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茶馆》复排引发“创新”“拷贝”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5日07:52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本月上旬,北京人艺为纪念焦菊隐诞辰100周年复排的新版《茶馆》公演。虽说是新版,实际上还是焦版的复排,且这次《茶馆》拷贝式的重排,仍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回报,公演前一周票已售罄,但有关“创新”还是“拷贝”的复排争议却一直没断。知名剧评人知春说,经典“创新”还是“拷贝”争议的背后,凸显的还是优秀剧目匮乏的现状。

  事实上,从1958年焦菊隐将老舍的《茶馆》搬上舞台,直到1992年的告别场,焦版
《茶馆》共演出了374场,致使《茶馆》成为中国话剧的巅峰之作。此次复排的消息一出,大多数人艺老剧迷基本上是在感叹理想主义话剧时代的终结的同时多表怀疑,这让人艺复排变得十分谨慎,虽然林兆华一再宣称,《茶馆》不会越改越凉,但节目单上林兆华的名字前,只标明复排艺术指导,而非导演。此外,尽管参加此次复排的演员是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何冰、宋丹丹等,属于最强阵容,但是老剧迷还是认定后辈演员演不出当年的韵味,对复排并不抱希望,甚至担忧焦版《茶馆》在复排中被破坏掉。

  首演之时,记者采访了几位观众,他们的基本评价仍停留在和老版比较“像不像”上。梁冠华的老掌柜和杨立新的秦二爷都因“学得太像”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何冰的刘麻子因声音和气势上和英若诚有较大差距,而被认为“不行”。而公演第二天,新京报的报道以《<茶馆>:最可贵的是本分》为题,赞此次复排是“一切原原本本、原汁原味……这才是戏剧的本分”云云。

  对此,林兆华发出质疑,“焦菊隐不能超越吗?”实际上,1999年林导带着创新意识翻新过一次《茶馆》,但并不算成功。这次复排虽然他一直在努力消灭自己,一点不走样地复原焦版《茶馆》,还是提出“描红模子毕竟不是一个很好的继承传统的方式1话虽这么说,林导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戏剧生态环境越差,经典《茶馆》就越受欢迎。

  据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这一现象的背后发人深省,戏剧环境的现状可以从北京最知名的小剧场北剧场关张中看到。虽然政府对民间戏剧和剧场没有资助,但新出台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已允许剧场以个人名义办演出,尽管如此,北剧场的袁鸿还是选择了离去。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营管理、有合作等,但目前戏剧环境变差一直没有好剧目支撑是最主要的原因。一位正在上大学的戏剧爱好者告诉记者,今年她看了不下20场剧,真正能让她坐住了,看下来的剧只有两部,一部是《茶馆》,另一部是《屠夫》,而两部都是久演不衰的经典老剧目。

  知名剧评人知春说“创新经典”和“拷贝式重排”相比,似乎应该前者更有活路。但是,由于目前戏剧创作人才匮乏,新人的文化底蕴不足和受市场因素及流行文化的干扰过多,使很多创新戏成了“急功近利”的糟蹋经典,相当多的观众很难接受这样的创新。另一方面,国内戏剧创作和表演形式的单一化,逐渐培养出观众单一的观剧审美,对现实主义作品之外的戏剧形式多持否定态度,也使得很多戏剧新人在戏剧创新上困惑不已。因此,此次《茶馆》虽然获得了空前的票房,但对整个戏剧界来说,危机仍然不小,因为对于经典“创新”还是“拷贝”争议的背后,凸显的还是优秀剧目匮乏的现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