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网:载人航天发射场系统总指挥访谈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18:19 中国军网 | |||||||||
张育林,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 1958 年 1 月出生,工学博士。 1990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 国 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1995 年获首届“中国航天奖”, 1997 年被批准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1998 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0 年获得“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
记 者:张主任,作为新上任的载人航天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大家都很关心你的情况,能不能先简要介绍一下自己? 张育林:从组织发射工作来讲,我还是一个新兵,但是,我对载人航天并不陌生。我在大学学的是火箭,曾主持完成了国内第一强流量液体火箭发动机、 CZ - 2F 运载火箭爆炸特性、逃逸飞行仿真系统、微小卫星新概念研究等工作。载人航天工程开始时,我还曾与一院、五院的同志一起做过大量试验。 当然,我也感到有不小的压力。但压力也可以转化为动力。大家都知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 我们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是世界领先、亚洲一流的大型航天发射场。特别是经过“神舟”一至五号的实战洗礼,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试验体系, 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因此, 只要我们科学管理,统筹计划,团结协作,切实抓好质量和任务节点控制,就一定能圆满完成发射任务。 记者:发射场系统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有哪些,技术上有哪些优势? 张育林:在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中,我们除了承担发射任务,同时还要负责首区的测控通信和副着陆场的建设。具体地说,当飞船、火箭、航天员进场后,发射中心作为指挥长单位,要牵头组织测试发射,并为各大系统参试人员提供工作、生活保障条件。 从技术层面讲,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技术区、发射区、试验指挥区、首区测量区、试验协作区以及航天员区六大区域组成。 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国载人发射场采用两个垂直总装工位和一个发射工位合成的全新发射方式,可以同时测试一发、发射一发,最大限度地改善了飞船、火箭的测试检查环境,优化了发射程序。我们采用的 “ 三垂一远 ” 测试发射模式和航天员应急救生设施,极大地提高了参试人员的自身安全系数,能够充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 记 者:与“神五”相比,“神舟”六号任务中,发射场系统有什么新变化,为实现这个变化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张育林:针对“神舟”六号两人多天的飞行任务,发射场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新增加了部分测量设备,并首次启动了副着陆场。这次任务火箭和飞船的技术状态发生了较大变化,发射场的测试项目也随之大大增加。像长征二号 F 火箭这次新增了“图像测量系统”,在飞行过程中可实时传输火箭的分离动作。为了把这些图像清晰接收下来供地面人员分析决策,发射场对遥测车进行了改造,还增加了信号的转发、传输和图像的复原设备,加之原有的光学设备,实现了图像获取的“双保险”,确保火箭起飞后将助推器、抛逃逸塔、整流罩、一二级分离等关键动作全部拍摄下来。 对此,发射场系统今年进行了 58 项课题攻关和设备改造,开发出“舱内操作质量监测系统”,实现了对火箭舱内测试操作的全面监控;研制出“火箭瞄准信息显示系统”,可以直观地了解火箭瞄准的实况。针对发射塔架封闭后,影响飞船无线信号的传输,我们在塔架 9 层增加了一套飞船信号的转发天线,把飞船送出来的信号可靠地转给 USB 和超短波接收设备,大大提高了信号接收质量。 记 者:为什么这次要启动副着陆场,请简要介绍一下副着陆场的情况。 张育林:可能大家注意到了,这次美国的“发现”号航天飞机返回地球时,就降落在副着陆场。“神舟”六号返回时,如果主着陆场不具备着陆条件,比如风速太大,或者出现灾害性天气,我们就将启用副着陆场。副着陆场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附近。同主着陆场相比,副着陆场装备相对要简化精练一些,但有一支训练有素的空地搜救部队,除了完成飞船副着陆场的应急搜救任务外,还担负着飞船零高度和上升段的应急返回搜救任务。从我们已经组织的 10 余次不同条件下的陆上应急搜救和回收演练效果来看,可确保拉得动、搜得到、救得下。 记者:请问你将如何具体组织实施发射任务? 张育林:针对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系统庞大、技术复杂、参试单位多、协作面广的特点,我们建立了严密高效的发射场区联合组织指挥体系和发射场内部组织指挥体系,实施集中统一指挥。就我而言,只有注重充分调动各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和各方面专家的积极性,注重各系统间的团结协作,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指挥部会及时协调解决任务中的问题,尤其是对影响试验成功、影响试验进度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严格把关。指挥部下属的质量控制小组、技术安全小组、测控通信技术协调小组等组织机构会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记者: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发射场系统在把好产品质量关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张育林:经过四次无人飞行试验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考核与检验,发射场形成了一系列质量管理方法和措施。在“神六”任务中,我们把质量和安全要求细化到试验流程的每一个节点、每一个部位,全面实现了表格化管理。产品进场前,我们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检修检测和联调联试,查找薄弱环节,解决存在问题。任务过程中,加大经常性技术安全检查的力度。在重大试验项目前,严格落实复查、确认、签字制度,把好状态检查关、按规程操作关,保持正规有序的试验秩序。到关键阶段,质量控制小组都要组织质量评审,一致通过后才决定转入下一阶段工作。 自飞船 7 月 13 日 进场至发射,发射场组织召开和参加的正式质量评审会就有 12 次。各大系统拿着“放大镜”找问题,把可能影响成败的隐患消灭得干干净净。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