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网友评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08:36 武汉晚报

  网友评论

  大国实力与信心的标志

  载人航天,虽说前苏联、美国在四十多年前就已经实现,但中国的载人航天的意义不可低估。中国的载人航天,是在国外对我进行严密地技术封锁,完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
独立自主发展起来的。虽说有技术上的重复,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重复之中有创新、有发展、更是跨越。从“两弹一星”到通信卫星,到神舟六号成功发射,无不显示了中国人聪明与智慧,彰显中国科学技术的实力与潜力。中国是世界和平的一支中坚力量,中国人上天,是对那些想独霸外层空间,发动星球大战国家的一个强有力的遏制。(人民网网友)

  “神六”将拉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

  航天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太空鞋”的问世,走下神坛的数码相机,从航天食品到方便面蔬菜,人造心脏的技术取自航天飞机的燃料泵技术,汽车导航……再让我们回顾一下神六发射前夕的一些经济数据及活动。9月中旬的一周,沪深两市的航天板块的10家上市公司,平均涨幅超过7%%,其中,航天机电、航天科技及航天动力的涨幅更是超过了10%%,全线飘红。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办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品牌搭载活动全面启动……

  这次成功标志我国有着强大太空实力,我国可以接更多的太空发射业务,这是一个市场!中国太空第一人曾经说过:今天投入到航天领域的一元钱,将来会得到7倍的回报。从整个世界的航天行业盈利情况来看,我国今天投入到载人里的钱,在未来肯定会收入不止7倍。

  从现在公布的数据来看,美国空间计划获得的技术已经为美国经济增值了两万亿美元。到2010年,美国在空间的资产将达到五千亿到六千亿美元;到2020年,美国空间工业的产值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

  “神舟六号”将再次带动神州经济的蓬勃发展。(新华网)

  在“追星”中启蒙国民科学精神

  神六上天固然值得中国人大事庆祝,费俊龙和聂海胜也当然值得赞扬,但这些远不是神六带给中国的全部。有学者指出,公众和媒体不应仅仅停留在欢呼和树立新英雄的层次,除了欢呼和“追星”外,媒体应该更多地介绍神六的科技意义、经济价值和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实际上,随着神六的整个发射和运行过程,国人又在悄无声息、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和知晓了一些新的科学、天象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公众在神六发射成功传受过程中的自然产生的那种情感互动,必将唤起国民敢于向未知探索、对科学精神敬仰的情怀。这种情怀对于开启国民的科学意识有着积极意义。当国人在夜晚仰望星空观察神六从我们头顶经过的时候,他们对科学精神的信仰已经留下一道不可磨灭的痕迹。(新浪网友)

  航天技术将带来

  一场民用技术的革命

  稍有航天知识的人都知道,从技术角度来看,航天工程不仅仅带动了本国材料、动力、计算技术、天文学等众多学科的进步,还对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学科----物种改良、金属冶炼、物质提纯等等研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有统计表明,中国近年来的一千一百多种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一千八百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提供的数据表明,中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中国的航天投入不是太多的问题,而是如何进一步投入,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民用的问题。中国的航天事业也不存在需不需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大发展的问题。(新浪网网友)

  “神六”:技术封锁下结出的硕果

  回过头来仔细看一看中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多少有些吃惊地发现,这个领域恰恰是一个与外资“绝缘”的领域。作为基础的“两弹一星”工程,就是在冷战时期美、前苏联联手对我进行严密封锁下搞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后,世界航天大国出于对潜在的竞争对手的戒惧心理,在这方面表现得也是很吝啬的,宁肯不赚钱也不和你合作。

  有航天专家介绍说,载人航天工程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包括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以及系统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推进技术、通信、遥感、新能源、新材料等学科。“这些领域的高新技术谁也不会卖给你,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正是因为他们在这方面毫无妥协的余地,所以我们失去了任何幻想,只好自己挽起袖子来干。这一干就干出了一个在世界位列三甲的成就。(光明观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