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秘神六模拟训练舱:我钻进神舟六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5日11:14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 (记者李宣良) 当费俊龙和聂海胜正在离地球343公里的轨道上遨游太空时,新华社记者有幸钻进了位于北京航天城内的神舟六号飞船模拟训练舱,亲身体验了中国航天员太空中生活和工作的特殊环境,着实过了一把地面“神六”瘾。 模拟训练舱在航天城主楼西边的一栋崭新的建筑里,宽敞明亮的大厅里,放着两组训练器:靠近门一组是水平放置的返回舱和轨道舱,航天员在这里模拟太空飞行训练;大厅
模拟舱按照神舟六号构造以1:1的比例复制,并把神六在太空中运行时的飞行操作程序在地面进行仿真模拟。航天员通过仿真训练,掌握处理各种问题的办法,知道应该注意观察什么,什么时候与地面联系,以及发现和排除紧急情况的能力。 因此,模拟舱内的训练等于是太空遨游前的“彩排”。 大厅的右侧墙上,是一字排开的18扇大玻璃橱窗,第一扇橱窗里张贴着我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的大幅照片,其他橱窗都还空着。工作人员说,空着的橱窗将分别贴上费俊龙、聂海胜的照片。那谁会有幸成为第4个、第5个呢?也许用不了多久,答案就会揭开。 工作人员打开舱门,首先吸引目光的是返回舱正中两个白色的航天员座椅。座椅采用坚硬的塑料制成,中间是凹下去的,看上去就像是摇篮或比较浅的浴缸。座椅头部还有一个半圆形的凹槽,刚好可以放进去戴着头盔的脑袋。航天员在飞行中,与其说是坐在座椅上,不如说是躺在“摇篮”里。座椅的两边是4根绿色的安全带,在飞船起飞、变轨和着陆时可以将航天员固定在座椅上。在两个座椅中间,是一个黑乎乎的铁盒子。这是轻便贮水器,上面伸出两根金属导管,可供航天员饮水使用。盒子不是很大,大概能存5升左右的水。 在座椅的左边,是几个白色的小布袋,固定在舱壁上,里面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探测器,以及两个防毒面具。下面是两排10多个红色按钮,大多是用于紧急情况下的手动操作。为了防止航天员不慎触碰,按钮上面都覆盖着塑料盖片,需要轻轻掰开,才可以碰到里面的按钮。再右边就是一扇舷窗,航天员可以从这里观察浩渺美丽的太空。在另一侧对应的位置上,是另一扇舷窗,驾驶员可以从这里对外观测。 工作人员启动了飞船模拟训练程序。顿时,返回舱内响起了“嗡嗡”的噪音,操作盘和仪表板上密密麻麻上百个按钮发出红的、绿的、黄的光亮,10多个液晶显示屏上显示出各种各样的数据。 进入返回舱内部,噪音更大了,达到70分贝左右。令人眼花缭乱地闪烁着的各种仪表信号在提醒我,我驾着“神舟六号飞船”来到太空中了! 我躺到航天员的座椅上,真切体会了一把航天员的感觉。可“摇篮”实在太小了,我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自己80多公斤的身躯塞进了座椅,只感觉自己的身体被挤压得厉害。更为要命的是,腿也无法伸直,只能一直举着,没到一分钟就酸痛难耐了。在太空中,航天员的腿就是这样蜷曲着的,不过由于太空中没有重力,所以时间再长也没关系。 返回舱内虽然空间狭小,但空气流通却很好,清新而凉快的空气,在空调和电扇的推动下,从身边不停地流动。由于飞船使用了先进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在太空中飞行的神舟六号返回舱将始终保持清新的空气、21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以及舒适宜人的湿度。难怪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从太空返回后说:“飞船里的空气比地面上的还要清新。” 躺在大约与水平面成30度的座椅上,密密麻麻的仪表板、操作盘、显示器,一目了然地展示在我面前。最吸引我注意力的,是正对着航天员的两个并列的大约10英寸大小的彩色液晶显示器,两个显示器的中间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面积大小与显示器相当。在一堆仪表和显示器中,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由使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在显示器的左右两侧,是呈纵向排开的两列各种显示单元,橘黄色的显示屏上,不断变化的各种数字在飞快地跳动。在两个大液晶显示屏下方,是密密麻麻的上百个各种颜色的按钮和拨键。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执行不同任务的按钮就闪烁起来,提醒航天员进行相应的操作。而如果航天员此时固定在座椅上,他手臂的长度够不着按钮,可以使用一根大约1米长的辅助操作工具。 工作人员将模拟运行程序快进到准备降落返回的飞行末端,紧张气氛顿时笼罩在飞船内。 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内,我在飞船内经历了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与推进舱分离、进入大气层、穿越“黑障”、打开降落散抛防热大底、启动反推火箭、着陆等一系列过程。突破“黑障”时,虽然根据设想外面应该烈火熊熊,但舱内温度仍然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在着陆前大约1分钟,航天员座椅自动提升,这样可以有效抵消着陆时的瞬间冲击。 当面前的光学显示器上,出现内蒙古中部草原如茵的绿草时,我知道——我驾驶的“飞船”平安返回地球了!(完)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