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六大疑问 揭秘飞龙在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05:52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飞船发射时为何会掉碎片?

  火箭在托举飞船飞离发射塔架腾空而起时,身上在不断地掉落一些碎片。为什么会掉落碎片呢?

  据航天发射专家介绍,位于西北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早晚温差较大,夜
间气温已达到0℃以下。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理论温度是-20℃,但是,低温可能导致某些产品出现低温效应引发故障,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发射时的致命“杀手”。

  为了尽可能减小低温对火箭发射造成的不利影响,往往会在火箭测试发射过程中采取一些保温措施,例如吹热风、电灯泡照射及贴泡沫塑料等。其中,在火箭箭体上贴泡沫塑料是最常用也最简便的一种办法。火箭点火升空后,大气的剧烈摩擦会将这些泡沫塑料从箭体上剥离下来,这就是人们看到的从火箭身上掉下的碎片。

  发射角度为什么是42.4度

  神舟六号飞船上升段飞行时间为583.828秒,把飞船送入椭圆轨道,前角是42.4度。为什么是42.4度呢?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席政介绍说,大家会非常巧合地发现,我们的着陆场就位于42.4度左右。这样,飞船每次经过42.4度时,就通过着陆场,使飞船每天至少有一次返回的机会。

  席政说,飞船的入轨轨道近地点是200多公里,远地点是347公里。飞到第五圈变为圆轨道,变轨后距地面343公里。这是因为第1~5圈,由于大气阻力的影响,每圈轨道降低近1公里,飞船远地点高度从347公里降为343公里。飞船在远地点变轨后,把近地点抬起来,就变成圆轨道了。圆轨道各个点上的重力都一样,有助于科学试验,对应急救生也特别有利。我们可以用一组控制数据,使得航天员在任何一个时刻启动,返回到地面。

  飞船为什么要抛掉逃逸塔

  火箭发射升空后第一个关键动作就是抛掉位于其上部的逃逸塔。为什么要抛掉逃逸塔呢?

  逃逸塔是位于火箭最顶端看上去貌似避雷针的装置。它是飞船发射段航天员的应急救生设施。它与上部整流罩、高空逃逸发动机、高空分离发动机、灭火装置和飞船的轨道舱与返回舱共同组成有塔逃逸飞行器。

  据航天发射专家介绍,逃逸塔是在飞船发射出现异常情况下使用的,对于正常飞行来说是白白消耗运载火箭推力的无效载荷。当飞船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可以利用飞船自身的变轨发动机将飞船推离危险区,然后降落。因此,当飞船飞行到一定高度后,若运载火箭工作正常,就会按正常程序抛掉逃逸塔。

  神舟飞船为什么要变轨

  飞船飞行到第5圈时,由椭圆轨道转变为近圆轨道。那么,神舟飞船为什么要变轨呢?

  航天器轨道计算专家刘迎春博士介绍,神舟飞船与火箭分离后,进入预定轨道入轨点的高度大概为250公里,但由于飞船这时仍保持着较高的飞行速度,因此它并不是在250公里高度做圆轨道运行,而是在近地点250公里到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

  “飞船之所以要改变运行轨道,主要是为了自主应急返回。”刘迎春说,飞船变为圆轨道后,在第一、第三、第五天的运行轨迹基本是重复的,按照设计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便于飞船返回主着陆常同时,圆轨道的自主应急返回方案相对于椭圆轨道来说,要更加便于设计。

  什么是近地轨道

  通常把高度在500千米以下的航天器轨道称为低轨道,500千米~2000千米高的轨道称为中轨道。中、低轨道合称为近地轨道(又称顺行轨道)。它的特点是轨道倾角即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小于90度。我国地处北半球,要把航天器送上这种轨道,运载火箭要朝东南方向发射,这样能够利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部分速度,节约火箭能量。地球自转速度可通过赤道自转速度、发射方位角和发射点地理纬度计算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火箭总是朝着正东方向发射的缘故。

  会不会出现防热瓦问题

  3个多月前,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发生了防热瓦失效的险情,“防热瓦”一度成为国际航天界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飞船系统热控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范含林指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采用一次性烧蚀材料防热,我们不会出现类似故障。范含林介绍,飞船防热层乃至整个飞船都是一次性使用,从这一点上说,飞船的功能虽不及航天飞机,但可靠性却远远超出航天飞机。据了解,我国烧蚀材料在生产工艺等方面已大大超过美国,在很多技术指标上也领先于俄罗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