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钱江晚报记者:挥别酒泉情依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14:49 钱江晚报

  本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专电 “神六”成功发射,和外界热闹欢庆的场景恰好相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两天却静悄悄的,为“神六”发射忙碌了几个月的航天人,更多的期盼在后头——在太空神游的蛟龙啊,我们更热切盼望你安全着落。昨日,记者转赴北京航天中心,作别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酒泉航天人的面孔却历历在目。

  浙江桐乡人冯永利:新的工作又来了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最核心的垂直总装测试站的上千名工作人员,总算昨晚睡了一个好觉。他们这里是和“神六”联系最紧密的机构。测试站的总工程师、上校冯永利是浙江桐乡人,作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神六”联系最紧密的部门的总工程师,他没有停止过忙碌,他手下的1000多号人,也没有了休息日。

  十月黄金周,冯永利只休息了半天,7天里还有5个夜晚也上班。“神六”临近发射,他几乎全天24小时守着飞船,有时候夜里12点多回家,凌晨6点又走了。11日飞船加注,他一夜未归。

  冯永利说,明天,测试中心又有新的工作要来了。

  “神六”发射成功了,走在航天城的人们脸上挂着笑,见面就相互庆贺。但是12日晚上,并没有举行任何形式的庆祝活动。一位领导告诉我,在飞船返回前,我们的任务还没结束。

  唐山人王福:看一眼长眠在此的父亲

  王福是特意从唐山赶来看发射的,也是为了看一眼长眠在这里的老父亲。父亲当年是这里的一个普通战士,在这里奋斗生活了大半辈子,最后也把骨灰留在了戈壁滩。

  王福说,父亲生前没有看到飞船载人上天,但今天他若地下有知,一定也感到欣慰。

  记者了解到,从1958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设以来,多少人带着激情和梦想从中国的大小都市、乡村来到这里,很多人的骨灰永远留在了大漠的烈士陵园中,其中还包括20多位历届司令员、政委,他们的后代不少现在还为航天事业生活、战斗在戈壁滩上。

  更多航天人:老刘小蔡们的热泪

  望着直冲九霄的“神六”飞船,谁的眼泪在飞?某部的刘参谋19岁时从大城市,意气风发,带着对航天的梦想来到这里,至今已经整整17个年头。尽管当时条件远没有这么好,吃一碗面到后来碗底就是一层沙,但他一点都不介意,照样乐呵呵的。我问他到底为什么?他思索了一会儿,说:因为有信念。

  我看出他是认真的。就是为了这个信念,他拒绝了大城市的繁华,在这个放眼只有土和石头的戈壁上扎下了了根。他在这里结了婚,生了女儿,这里已是他名副其实的家乡。

  望着成功腾飞的“神六”飞船,谁的眼泪在飞?25岁的战士小蔡,17岁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至今整整9个春节都在戈壁滩上度过;第一年在这里过年,他蒙起头在被子里哭,哭完了把眼泪一擦,又有说有笑地干开了。

  他说那时候,只知道自己要做个男子汉,今天,他更加了解这里的意义——世界的眼光盯着这里,这里每走出的一步,都是那么辉煌,尽管,他从来都没有出现在辉煌的镜头里。

  望着成功腾飞的“神六”飞船,谁的眼泪在飞?今年10月1日,发射中心的杨延峰和来自上海实验队的技术员王雷在发射塔架下举行了婚礼,他们的爱情在为“神舟”的共同事业中开花结果,而在婚礼后的第二天,他们就各自走上了自己的岗位……

  每次发射时大家看到的发射塔架,就是地面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制作难度大,77米高的塔架的技术角度垂直误差要为零,塔架需要用3.3万个高强度螺栓将每一节连接,现场安装就持续了半年。我们见到无数平凡的航天人就是这样的螺栓螺帽。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