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航天,为中国经济捆上火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17:36 汉网

  

航天,为中国经济捆上火箭

  航天,为中国经济捆上火箭甘肃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工作人员正在观察经过航天育种的辣椒的生长情况。

  

航天,为中国经济捆上火箭

  航天食品鲍鱼丸。

  每当神舟飞船上天,总会带起一阵航天热。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评估结果。

  随着神舟号系列飞船的顺利升空,中国已经迈入航天大国的行列。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

  直接效益

  航天是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产业,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同时也具有高效益。

  1994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进行了分析研究,据此界定了4个高技术产业领域,即航空航天、计算机及办公仪器、电子及通信设备和医药品制造业。它们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正在以两倍于其他产业的速度增长。

  航天领域目前最具有产业特征的,莫过于卫星制造业、卫星发射服务、卫星应用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业。从卫星数据的国际市场行情来看,1幅某一特定地区的普通遥感卫星图像价格为75美元,1幅高清晰度卫星图像价格为1800美元,1幅“陆地卫星”的主题图像(如能显示矿物分布的图像)价格达3500美元。以预测农作物生长为例,需购买多张高质量卫星图像才行。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国际太空》杂志主编庞之浩说:“通信卫星转发器1年的租金就是上百万,一颗卫星有几十甚至上百台转发器,寿命是10年到15年,你想想它能产生多大的效益。”全球仅商业卫星产业每年就创造超过800亿美元的收益。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张庆伟介绍,美国将空间技术转化为产业,创造了2万亿美元的巨额利润。资料显示,在英国,2000至2001年度,航天工业总收入约46亿美元;法国在航天产业方面的收入每年将近200亿欧元;俄罗斯航天发射年收入近9亿美元。

  目前,全球70多个国家的1100多家商业公司已经和正在研制开发、部署和运行空间系统。“国际航天商业委员会”8月发布的《2005年航天产业现状》调研报告统计:2004年全球航天产业来自商业服务和政府计划的总收入达到1030亿美元,预测到2010年将会超过1580亿美元。

  中国正在加快航天的产业化进程,航天科技集团提出了两个1000亿元的目标,集团公司总资产在2005年前达到1000亿元、总收入在2010年以前达到1000亿元。

  带动效益

  张庆伟介绍,当年耗资240亿美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科技成果转化为民用后衍生出数千亿美元的市常

  航天,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而产生的效益,远比其直接产生的效益高得多。

  太空育种,几乎是航天产业的众多“搭车”者中最简单的一个,它所产生的效益却最直观。自1987年我国在返回式卫星上进行太空育种以来,已经有近50个品系大面积种植推广。太空水稻、太空蔬菜、太空花卉、太空水果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

  航天高新技术是综合集成技术,包含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材料能源、环保、仿真、计算、网络、通信、控制、导航、遥测、遥控、遥感、空气动力、真空低温、特殊密封、可靠性与安全性保障等技术,对于许多产业部门都具有广泛适用性。

  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发展航天,当时就为半导体、电子、原材料、仪器仪表工业提供了发展良机;航天技术曾为传统石化、机电、能源、交通、纺织、医药等10多个产业,研制、生产了急需的工业工程控制系统、微机数控系统、各种机器人等仪器设备;向有关产业部门提供风洞试验、热试验、大型离心试验、大型跌落式冲击试验、震动试验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提供的一份数据表明,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目前,空间生命科学与微重力科学、太空旅游、空间材料学等领域仍处于由政府投资研究、试验和探索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文瑞展望将来可能产生的效益时举例说:“美国以‘沸石’作为催化剂炼油,科学家们以提高炼制效率百分之一为目标,在空间展开研究,如果成功,按照美国每年炼油花费900亿美元来算,一年可节约9亿美元;我国科学家也有相应的计划,我国一年需要约20亿吨煤,如果能通过空间试验把燃煤效率提高千分之一,按每吨煤400元人民币计算,每年就是8亿元的效益……”

  “而在生命科学等领域如果能够突破性成果,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将可能出现质的飞跃,这是用数字无法衡量的了。”

  辐射效益

  品牌,意味着经济效益。

  神舟五号发射之时,很多精明的商家纷纷“搭车”。一时间从牛奶到润滑油,各种打着“航天食品”“航天品质”“航天科技”旗号的商品纷纷热销。

  曾在品牌营销上连获成功的国内一家乳制品企业,在神舟五号时尝到了甜头,这次将再度联手神舟;某空调企业也将继续为神舟提供相关设备。利用航天搞品牌营销的,还有多家汽车公司。中国航天员中心用车来自企业的捐赠。

  某润滑油公司负责人透露,该公司普通润滑油年产约百万吨,航天用油只有几十公斤,两者的投入却相差不多。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有需要,另一方面航天用品的生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将大大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航天特别是载人航天对一个国家管理和组织能力是一种考验。

  美国海军军事学院一位专家说,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计划的国家,说明这不容易。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太空政策分析家戴维·贝克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说:“只有管理有序的发达工业国家才能完成这种活动。”观察家认为,这不仅证明了中国科技强大,也展现了管理和组织技巧。

  张庆伟在总结神舟五号的成就时也谈到,载人航天工程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通过工程的实践,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建立了能与国际接轨的高效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具有科学预见的规划、计划以及能够对工程进行有效控制的综合管理体系。因此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显然是巨大的。

  航天领域的能力和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航天事业更大的辐射作用在于,能够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极大地提升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和地位。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海外华人和留学生最先得到了空前祝福,世界各国政要、媒体纷纷发表谈话和撰文,盛赞此举是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伟大壮举。各国纷纷酝酿如何与中国开展合作,广大发展中国家朋友普遍认为,这是亚洲的骄傲,也是全体发展中国家的自豪。

  神舟六号的再次载人飞行,以及中国对于航天活动的长远规划,再度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说,航天,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捆上了火箭,已经和必将继续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记者曹智 孙彦新)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

  

航天,为中国经济捆上火箭

  哈尔滨一轴承企业的10余种数十套特种航空轴承已装配在神六飞船上飞入太空。

  中医药为航天医学增色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 “中医中药具有西医西药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在航天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航天员中心首席医监医保医生李勇枝在接受采访时说,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医药为中国航天医学做出了独特贡献。

  李勇枝说,航天飞行引起人的生理变化是多种空间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如果应用西医的因果分析法,往往很难找到应对治疗的办法。而根据中医药的综合归纳和异病同治的原则,不论病因是否相同,都可以用相同的处方治疗。这种方法不仅简便易行,而且疗效显著。

  中国航天员中心多年的实验结果表明,应用中医解决放射性损伤、头部充血、骨质流失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航天员的体能、心肺储备功能、返回耐力等指标都显示,服用不服用中药差别很大。从1998年至今,航天员中心设立了“中药茶房”,很受航天员欢迎。

  中药在使用中毒副作用小,在长期的航天任务中服用中药更有可取之处。李勇枝说,另外,中医自然疗法中行之有效的手段,如针灸、推拿、药膳等,都是简便易行的治疗手段,容易在航天任务中应用。

  

航天,为中国经济捆上火箭

   饮用水取自地下1700米

  神舟六号航天员在343公里高的太空饮用的水来自航天城地下1700米。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食品与营养研究室主任陈斌透露,在太空飞行中,每名航天员每天大约需要摄入2.5公斤的水。

  我国航天员饮用水是由中国航天员中心生产的。陈斌说,市售矿泉水一般取自地下100米。航天员用水取自地下1700米,是为了确保水源没有任何污染,同时使水中的杂质含量降至最低。经过净化处理后,不添加任何微量元素,航天员饮用水的纯度可以达到99.99999%,堪称我国目前“最纯净的饮用水”。

  

航天,为中国经济捆上火箭

  如何面对“急性适应期”

  航天员的首席医监医保医生李勇枝说,多天的飞行时间是航天员的“急性适应期”。也就是说,从地上到天上,需要逐渐从不适应到适应,而刚适应又要返回了,因此航天员多天飞行发病的几率比一天飞行高。

  更重要的是,航天员返回后要有一个星期到两个星期的隔离恢复期。李勇枝说,特别是发射和返回,对身体尤其是心肺功能的影响很大,隔离恢复期间,可以让航天员的心血管功能、平衡功能等得到恢复。隔离恢复结束后,航天员还要疗养二三十天,以放松休息、调整身体。据新华社电

  

航天,为中国经济捆上火箭

   航天员如何解手?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说,在太空解手是个麻烦事,不仅不能让排泄物飘浮出来,连气味都不能散发。

  陈善广介绍说,我国研制的航天服里有一个类似于“尿不湿”的小便收集装置,通过吸水材料把小便变成絮状的固态物,并且能除臭。这是上次飞行中杨利伟唯一能够使用的“厕所”。这次飞行在轨道舱里安装了一个大小便收集器,机器上有两根管子分别用来对准大便和小便器官,能够强力吸走排泄物,同时通过除臭装置除去异味。陈善广说,这个吸尘器式的“太空马桶”在太空中是否方便好用,需要在这次任务中验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