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神六发射基地的新闻摄影记者(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23:26 兰州晨报 | |||||||||
走近神六发射基地的新闻摄影记者 为了从更好的角度拍摄神六冲天而起的镜头,记者远离在安全线内观看发射的人群,来到神六发射架的南面。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黑色的石子在阴暗的天空下显得冰冷,由于戈壁没有丝毫阻拦的东西,不大的风吹在脸上像刀子割一样。车子停在距火箭不远的地方,记者下车目测,似乎不到1公里远,负责警戒的士兵立即命令我们向更远的地方去,要求我们一定要保持1.5公里的距离,但贪心的记者似乎不愿离开最近的距离,勉强走到1公里的地方就驻足不前,纷纷架好自己的设备不愿再走一步。
刚参加完出征仪式的热情还让记者激动,这时天已明亮起来,云团像宣纸上泅开的淡墨一样,云淡风静,不由得让人感到基地气象部门准确的预报,在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长出一口气:神六终于可以按时发射了。 8时15分,发射架分3层从上下到中间依次打开,洁白的舰船组合体以一种逼人的气势傲立苍穹,这时东边的云彩解开一条边,像一条闪光的缎代一样系在神六上,远处的山岚像一道剪影一样,高低起伏地映在天边。这里却是摄影记者和摄影爱好者的乐土,从第三只眼看神六冲天而起,却是另一番感受。这时,在发射架旁忙碌的车辆正在撤退,随着钟表的移动,我们的心跳骤然加快,这个时候想杨利伟能保持每分钟80次的心跳真的不易。 零号指挥员倒计时的声音清晰传来,记者们纷纷捧起相机,用镜头牢牢圈定自己想要的画面。随着清晰的“点火”声,火箭底部发出一种暗红的光焰,两股浓烟从倒流槽中冲天而起,紧跟着,一种惊天动地的轰鸣震颤着我们脚下的土地,火箭拖着3-4米长的烈焰徐徐上升,我们用镜头牢牢跟着火箭移动,获得动力的火箭和空气摩擦之后发出令人心颤的声音,像放大了几千倍的丝绸撕裂的声音一样,很快,火箭调整方向之后,钻进云层离我们远去…… 这一刻,留在我们相机的同时,已经深深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本报记者阎世德) 基地人物 从神州一号到神州六号,作为基地的首席摄影记者,他用手中的镜头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一幅幅精美绝伦的摄影作品,永远把中华民族的的骄傲定格在历史的记忆深处; 其貌不扬加上不修边幅,他以一种独特的形象走近人们的视野:永远都刮得精光的头上很少有军帽出现,略微有点驼的脊背使他很难和军人的形象结合起来。但只要看到他的摄影作品,身上的血液马上就会汹涌喷薄,航天人独有的军人气质被他用手中的镜头彰显的威武雄壮,他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属于了飞船灵魂和思想,给予了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珍存的形象―― 见证中国载人航天的第三只眼 或许王琦从你的面前走过上百次你都不会看上一眼,但当你了解中国载人航天历史的时候,你却不得不千万遍地翻阅他的摄影作品。第一次和王琦正式接触,是在兰州举办的“天路之舟”航天展览上,当记者见到他的时候,王琦正在指挥相关人员布置神五飞船的降落伞,更多的时候,他自己亲手干一些活。当偌大的展览大厅挂满展示中国载人航天的图片之后,几乎所有的眼球都被他所吸引,展出的100多幅作品,以精美而完美的形象,链接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和发展,这些作品,几乎全都凝聚了他的心血,他沉着的说:“如果说我的航天摄影作品不是最好的,但我敢说它是最完美的。”这就是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首席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成员、“神舟”摄影协会主席。 在荒漠中扎根成长 1965年4月王琦出生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东风航天城,王琦说,也许是出生在大漠,大漠给了他一个大漠的性格:时而柔静如水,时而狂暴如风;也许是长在戈壁,戈壁给了他一个戈壁的梦想:望尽天边,胸卧蓝天;也许是伴着胡杨,胡杨给了他一个胡杨的耐性:成长在心,无需其境。满眼的蓝天白云,给了他儿时太多的梦想,不知何时起就想把那些太多太多的美好成为永久。 王琦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第一次拿起相机的情景。他说上学时自己特别喜欢照相,因为不懂摄影方面的技术和技巧,只能是自己“玩玩而已”。偶尔有一次,一位好朋友因父母转业,他也要随着离开,王琦便拿了家里的“海鸥203”照相机来拍纪念照。这是他第一次拿起相机,没想到洗出来的效果很好,从此便爱上摄影,觉得摄影很神秘,能够留下瞬间美好的东西。从那时起,相机和摄影杂志成了他课堂上经常摆弄翻看的东西,书包里也少有了专业课本,有的大都是摄像机和摄影杂志。上中专后,稍稍宽松的学习环境更加放纵了他对摄影艺术的追求,比中学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整个书包都变成了“摄影包”。 在军营放飞自己的梦想 1985年,王琦来到军营成为“子弟兵”,当时的航天城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有多么繁华,交通不便,环境艰苦,信息闭塞,唯一与外界相连的就是一条并不先进的铁路。拍摄的胶片只能由外地的同学带出去冲洗,然后找一些好的送给大家,跟朋友一起分享摄影的快乐,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摄影上了。 1987年,王琦第一次补发了1900多块钱的工资,意外的收入让他欣喜若狂。王琦利用休假的时间跑到西安买了一台海鸥DF-1,一个月的时间走遍了西安、渭南、洛阳、襄樊、武汉、长沙、岳阳、长江三峡、重庆、成都、北京、郑州、然后返回到单位,他举办了一个祖国名山大川的图片展,这一年,他终于被调到了摄影洗印中心,成为一名真正的专业摄影人员。做了专业摄影者,他常常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到戈壁滩、弱水河岸拍日落、日出、羊群,胡杨,渐渐地摸索出了一些规律。1990年,王琦参加了一次试验任务合练,拍了很多发射阵地的照片,这些照片使他更加坚信了自己的摄影之路。1993年春节,王琦第一次走上了甘南,也开始在专业摄影杂志上发表了作品。第一次看到专业杂志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后,王琦很激动,他说这无疑给自己的摄影之路给了坚强的动力。 见证中国航天 1999年,中国载人航天顺利进行,神州一号在这里发射。为了证实记录这一历史时刻,发射时,王琦选好地点,从不同的角度设置了6架照相机,在短短的10多秒钟时间里,拍摄了6个胶卷200多幅图片,这些图片给人的震撼超出了他的想象。从神一到神六,王琦用自己手中的相机,拍摄了许多让世人震惊的照片,在国内外发表的摄影作品两千余幅,获各种奖项400余幅次。无数热爱中国载人航天的人通过这些作品,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映象。同时王琦也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从事摄影20多年,摄影在他身上留下了很多伤痕。为了拍摄发射场日出,他曾经一天一夜没进食,走了25公里的戈壁沙漠,结果造成了胃穿孔;为了拍到胡杨林雪景,左手小拇指长时间受冻,神经坏死,至今没有感觉。这次在发射神州六号之际,记者看到王琦的两眉之间竖贴着一张创可贴,问及个中原因,王琦说在拍摄神六在车间组装的情况时,自己不小心被门碰了一下,在医院缝了3针…… 随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基地爱好摄影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对摄影技术的渴望特别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王琦组织“神舟”摄影协会,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王琦说自己毕竟是一个子弟兵,说到底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人,很木呐。但他对于沙漠、戈壁、胡杨的感情是至深的,他常说自己的半个蒙古人,是这片土地养育了他,也许是只有摄影能抒发他内心的东西。王琦说当初选择摄影的时候,他就决定用整个生命去爱它们,去爱中国的航天事业,见证中国的航天事业。(本报记者阎世德) 相关专题:神六媒体报道兰州晨报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