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神舟六号发射及飞行时间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08:53 新浪科技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整,搭乘两名航天员的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由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 箭发射升空。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等在北京观看发射。

  以下是神舟六号发射及飞行时间表(附视频):

时间 以下均为北京时间 事件进程
10月12日 清晨5时20分 温家宝、李长春、罗干等来到酒泉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会见执行神舟六号任务乘组梯队的6名航天员。航天员出征仪式举行,确定执行这次任务的是40岁的费俊龙和41岁的聂海胜
清晨6时00分 5时43分执行任务的航天员登车前往发射场,6时航天员到发射现场。
清晨6时15分 6时15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开始进入神舟六号飞船船舱。
清晨6时20分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厅内,工作人员已各就各位,做好发射前准备。
清晨6时22分 费俊龙、聂海胜开始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坐椅上,将航天服上的各种管线与飞船进行连接。
清晨6时50分 飞船发射准备工作进展顺利,飞船返回舱舱门已经关闭。
上午8时27分 发射塔架全部打开,火箭飞船全部露出。
上午9时00分 搭乘两名航天员的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由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上午9时08分 神舟六号飞船点火第120秒,火箭抛掉逃逸塔。点火第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一级坠落。火箭接近大气层边缘。正常上升运行370秒后,着陆场系统银川 搜救责任区任务解除。
上午9时14分 进行第一次天地通话,航天员费俊龙称感觉良好。
上午9时17分 点火约583秒,船箭在200公里高度成功分离,火箭工作 完成。
上午9时29分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宣布飞船正常入轨。航天员打开面窗挥手致意。
上午9时42分 总装备部部长陈炳德宣布发射成功。温家宝代表党中央 国务院祝贺发射成功。
上午11时11分 航天员正在第一次太空进餐,飞船工作情况正常,身体 各项指标正常。4分钟后,地面调度指挥员要求一名航天员开始休息。
下午15时55分 变轨从15时54分45秒开始,神舟六号飞船推进舱发动机在地面发出的指令控制下点火成功,发动机工作63秒。成功变轨
下午17时32分 航天员费俊龙顺利进入轨道舱。这是我国实施载人航天 工程以来,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进行空间科学实验,它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由“神舟”五号的 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下午18时31分 独自留在返回舱里的聂海胜脱下压力服,换上工作服,拿着相机,向轨道舱拍摄。
晚21时30分 航天员和地面家属通话,持续7分钟左右。与地面通话 的聂海胜流出感动的泪水
10月13日 凌晨3时06分 神舟六号飞船飞越祖国上空。
凌晨4时12分 聂海胜由返回舱进入轨道舱。费俊龙回到返回舱。航天员在舱内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操作各种设备,有意识加大动作幅度,以试验人的扰动对飞船姿态的 影响,称为“在轨干扰力试验”。
凌晨4时39分 神舟六号飞船进行姿态调整。
晨6时14分 航天员开始吃早餐,费俊龙在拍摄聂海胜吃早餐的镜头。
上午9时24分 飞船飞越台北、高雄上空,费俊龙拿出相机拍摄祖国大好风光。
下午13时37分 ,航天员正在轨道舱和返回舱之间进行第二次穿舱试验。目的是检验航天员活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
下午16时07分 航天员进行了三次穿舱试验,试验表明航天员的活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很小,飞船可保持正常飞行,不需纠正飞船姿态。费俊龙在返回舱内一边读飞行手册,一边与地面通话。随后进入轨道舱。
下午19时45分 神舟六号飞船目前飞行正常,航天员在轨道舱和返回舱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他们的体温、血压等各项生命指标正常。
10月14日 晨6时01分 5时56分,神舟六号飞船在第30圈飞行中,飞船发动机点火,进行变轨后的首次轨道维持,将飞船抬高了800米。
上午8时 神舟六号飞行进入第三天,飞船各分系统的可靠性继续经受考验,两名航天员继续轮流工作和休息。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