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年轻的飞船工程师沈朝阳、侯向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5日18:00 中国航天报 | |||||||||
众所周知,在太空中,飞船就是航天员的家,因为那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然而你可知道,为了让航天员在太空之家工作顺利,生活方便,在研制神舟六号飞船的两年里,早已经有两位年轻人在这个家里“试住”过。他们就是五院总体部的飞船工程师沈朝阳、侯向阳。 27岁的沈朝阳是学电气专业的,他至今忘不了第一次进入飞船舱内的感受:“当时
对此,曾经是神舟五号飞船工程师,现在是这小哥俩“师傅”、也是室主任的何宇觉得很正常:“飞船工程师责任重大,刚开始进舱工作时有些紧张可以理解。只要他们能按照工作程序大纲的要求进行作业,就不会出什么问题。” 学机械出身的侯向阳今年29岁,他仍记得刚开始进舱工作时挨过室主任一次狠狠地剋:“那次我进舱操作完规定的动作后,不经意地摸了一下一个仪器,谁知出来后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主任教育我,该你动的你一定要动,不该你碰的绝不能碰。” 小哥俩在刚进入飞船舱内工作时,都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小问题,随着工作的深入,在“师傅”们的传、帮、带下,他们很快就能严格按照程序大纲的要求去做,工作时再也没有一点拖泥带水的多余动作。 如果以为飞船工程师只是按规定做各种操作,那就太简单了。他们还要时刻想着航天员能否适应在舱内工作和生活。当时之所以选中他们俩做飞船工程师,除了专业上符合条件外,还由于两人的个头、体重都与航天员相仿。这就是说,他们可以作为航天员的“替身”,“体察”舱内的设施设备能否适应航天员的要求。 有一次,侯向阳在舱内模拟航天员的动作,按照要求,要拔下一块仪表板上的四个保险销,由于四个保险销之间的间距较小,他本想拔下一个保险销,手却碰到了另外一个,结果哗啦啦四个保险销全部带下,而且顾此失彼,插上这个又掉了那个,急得他满头大汗。之后,沈朝阳操作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俩一合计,认为如果航天员戴着厚厚的航天服手套操作这个动作,可能更不容易。因此,他们立即把此事报告给设计部门。有关设计人员检查后,针对这个问题对设备进行了优化和改进,为航天员提供了更为友好的界面。之后,在航天员进行操作时,就再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了。 考验飞船工程师的不只是他们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严、慎、细、实的责任心,还有高负荷的身心消耗。 对他们来说,加班是正常的,不加班才是不正常的。有时夜里要到一两点钟才能完成一天的工作。研制阶段的飞船并不像正样飞船那样设施良好,他们在飞船舱内有时一待就要五六个小时,口渴难忍却不敢喝水,因为工作时间要完成各种动作才能出来,所以上厕所成了麻烦事。另外,舱内空间狭小,航天员的座椅在研制阶段还没有安装,他们只能靠垫着一块铝板,跪着或蹲着工作,其间得不断地变换姿势,几个小时下来,体力消耗之大可想而知。 除了体力的消耗,舱内在测试时,有许多电缆都处于通电状态,多多少少会产生一定的辐射,尽管他们穿了两套防微波辐射服,但工作时间长了,仍会感觉到两眼发涩,“我已经娶妻生子了,侯向阳正在等着当爸爸,所以,舱内的工作我下去做的多一些。”沈朝阳对工作中的隐含危险轻描淡写。 更大的考验还在心理。几个小时在舱内工作,按照程序,有时一条指令执行完毕后,下一条指令要过半个多小时才能发出,这中间,他们就只能安静地待命,却不允许做任何动作。按规定,进入飞船是不允许带进任何东西的。“我曾想,那时哪怕手头有一本平时根本不感兴趣的书,我也会读的津津有味的。”沈朝阳回忆起当时枯燥而又孤独的感受,不禁幽默地说。 从陌生到熟悉,两年来与神舟六号飞船的“亲密”接触,沈朝阳和侯向阳已经把飞船的船舱当作了他们特殊的家,当他们通过电视屏幕看着熟悉的家载着航天员遨游太空时,两个年轻的航天人又开始着手去“经营”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 中国航天报记者 赵屾 冯春萍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