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难忘酒泉共话飞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08:21 河北日报

  10月12日上午,当“神舟”六号冲向太空的时候,有一群人流露出了更多的喜悦与激动,他们就是在酒泉工作过的河北人。

  这两天,因为对“神六”发射的共同关注,都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过的省无线电管理局副局长袁俭和省信息产业厅收发员邵永立成了“忘年交”。

  12日,看着电视里“神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袁俭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工作过的那片热土。从1978年到2003年,袁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了25年,其中有7年在发射中心的计算机控制中心工作,经历过多次卫星发射。他说,发射时虽然只在岗位上工作十几分钟,但要提前两个小时进入岗位准备,而且精神高度紧张,因为哪怕是一个细小的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大局。“现在我们的航天科技日新月异,技术设备和人才素质都有了极大的进步,虽然工作人员心里可能还紧张,但毕竟安全系数高多了,可以说是各种高科技成果铸就了完美的发射1当电视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庆祝发射成功的掌声响起时,袁俭动情地说。

  20多岁的邵永立虽然只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从事过几年后勤保障方面的工作,但对那里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感情,所以对这次“神六”发射有种特别的感情。他和袁俭一起回忆了戈壁滩上难忘的生活,共同收看了电视直播,也共同分享着激动和喜悦。观看现场直播时,老袁还为小邵当起了讲解员,为他讲解一些技术术语。

  在“神六”顺利升空的那一刻,省科技厅办公室副主任张占圈的心也飞回了他曾经工作过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2日上午,当记者见到张占圈时,他刚看完电视直播,兴奋和激动还写在脸上。他告诉记者,他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了20多年,直到8年前才转业到省科技厅。在石家庄,有至少300多人在酒泉工作过,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过贡献。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关注着祖国的航天事业,酒泉取得每一点成绩,他们都会感到骄傲和自豪。

  当记者请张占圈谈谈感想时,张占圈写下一段文字:

  “得知神舟六号发射成功,我和已经转业到地方工作的所有战友们一样,心潮澎湃。此时此刻,除了为曾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过感到无比自豪外,我更加思念战友。是航天事业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从嘉峪雄关到酒泉鼓楼,从祁连北麓到弱水河畔,从红旗牧场到甘肃农村,到处都留下了我们坚实的足迹。燕赵儿女,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张占圈还说,自己并不是在酒泉工作时间最长的河北人,他向记者推荐了省科技厅原专利事务所所长柯伯成夫妇。

  柯老退休在家,在热烈的气氛中,柯老向记者讲述了那个年代燕赵儿女的航天豪情。

  “我和老伴1963年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就带着发展祖国航天事业的理想奔赴酒泉。当时酒泉条件很艰苦,连蔬菜都没有,只能吃一些干菜,没有鸡蛋,只能吃鸡蛋粉。有同学带了雨散雨靴去酒泉,但酒泉很少下雨,气候干燥,后来雨具都被扔了。”

  “条件越艰苦,同学们干劲越足。”柯老亲眼见证了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轨迹,参加了“东方红”一号、二号、三号一直到五号的发射任务。谈起新中国火箭的发展历程,柯老如数家珍。“那个年代的口号是‘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所以从无到有、开创性地建设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不仅柯老把青春奉献给了酒泉,他的两个儿子也在戈壁滩长大,吃了很多苦。

  一枚火箭有上万个焊点,只要出现一个虚焊,就会前功尽弃,柯老还记得当年周总理的教导,“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所以,柯老在收看“神六”电视转播的时候,心一直提到了嗓子眼,直到飞船进入预定轨道,才松了一口气。

  本报记者 王巍 许卫兵 马国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