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剽窃背后的制度问题□刘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01:32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亳州师专6名教师为申评副教授,剽窃他人论文被全省通报并处理。一名当事教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平时课程压力重,根本就没有太多时间去写作论文,更别说发表论文了。”

  (《新安晚报》10月11日报道)

  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利弊并生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也不例外。这6名教师的行为在全国并非“独此一家”,也不可能就此终结,这就促使我们思考:这个制度在激励和促使高校教师研究业务的同时,伴随而生的“非常”行为是不是制度设计的缺陷,是不是制度弊端的无意识驱使?

  从助教到讲师,从讲师到副、正教授,工资待遇、申请课题的难易度、课题经费的多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相信那名当事教师说的是实话,但是职称评定制度是不管你的授课压力是否沉重,不管你的生存状态多么焦灼,不管你的真实学力是否与发表论文数量成正比,而是借助于一些硬性的量化指标来评定高下。一项制度的量化标准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学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个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一个需要长期思考而后得出真知灼见的过程。如果要求一个学人必须在某个时间段里拿出若干符合一些量化指标的学术成果,这显然不切合学术研究实际。

  学术剽窃与职称制度之间的因果关系,恐怕并非那么简单和直接。但要尽量减少学术剽窃行为的发生,还必须依靠制度保证。当一种制度愈加使制度中的个人走向异化时,就必须对这种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而且,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待学术剽窃的行为,必须警惕“泛道德主义”的倾向,不能发生了一些事情,就归咎于个人品行和道德问题,这种倾向会让人看不到问题的根本之所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