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大话:神舟是播种机飞船是宣言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5日11:24 财经时报 | |||||||||
□鲍迪克 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国人来说,宇宙飞船是他们青春岁月的一个记忆符号和梦想的象征;而对于全体哈美的八十年代的人来说,这一象征符号已经变成了航天飞机;但“神舟”的故事正在使九十年代的儿童找回中国人对宇宙飞船的记忆。
现实没有超过中国人的想象力:至今为止,美国建造的航天飞机和苏联发明的宇宙飞船仍是地球人仅有的两种遨游太空的工具。前者好比航空母舰,每次出发都兴师动众,劳师靡饷;后者却如轻灵的作战飞机,每次单兵穿梭于发射基地和一劳永逸建好的空间站——相当于大海中的人工岛。 空间站的建造固然费钱,但航天飞机也不省油,至少要飞20次才能达到最基本的规模效益。而美国的五架航天飞机平均还没完成这个设计使用次数的一半,就已经报销了两架。剩下的也都吓得趴窝了。 地球人往来国际空间站的任务,于是只能倚仗世界上唯一仍在继续使用的飞船——“联盟TM”号。自从1967年“联盟”1号首次飞行到今天, “联盟”飞船仍然没有被淘汰和过时的迹象,到目前为止,前苏联和俄罗斯制造的联盟飞船已经超过230艘。以“多快好省”为座右铭的中国人没有理由不跟着俄国人走宇宙飞船这条路。 跟着俄国人走,不是邯郸学步。航天业的原则是:在大型项目中,70%必须要继承,30%可以是新技术。咱们的“神舟”比起一向粗大笨重的俄国货,还要大上了一圈。而比起柔弱的美国货,却又结实了不少:“哥伦比亚号”起飞时被一块泡沫塑料碰掉了一块防热涂层,通过这一小块缺口传入的高温引起了爆炸。可用新材料制作的“神舟”根本就不需要防热涂层。 美国去年的航天经费153多亿美元,中国据说只有22亿,这个1:7差不多也是两国GDP之比。GDP只有中国1/3的俄罗斯和印度,其航天经费基本也只有中国的1/3。几个具有独立政治地位的大国,将航天事业的经费投入不约而同地选择在了GDP总量的千分之1.8左右。 全球一年的航天投入大约为220亿美元,根据美国人的计算,该领域一年的产出为1100亿美元。这个投入产出的比虽然没有业内普遍流传的1:8,但也到达令人咋舌的1:5。 上述看似具有无比说服力的数字,却无法找到任何令人信服的依据,也自然无法说服美国议员通过新的登月计划。考虑到承担美国航天业订单的公司所具有的游说力和利益驱动力,这些没有什么根据的说法能喧嚣一时,也就不难理解。 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帕克所说:以月球为基地探索火星,实际上是绕了弯路;在月球开挖氦矿远不如从海水中提取便宜;将一磅重的物体送入近地轨道就需1万美元,即使从月球上挖出纯金也不经济。 实际上即便是商业运作最成熟的航天产业——卫星发射,其投入产出比也只有1:1.6左右:一次发射成本约1200万美元,收费2000万美元,这还只是边际收益,没有计算固定成本和发射风险。 因此各国目前的航天也最多只能像俄罗斯那样做到基本保本,远远谈不上盈利。例如年投入只有七八亿美元的俄罗斯,在全球最大的国际合作航天项目——耗资上千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中,几乎没有投入一分钱,却依靠其技术投入获得1/3的所有权,和承担80%经费的美国的股份相当。 但美国还是眼睁睁看着俄国人独吞了一人2000万美元的“太空旅游”的收入,因为游客乘坐的是俄国的飞船,发射工具是俄国的运载火箭,接待游客的是俄方舱段“星辰号”公务舱,连吃的太空食品也全是俄罗斯的东西,与美国毫不沾边。这再次告诉我们,独立创新和自主研发对于一个国家是如此的重要。 一向跟着美国走,却又无法从美国那里得到最尖端技术的日本航天业,在2003年两枚火箭发射相继失败后,只好放弃了才制定并实施了几个月的航天计划。今天随着小泉的大权在握和国内政治的急剧右翼化,日本再次启动了新的航天计划,但其重点却是用于间谍和军事目的。被称为“经济动物“的日本人,在这个领域基本没有考虑商用价值,不是日本人短视,便是航天业的“钱景”尚远。 欧洲的航天预算只比中国多一点,却曾经想走美国的航天飞机之路,但在仔细衡量投入产出比和自身实力后,便放弃了已经投入20亿美元的“赫尔梅斯”航天飞机研发。如今航天投入只有美国1/6的欧洲,却包揽了全球一大半的卫星发射业务。而且欧洲人正在研制的新火箭,将把发射费用从现在的每公斤1.2万欧元上再降低一半。 更重要的是,欧洲不仅80%的航天投入用于民用,而且其主要用在了环保能源等绿色行业,尽管欧洲航天业投入只相当于一个三线产业(中美俄相当于二线产业),对经济的直接拉动效应并不明显,但欧洲人创造着最多的绿色GDP。 所以一个国家航天业,是未来经济预期的播种机,是综合国力的宣传队,更是一个强国之梦的宣言书。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