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调查:精神危机和歧视性管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11:47 瞭望东方周刊 | |||||||||
精神危机和歧视性管理 一提起农村、农民,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勤劳、淳朴、憨厚的人物模样,像鲁迅笔下的闰土。但记者进行的调查也明晰地显示出:当今农民工群体正面临一场精神危机。
刘某进城打工八年,他已经换了三四个工作,原因不是因为私企老板克扣工钱,就是自己嫌工资太低。他所在的纸箱厂有50多名职工,大多是年轻人。记者问他厂里有没有成立党支部、工会或者共青团,他摇头说没有,“我不知道厂里还有党员。”他在初中时加入了共青团,但“不知道28岁要退团的事”,也不记得自己有没有交过团费。 他说,厂里平时从来不组织活动,“老板只是追求效益”。工人们业余无事可干,“打牌的时间最长”,每次打牌都要赌钱。 他所在的厂绝大多数是外地人,以安徽、苏北人为主,也有贵州人,平时以地域划分帮派,“厂里工人打架的事情太多了,不打架我们倒觉得不正常,尤其是打牌赌钱时,动不动就打起来了。”厂里工人打架,几乎不报警,大部分都私了。 2004年,记者在四川和上海进行调查时遇到的青年农民工,大多数是初中毕业或小学文化,很少有人读过高中,这也代表着城市农民工的基本文化构成。最后,调查问卷显示,这些人所受到的道德教育仍停留于学校时代和家庭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停留于十年或数十年前,城市的熏陶对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正面影响。 四川省仁寿县文宫乡保楼村小学教师林子江,是一位传统的农村知识分子,他教过的很多学生现在都外出打工了,现在,他又在继续教他们的孩子。 林子江说,出去的青年农民工,平时很少回家,一般只是在春节的时候回家。和这些年轻人聊天,我发现他们在外面沾染了很多不良的习气。这些年轻人说话,一般都透露出他们在外面吃了“没文化”的亏,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学习。可仔细一问,他们让孩子好好学习的目的不是成才,不是建设国家,也不是赚大钱、考大学,而是最简单的几个字——“不让城里人瞧不起”。这将极大地影响下一代的农村娃娃啊。 记者曾到江苏省采访,这里乡镇企业很发达,农民工很多。然而,市委接待的干部却热情地告诉记者:“要了解民工情况,请找公安局。”并强调说:“我们的民工管理做得很好,经验已被全面推广,受到中央综治委的肯定。” 江阴市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明确告诉记者:“要采访农民工的管理情况,只有找公安局。”记者问:“还有没有其他部门管?市领导哪位分管?”这位负责人想了半晌,说:“只有公安部门说得清楚。”江阴市公安局一位干部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主要目的是防止违法犯罪。” 有关专家指出,这说明一些政府自觉不自觉地走入了一个“歧视民工”的误区。这种歧视性的管理倾向,对中国的城市化和农村的现代化,将十分有害。 为民工创建城市新家园 如今,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令人欣喜的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已经开始通过积极创建新型组织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满足农民工空虚迫切的精神生活需求,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最大的民营企业新奇生公司,在2003年建立了上海第一个新经济组织的民兵营。记者在这个公司看到,300多名青年农民工全部以部队编制住在宿舍里,各个宿舍窗明几净,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连鞋子也依一条直线摆放,与大多数又脏又乱的农民工宿舍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民兵营营长、新奇生公司办公室主任王玉兰告诉记者,公司还修建了一个民兵活动室,里面有各种各样国防教育读物和其他报刊书籍,每天晚上6点到9点向农民工开放,十分热闹。她说:“过去,外来务工人员像一盘散沙,业余时间也没有什么文娱活动,下班后到外面闲逛,喝酒,醉了就打架,惹是生非,难于管理。民兵营建立起来后,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极大丰富起来。农民工高兴,企业也少了麻烦,生产效率也上去了。” 根据上海市总工会的统计,目前上海的770万产业工人中,就有380万是外来务工人员,占工人总数的近50%。集体经济、全民经济组织越来越少。由于形势变了,以前政府工作大部分精力放在企业身上,现在思路开始转变,根据外来人员为经济所做的贡献,慢慢地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外来务工者身上了。-(本文内容已收录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的《我的民工兄弟》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