,估计约有二万五千名基层工人会受惠。我们会进一步将这个做法推广至资助机构和资助学校。我呼吁工商界,本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参考政府公布的平均工资水平,向非技术雇员支付与市场水平相若的工资。我们深信透过务实的做法,可以使更多基层劳工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政府坚决打击非法劳工,尤其是针对聘用非法劳工的违例雇主。执法部门打击非法劳工的联合行动,今年头八个月比去年同期增加三成,有一百四十五名雇主因聘用非法劳工而被判即时入狱。我们亦致力打击违例欠薪的罪行,严惩蓄意以不正当手段逃避责任的雇主。今年头八个月,成功检控违例欠薪的数字上升百分之十三,也有公司董事被判入狱。劳工处会继续加强执法及检控欠薪的罪行,并会建议提高违例欠薪罪行的最高刑罚,以收阻吓作用。

  我们在制订公共政策时,开拓本地就业机会是重要考虑。今后两年,政府将落实多项社区设施工程、持续推动市区更新和促进楼宇维修。这既为改善香港居住环境,亦会为建筑业带来就业机会。

  由现在至二零零六年底,政府会投入约一亿九千万元,进行超过一百二十项乡郊小工程和市区小工程,将会为建造业创造四百八十个职位。多项市政工程经已选定并会优先展开,将陆续带来二千二百个职位。同时,由现在到明年底,三十个社区会堂和社区中心将会进行保养维修,让市民有较好的活动场所,也可为建造业增加约二百个职位。香港房屋协会和市区重建局为业主提供有关妥善保养楼宇的协助,预计每年可创造约三千个职位。我们会与房协和市建局研究扩大协助范围。在「旅游区改善计划」下,我们会研究在香港仔开展旅游项目工程,以配合海洋公园重新发展计划;另外会改善鲤鱼门的海旁设施,以及在尖沙咀兴建露天广常

  为准备二零零八年在香港举行奥运马术比赛所涉的工程,会创造约四百五十个建造业职位。由于香港体育学院需要暂时迁离原址为马术比赛提供场地,政府会在这段特殊期间给本港运动员提供训练场地,并将会动工兴建新的设施。

  为了促进业主合法地进行包括楼宇维修的小规模建筑工程,我们会在二零零五至二零零六的立法年度提交修订法案,订出小型工程的监管制度,简化相关程序,确保小型工程的安全。

  环境与健康

  主席女士:保护环境的重要任务,贯穿于我所说的提升管治能力、创建和谐社会和全方位发展经济三个主题之中。和谐社会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清除环境污染,不仅关乎市民的健康和生活质素,亦关系到香港的长远发展。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决不能够容许空气混浊、环境恶劣。能否改善环境,是特区政府施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有决心、有策略、也有措施和行动去治理环境污染。今后一切重大政策在决定推行前,都必需先经过环保角度的审视。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责任,基本原则是「污染者自付」。我们会加强推广环保意识,使香港成为环保城市和市民共同爱护的理想家园。

  空气

  近年香港空气的污染程度,已引起各界人士严重关注。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持续改善空气质素。首先是把我们境内的工作做好。从一九九九年起,我们已有步骤地采取措施控制车辆的废气排放,而且成效初见;再进一步,是由二零零六年一月开始,为新登记车辆分阶段引入符合欧盟四期废气排放的标准。为了最终降低污染,政府带头节省能源,由明年一月开始,政府所有办公楼会把全年耗电量减少百分之一点五。此外,政府亦会带头由二零零六年开始在所有政府工程率先全部使用超低硫柴油。汽油和电力混合动力车辆排放的废气较少,当市场上有较多型号供应,而且又符合成本效益时,政府会积极考虑采用,以及鼓励民间选用。我们会向所有政府车辆司机发出指引,在停车等候时必须关掉引擎;也呼吁私家车司机同样自律。

  为了全面达致二零一零年的减排目标,我们已要求电力公司加快减排工程项目的时间表、增加使用超低硫燃煤及尽量使用天然气发电。此外,环保署为电力公司的指明工序牌照续牌时,会订定并逐步收紧排放总量上限,确保达致指定二零一零年的排放水平。

  政府与两家电力公司签订的管制计划协议将于二零零八年届满。政府现正参考第一阶段公众谘询收集到的意见,拟定未来电力市场的发展大纲。在订立新的管制计划时,我们会要求电力公司必须装置有效的减排设施,并以达致订立的排放水平作为发牌的首要条件。此外,会要求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及进行用电需求管理。我们会谋求方案,尽量避免由用户承担减排装置的开支,以免加重市民的电费负担。我们会在年底就未来的发展大纲进行第二阶段谘询公众。

  在区域空气质素方面,粤港双方在二零零二年就改善珠江三角洲空气质素问题达成了共识,一同执行管理计划。我们共同建立了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素监测网络,设有十六个监测点,可以全面提供珠三角区内准确的空气质素资料。两地政府已同意从本年第四季度开始,向公众每日发布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指数。民间共同努力,可以有力地推动净化空气的工作,例如我知道商界就正自发地联合签署《清新空气约章》。港粤共同研究的《珠三角火力发电厂排污交易试验计划》也预计于二零零六年内完成试验计划的细则,让发电厂能物色交易伙伴和制定排污交易合约。港粤双方正一同努力,以期于二零一零年达致共同订定的减排目标,使珠江三角洲的空气质素可以大为改善。

  食物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物安全问题现时深受市民关注,社会上对此有不少忧虑。内地每天为香港提供不少家禽、牲口、水产及其他副食品。我们把不久前发生的食物 生事件化为机会,及时加强了与中央和广东的通报机制,并且加紧建立和完善一套监管内地供港食品安全的制度。最近内地亦与特区政府达成源头管理的共识,而特区政府有关部门亦会派员到有关供港饲养场视察种植或饲养过程的安全措施。政府也会继续在市面上加强食品的抽样测检。

  为了集中资源,做好食物安全监管工作,我们决定重组政府架构,设立食物安全检验检疫署,整合原来由渔农自然护理署和食物环境 生署分担的有关工作,包括监管进口和本地生产的活食用和非食用牲畜和禽鸟,以及蔬菜、肉类、海产和食物制品等的食物安全。食物安全监管工作涉及多项法定职能,都是政府的责任。同时我们会扩大及增强现有的谘询架构,在食物安全标准事宜上与专家、学者及消费者相互沟通,集思广益,确保市民食得放心。有关的具体安排,我们稍后会向立法会汇报。

  医疗卫生

  我们十分关注维护市民的健康,积极推广健康教育,并且与体育界人士一起促进本地体育运动的发展。在传染病监控工作方面,我们保持高度警惕,确保 生防护中心的应变能力,并且加强与内地的传染病监控和通报机制。

  我们必须完善可长远持续发展的医疗体系:健康与医疗发展谘询委员会已经开始研究和分析各种医疗融资方案,明年年初会提出初步建议,让公众讨论。现代医疗已发展成为多专业的综合系统,我们会继续与各医护 生界有关专业人士协同提供优质服务。我们亦认同中医中药在本港的医疗体系中的角色。政府透过有效规管,确保中医中药持续发展。在公营服务方面,我们会逐步把中医门诊诊所扩展至全港范围,并会在这些诊所内设置电脑系统,将中医药临床知识系统化。公营中医门诊诊所会聘请部分本地全日制中医学士学位课程毕业生,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的培训机会。

  固体废物处理

  在固体废物方面,本港三处堆填区去年共倾倒了三百四十万吨垃圾。只靠堆填区处理固体废物的办法显然是不可以持续的。在任何先进的社会,都市废弃物都必须通过减废、回收和再用,然后把余下的部分适当处理。要彻底解决废物问题,方法包括以政策提供诱因,改变人们抛弃废物的习惯,和鼓励回收再用,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条件。在屯门三十八区兴建的环保园,第一期将会于二零零六年年底启用,专供发展环保工业之用。

  改进港口水质

  美丽壮观的海港是香港享誉国际的标志。大家应该共同维护海面的洁净和水质的良好。为改进维港水质,政府积极实施净化海港第二期计划,并且结合在全港改善排污设施,从源头上处理污染。政府承担建设投资的同时,也需要由市民按照「污染者自付」的原则支付排污的运作经费。

  在规划发展中,我们会贯彻保护和美化维港的目标,尤其注重海港两岸的景观。政府各部门会加强合作,在市区推行可持续的绿化计划。本港面积达四万四千公顷的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会切实保护。在已选定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地点,将优先推行管理协议及公私营合作试验计划,由土地拥有人自愿参加、非政府组织提供资金,共同推进保育工作。

  (四)全方位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是我们坚决不动摇的施政重点。香港经济去年强劲反弹之后,今年来保持相当强力的增长势头,对外贸易和内部需求一同上升。出色的外贸表现,加上我们经常帐的巨额盈余,说明香港作为中国通向世界的商贸渠道始终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内部需求上升,反映了本地消费和投资的信心。香港就业总人数创出新高峰,过去两年来共增加了近二十万个新职位。虽然来年的全球经济发展存有多方面的风险,但是香港经济的全面复苏再次证明,我们的应变和调整能力足可克服任何困难。

  香港是高度外向型的经济,我们的发展策略,就是「背靠内地,面向世界」,致力加强自身优势,在「大市尝小政府」的原则下,鼓励企业精神和公平竞争,巩固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和国家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交通运输及资讯中心的地位。这策略经已取得显著的成果,证明是切合香港所具有的比较优势的。

  我们说全方位发展经济,就是在香港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加强努力,巩固既有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同时注意因应市场变化,就新出现的经济增长点及时回应企业界的需求,在政策法规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积极配合,开拓新商机。

  外向型经济

  香港的重要独特性在于我们的国际视野和环球网络。我们有多方面的人才,通过教育、工作、文化活动或亲友的联系,把香港与全球各地连结起来。我们有大量企业多年来与外国的伙伴维持贸易、金融、投资及其他方面的稳定合作关系,建立了良好的信誉,也奠定了香港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的地位。我们也有一大以香港为家的外籍人士、众多国家的领事馆和代表处、数以千计的跨国企业,以及海外传媒机构、外商、团体、国际学校等等。对国际社会而言,香港具备中国文化特质,而许多制度和习惯又与国际接轨,前来工作和生活的国际人士纷纷称便。对中国内地而言,香港有「国际化」的特质,同时又属同一语言文化,内地人士来香港经营亦得心应手。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已建设成为「亚洲国际都会」,而绝非一般的中国城市。

  我们会继续巩固和加强对外联系,在高度自治的范围内开展经贸、金融、文体、旅游等对外交流,提升香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发挥内地与世界之间不可取代的桥梁作用。根据海外市场的新发展,我们加强覆盖网络,计划在欧洲增设一个新的经贸办事处,负责在东欧的经贸推广事宜。我们努力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建设性的功能,例如在今年十二月主办世界贸易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积极参与推动全球自由开放贸易和区域经济合作。

  我们背靠内地,可以借助其经济迅速崛起的强大动力来发展香港的强项。香港在内地长期以来的大量投资,已建立了重要根基。内地的企业和个人持续增长的需求,给香港带来新商机。香港成熟的服务业,可以带动内地制造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建立品牌,壮大发展。香港市场机制完善,可以协助内地企业与国际接轨。我们继续推动和加快吸引内地企业包括国企和民企来港投资和发展。

  香港处在蓬勃发展的区域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会继续采取措施强化香港的独特优势,吸引人才,提升综合竞争力。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法制健全,资讯自由流通,尊重私有产权和合约原则,拥有优良完备的基建设施,企业管治良好,政府和公共服务廉洁高效,实行简单的低税制。由财政司司长领导的经济及就业委员会,推动政府各部门简化规则,撤销不合时宜或不必要的规例,改进营商环境。香港的保护知识产权制度已达到国际标准,我们会密切留意科技发展和市场变化,确保现行制度与时并进。履行「市场主导、政府促进」的理念,我们会研究更多采用公营部门与私营机构合作的模式,向市民提供所需的服务。

  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是亚太地区的重要国际金融中心,我们会继续采取措施巩固这个关乎香港兴衰的地位。银行业方面筹备落实《新巴塞尔资本协定》,以符合国际最高标准。政府透过加强监管机制和推动良好的公司管治,提升金融市场的质素;本年度里将向立法会提交的《证券及期货(修订)条例草案》,会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规管。我们会继续推动债券市场及基金业务的发展,并且进一步促进香港的资产管理业务。取消遗产税和豁免离岸基金缴交利得税,就是吸引投资者和离岸基金的措施。

  扩大人民币业务

  中央政府十分重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前一阶段率先对香港开放了四项人民币业务后,经验说明,这些业务运作非常顺利,人民币存款稳步上升,市场交易顺畅,汇率保持平稳。根据特区政府的建议,中央政府已原则同意继续扩大香港人民币业务,包括提高每人每次可兑换人民币的限额;取消香港银行发行人民币卡的授信限额;放宽香港居民人民币汇款限额;扩大香港可接受人民币支付指定商户的行业范围;允许香港指定商户开设人民币现钞存款帐户,并可将该帐户的人民币存款单向兑换成港币等。此外,还原则同意在香港拓展人民币新业务,即允许香港居民按一定限额签发人民币支票,并仅限于香港居民在广东省的消费性支出。中央政府很快将会就这些安排作出决定和正式公布,我相信这无疑会对香港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深化CEPA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是发挥「一国两制」优势的生动体现。在前两个阶段实行零关税和对香港开放二十六个服务领域之后,特区政府与中央政府进一步磋商,可望尽快公布第三阶段的安排,内地将会对更多港产货物实施零关税及对香港已受惠的服务业作进一步的开放,并且会增加投资贸易便利化的措施。

  签署CEPA协议固然重要,而落实协议则更为重要。特区政府继续与内地有关部门紧密合作,就有效落实协议加强协调,采取必要的配套措施,为香港服务提供者加快进入内地创造条件。我们会与内地政府加强合作,积极宣传CEPA的具体内容,以及推广香港专业服务的优势,并与业界赴内地争取参与建设工程和其他项目。

  扩大「个人游」

  内地居民来港「个人游」,对繁荣香港市场和增加就业起了重要作用。去年以「个人游」访港的内地居民有四百二十万人次,为香港带来约六十五亿元的额外旅游收益。我们会有步骤地扩大这项计划。经过与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商讨,我很高兴宣布:将增加成都、济南、沈阳和大连四个城市开放来香港「个人游」,由下月一日起生效。我们会继续积极争取再把这计划扩展至「泛珠江三角洲」范围里尚未实行「个人游」的各个省会城市。

  区域经济合作

  香港已发展成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需要依托庞大的市场腹地。「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去年正式启动,让我们可以把过去在珠三角行之有效的合作经验,推广至华南和华中两百万平方公里和四亿五千万人口的广大市常今年七月,我参加了在四川举行的「泛珠三角」第二次高层论坛,各省区达成了一系列协议。我们将发挥香港的优势,配合泛珠区域的建设,扩大提供各类服务,协助泛珠各个省区走向国际市常

  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粤港合作居于重要地位。在两地政府共同努力下,双方合作的范畴不断增多、合作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在投资贸易、跨境基建、环保、促进人流物流、推进CEPA在广东实施、吸引广东企业来香港发展、以至科技和教育交流、联合向海外推介等方面,都卓有成效。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八次会议上个月刚举行,双方再务实地推进了信息合作和食品安全合作。今后,我们将加强规划衔接,完善大珠三角范围内的基建系统,实现与区内各城市海陆空运输的全面对接。我们亦与深圳市在口岸发展、维护治安等方面加强了沟通,更将会在基建规划、食品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加强合作。

  香港与深圳接壤的边区,长期以来划为禁区。如今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一国两制」得到有效落实,两地在执法方面的合作已有效遏制非法跨境活动。我们决定根据保安部门的意见,在维持有效管理线的前提下,把禁区范围大为缩减。我们将据此设立新的管理线;释出的土地,可以研究适当利用。由于在这重要的地带里有许多私人土地和具有保育价值的湿地,加上开发成本不菲,所以必须先有审慎的全盘规划,而规划将与筹备新的管理线同步进行。政府明年上半年将展开规划研究,谘询公众意见,然后制订法定图则。

  优化人力资源

  全方位发展经济,必须提升本地劳动人口的质素,只有这样,才可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高质素的劳动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且关乎和谐社会的创建。因此,我们特别重视教育、培训和再培训,投放的资源已超过政府一年开支的五分之一,较许多先进社会为高。我愿意在此重申:特区政府不会削减教育总开支,一定坚持从公共财政中调拨大量资源去培育人才,优化本港人力资源。为了适应向知识型社会的过渡,教育改革正稳步推进,成果已陆续显现。不过,教育改革是长远的工程,大量艰辛的工作仍待进行,我们一定会坚持努力不懈。

  我们会根据各界人士对新高中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意见,就学制改革的设计、实施细节及财政安排制订妥善可行的方案,准备于二零零九年九月开始推行「三三四」学制。

  尊师重道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教师们默默耕耘,为社会作育英才,应该受到社会的尊敬,享有崇高的荣耀。我们要依靠优秀的教师专业队伍,去成功推行香港特区的优质教育;我们会继续通过「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和「敬师日」,表达政府对教师专业的敬重和推崇。

  为了帮助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和推行专科教学、提高教学成效,由今年秋季开始,政府为拥有十二班或以上的公营小学提供额外资源,改善教师与班级比例。教育统筹局推行小班教学试验计划,将有助政府决定将来在全港推行所需的条件和办法。

  香港发展的出路,在于向海内外广阔地区提供优质服务,为此必须提高市民两文三语的能力。我们会定期检讨小一至中五的中英文双语基本能力,有针对性地提供资源去加强语文教育。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制订的中学会考中、英文科标准参照考试,由二零零七年起开始推行。另外制订适合中三及以上程度学生的普通话聆听和说话标准参照评估,由二零零七年起供自愿参加。为了确保语文科教师具备基本的语文水平,所有英文科和普通话科教师都必须在二零零六年九月前达到语文基准。政府并通过「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奖励津贴计划」,鼓励和协助在职教师提升语文教学的专业资历。

  在致力培训本地人才的同时,我们会积极扩大教育输出,运用我们一流的教育资源为整个亚太地区培育人才,并辅以必要的政策,吸引优秀学生来香港就读。另一方面也要更主动地吸引内地和海外的精英前来发展。经过广泛聆听本港各界意见,以及参考了海外地区的经验后,我们正考虑在来年推出一项新的入境计划,让一定数目的内地和海外符合特定资格的人才,在无须先获得本地雇主聘用之下,来港居住一段适当时间。在这期间,他们可考虑是否留港作长远发展。我们深信,更多的高质素人才,会加强香港的竞争力,令经济更蓬勃,吸引更多资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令整个社会更具姿彩活力。

  为了确保香港整体人口质素能够适应未来知识型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落实全面的人口政策。政府在二零零三年发表的人口报告书,提出了多项政策建议,我们会定期检讨推行情况并作出改进。由政务司司长主持的人口政策专责小组正就本港人口结构的转变和应对政策进行研究,明年将会发表谘询报告。

  持续建设

  保持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活力,必须持续建设。在香港整体经济好转下,较早时搁置的迁建政府总部和立法会大楼的计划,如果能尽快恢复展开,既可解决实际需要,也为建筑行业带来数以千计的急需职位。立法会早在二零零三年已赞成在添马舰兴建政府总部和立法会大楼,这有利于政府与立法会之间的紧密互动,提升合作效率。这选址经过城市规划委员会的批准,符合中区的发展方向和公众的长远利益,也是符合成本效益的。我们稍后会谘询立法会的意见,希望得到议员们一如既往的支持。

  为满足市民对本地交通运输的需求,我们会陆续完成多项大型基建项目:九铁落马洲支线的工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预计会如期于二零零七年启用;现正施工的八号干线将分段于二零零七年及二零零八年落成启用;而工程刚开始的九铁九龙南线会于二零零九年竣工。我们亦正积极策划沙田至中环线和西港岛线,以及评估九铁北环线和地铁南港岛线的可行性。在管理方面,两间铁路公司商讨合并的计划已进入最后阶段,一旦有了结果,我们必定尽快向市民公布。

  政府努力为市民提供更方便的跨境交通运输联系。粤港澳三方政府积极跟进连接珠三角西部的港珠澳大桥的前期工作,三地现正审议大桥的工程可行性报告草拟本,希望尽早上报中央正式通过,并展开工程。另一方面,深港西部通道将于明年配合位于蛇口的口岸设施落成通车。我们也正审阅由九广铁路公司提交的广深港高速铁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与内地有关单位展开讨论粤港两段衔接的技术问题。

  香港国际机场在今后两年里,将有总值六十五亿元的基建项目相继落成,包括第二座候机大楼和亚洲世界博览场馆。政府将在大屿山西北部进行十号货柜码头选址的生态研究,同时会根据更新的港口货物预测数据,定出兴建码头的最适当时间。另外,我们争取尽早有新的邮轮码头兴建,会于下月邀请私营机构就这项目提交意向书。

  我们已就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发展计划进行为期半年的公众谘询。谘询结果显示,市民大众普遍支持发展「西九」,认为「西九」除可丰富文化艺术生活外,还可以促进旅游,创造就业机会,市民并希望早日落实「西九」建设。我们打算在现有发展框架下,引进新的发展规范和条件,以正面回应市民的诉求。政务司司长已于上星期五向立法会汇报了谘询结果和下一步的工作。我们会听取立法会、城市规划委员会、市民大众和入围建议者对新发展规范和条件的意见,希望在明年初可以敲定未来的具体路向。

  我们会通过策略发展委员会,研究各种切合实际的方式,包括营造有利的环境,促进运用创意发展经济,制造更多机会,让创意人才交流互动。政府会继续投放资源促进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通过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艺术发展局、香港演艺学院、香港艺术中心艺术学院和教育界等,推动文化和艺术教育的发展。电影业是香港创意产业的一面旗帜,为了加强与业界沟通的谘询架构,我们会成立电影发展委员会,全面深入检讨本港电影业的现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策划发展路向和拟出明确的行动计划。在多个界别的支持下,我们正安排石硖尾一幢空置工厂大厦,发展一所创意艺术中心。长远而言,香港必须就种种与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有关的重大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政府鼓励文化界人士及民间团体积极研究有关议题,并乐意考虑协助他们成立文化与创意智库,以汇集和培养文化与创意研究的专才,与政府一起推动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发展。

  (五)结语

  我以上的报告,连同今天一并发表的施政纲领,都是我和同事们总结过去经验,听取各界市民意见,经过分析研究、审慎衡量后得出的结果;里面的目标和内容,都是可以经过努力逐一实现的。我决心以真诚务实的态度工作,摒弃任何浮夸的承诺,重实际成果,树立施政新风。

  我所讲到的:扩大行政会议和策发会、改革行政长官办公室、加强地区工作、在内地和海外增设办事处、建立食物安全检验检疫署、落实CEPA第三阶段等,都需要政府与时俱进地重组人力资源去落实。我们将会向财务委员会提出增加首长级和其他职级的人员。与此同时,政府会继续监控公务员编制,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并且因应实际需要,对不同职系人员作出调整、增减,到二零零七年三月底时把公务员总体编制减至大约十六万个职位。我们决心维持简单的低税制。在二零零八至零九年度恢复公共收支平衡,是我们的既定目标。

  主席女士:我的施政报告所开列的,是过往经验的总结。全面执行本施政报告和施政纲领的内容,需要立法会和广大市民的支持。政府要政出必行、行必有责,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这就是市民的支持。社会上对事情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看法,十分正常和自然,但是我始终相信,绝大多数香港人是热爱香港、务实理智的,而且都是懂得维护香港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

  在我过去差不多四十年的公职生涯中,我和全港市民一起,经历了几许跌宕起伏,见证了几许成败得失。我们同香港一起成长,我们和香港精神同受历炼。就是这样,香港人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双手,建立了一个有仁爱、有公义而又不失效率、不失活力的国际都会。过去八年,香港人以坚忍和智慧,渡过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终于迎接到今时今日的雨后新晴。此时此刻,我能够以行政长官的身份发表施政报告,为香港人的福祉筹谋策划,能够为香港和国家多作贡献,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大的荣耀。我一定不辜负香港广大市民、不辜负国家的期望。我会带领特区政府,团结社会各界,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提高管治水平,证明香港人完全有能力管理好香港。

  我们绝不低估今后要面对的困难。经济全球化和周围地区的迅速崛起,给我们带来很大压力和挑战。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会继续构成考验。最近发生的南亚大地震,造成了巨大伤亡损失,我们同感深切痛惜,并遥寄祝祷,希望灾民早日平复创伤,重建家园。但我们勇敢迎接挑战的同时,知道香港又确实面对空前的机遇:我们的国家飞跃进步,亚太地区机运再生。今天早上,国产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升空,不仅标志我们国家现代化事业的新发展,更体现我们中国人民的凌霄壮志。正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香港凭天时地利,打开了人和政通的局面。这是时代赐给香港的历史良机,这是为了我们子孙后代,千万不可以错失的历史良机。特区政府的施政,就是眼于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把握住时代的机遇,缔造由香港人大展才华的舞台。我和特区政府主要官员及全体公务员,会朝这机遇为香港为国家加倍努力奋斗。我们应该包容共济、减少争拗,避免磋跎岁月、坐失时机。我热诚期望大家团结一心、紧握机遇,聚精会神、眼未来,同为香港缔造美好的明天,让香港这片宝地再创新的奇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