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飞天路遥志满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07:02 大众网-生活日报

  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

  几乎没被难倒过

  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飞船系统的总设计师、未来的空间站的设计总管,由一位新人接任。

  这个位置上,曾经是一位1957年就从事航天事业的“老航天”、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老专家、中国航天界的功勋乃至元老级人物——戚发轫。今年72岁的戚发轫在神舟五号成功后把重任交给了这位40岁出头的年轻人,顿时,他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他就是张柏楠。

  张柏楠1984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固体力学系,3年后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得了空间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35岁的他出任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

  飞船系统的技术人员都有这样的印象:张总几乎没被难倒过,虽然他是学力学的,但对飞船上的所有领域都有很深的了解。从神舟一号到五号,当飞船遇到重大难关时,攻关小组的组长往往都是张柏楠。神舟四号返回时被发现舱内一氧化碳浓度超标,张柏楠作为技术工作的主管副总师受命带队攻关成功;神舟五号发射前,他提出并主持制定飞船系统载人放飞准则,谁提了这个准则谁必然承受压力……

  27岁的飞船工程师沈朝阳,参加工作4年便已成长为飞船供配电和电缆网方面的设计师和飞船工程师。付出多于常人努力的他觉得,最难以忍受的,是工作强度太高、休息时间太少。然而他感到困惑:“我们不在的时候张总在,我们在的时候张总一定在,他也是人,真不知他是怎么做到的,有那么旺盛的精力。”

  神舟六号任务紧张进行的时候,张柏楠已经投身于我国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的论证工作。他从系统工程角度,提出了5种可供选择的系统方案,为领导决策、后期论证打下了好的基矗

  飞船总指挥尚志——

  休息总是“将来时”

  神舟六号飞船发射进入倒记时12小时,尚志从容若定地坐在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飞船总指挥的席位上。从他坚毅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对神舟六号的太空之旅充满必胜的信心。

  信心不是凭空而来。回首神舟五号圆梦华夏之后的近两年时间内经历的风风雨雨,这位不易动情的新主帅还是感慨万千。

  2004年1月,北方的冰雪正覆盖着苍茫的大地,而神舟五号飞天后引发的华夏热潮还未散去,此时,刚过不惑之年的尚志静静地从前任总指挥、院长袁家军的手中接过了神舟飞船总指挥的帅樱这是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对于研制人员来说,神舟五号飞船的辉煌已经过去,神舟六号飞船的研制正在开启新的篇章,在向又一坐高峰跋涉的征途上,新的挑战、新的困难已经“无情”地摆在了眼前。

  与神舟五号的第一次载人飞行相比,神舟六号有很多新的特点,神舟六号不是神舟五号的简单重复,它的系统更复杂、难度更大、质量要求更高。作为有着辉煌记录的英雄“船队”的新主帅,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

  上任伊始,尚志就接连遇上了几个棘手的难题。装在飞船返回舱大底上的数据总线电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竟然长有“绿毛”!电缆线的问题还没完全解决完的时候,细心的工作人员又向尚总汇报了一个新发现的问题:飞船用的导线上,隔一段就有一处压痕,原因不明……

  面对“意外”,尚志和大家一样焦急万分,但他认定一条,碰到任何困难,只要你不低头,总会找到解决之道。他果断地带领有关人员千方百计寻求解决方案。

  在举国欢庆神舟六号成功飞天壮举之际,尚志很平静,他最想做的一件事不是庆功,却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放松几天。此愿虽简,但对一名总指挥来说,却可能永远是“将来进行时”。

  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

  充满艺术气息

  “神五”功臣刘竹生在自己的功绩簿上又添了一笔:他是“神六”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捆绑分离技术的开拓者,刘竹生声名赫赫。

  不过,这位火箭专家却是因命运的阴差阳错才步入航天领域——读中学时,刘竹生的愿望是学美术!据说,刘竹生画油画很拿手,他家的桌子上还摆放着当年为夫人画的《青春少女像》。

  即使在荒凉的大漠中,刘竹生的艺术气息仍未湮没。在设计遇到困难时,他就到戈壁滩上捡千奇百怪的大漠石,还有造型沧桑的枯树根,寻找灵感。

  1990年的夏天,他遇上了“这辈子最难打的仗”。那时,中国航天刚迈向国际市场,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能否将“澳星”成功发射升空?当时没有成型产品、没有成功先例,刘竹生领衔攻关,在18个月内设计出了全新的“长二捆”,将“澳星”成功送上天。

  1997年,刘竹生挑起发射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的重担。当时,火箭整流罩由于设计经验不足严重超重。他带领设计师系统复算了载荷,进行了结构件重设计,终于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每次都是“神箭”把飞船稳稳地托举到太空。刘竹生也赢得了“金牌火箭师”的美誉。

  每当火箭要转入发射阵地时,看到昂首待发的神箭,刘竹生对火箭难以割舍的柔情就愈发强烈,他要爬上十几层的平台,从上而下地仔细地端详、抚摸。他的愿望是:要用最好的火箭送“神舟”上天。

  火箭总指挥刘宇——

  半路出家担重任

  当长征二号F火箭承载“神六”升空之际,外界又有一个新发现,火箭的总指挥是一张陌生而年轻的面孔。从神舟一号开始,连续担任了五次火箭系统总指挥的黄春平,早已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与他或者其他火箭、飞船系统的指挥人员数十年的航天经历相比,刘宇可谓典型“半路出家”———他毕业于炮兵技术工程学院,在军营多年,1990年才到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重新铺设自己的人生轨迹。

  不过,刘宇出身航天世家,对新工作并不陌生。

  “只要踏踏实实坐下来做事,别人能办到的,我也一定能。”就是凭着这样的信念,短短数年间,刘宇拼命“补课”,迅速成长为专家。36岁时,他就被任命为火箭副总指挥,成为黄春平的得力助手,经历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发射。

  刘宇的才能使他被赋予重任。2004年2月,获得一份特殊的生日“大礼”:担纲“神六”的火箭总指挥。火箭发射成败事关“神六”全局和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刘宇面临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发射“神六”与“神五”,在本质上并无太大不同,但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却有很大提高。刘宇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所有的工作要比发射“神五”时更严、更细。

  对自己的继任者,黄春平显得极有信心。他认为,刘宇工作稳重细致扎实,非常谨慎和精心。

  此次“神六”顺利升空的事实,已验证了黄春平的判断。

  (本报综合消息)

  ■新闻链接

  杨利伟为何没上“神六”

  记者从中国航天员中心得知,我国第一个飞上太空的“航天英雄”杨利伟,这次没有参加神舟六号飞行航天员乘组选拔。目前他担任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负责航天员的训练和选拔工作。

  中国航天员中心主任陈善广说,我国航天员目前都在40岁左右,是执行飞行任务的“黄金时期”。我国载人航天发射时间间隔大、任务密度低,航天员上天的机会不多。但他们个个都完全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所以我们尽可能在有限的任务机会里多让几个航天员上天。

  陈善广说,由于杨利伟是目前唯一有过飞天经历的航天员,他更重要的任务是用自己的经验指导和帮助队友。将来随着任务增多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杨利伟还可能再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出征仪式多不同

  12日清晨,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航天员出征仪式。据介绍,这次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的出征仪式在神舟五号的基础上作了4点改进:

  其一,两位航天员首先向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以及指挥部领导成员和发射场领导成员报告已做好出征准备,请求指示。报告完毕后,再与欢送的人群见面。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的出征仪式上,报告仪式是在欢送的人群簇拥中完成的。这样改进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好的秩序。

  其二,在两位航天员的面前,各放一个话筒,在报告词的结尾,他们分别报告自己的名字。

  其三,航天员从驻地乘车前往发射场的过程中,车速提高到每小时80公里,这比神舟五号时要快许多。做出这样的改动是为了体现出一种勇往直前、气壮山河的气势。

  其四,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亲自将两位航天员送到发射架下,在航天员即将进入电梯的时候,两位老总迈步向前,给航天员行一个庄重的军礼,并再次为他们送上嘱托和祝福。

  (据新华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