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他们是距离神六最近的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6日08:52 南方日报

  本报独家揭秘北京飞控中心科技人员工作状态

  “他们是距离神六最近的人”

  本报北京电(特派记者/王小飞 胡键 特约通讯员/杨冰 谢波)今天,神六遨游进入第五天,按原公布的时间,这也是神六太空飞行的最后一天。

  这些天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是天地间联系的重要纽带,我们从电视上、网络上看到的各种画面和数据几乎全部都出自于此。在航天员眼里,这里的科技人员是他们性命相托的朋友,曾被杨利伟称为“距离航天员最近的人”。

  代号“北京”

  “‘神舟’六号,我是北京!”

  “‘神舟’六号到!”

  

神舟六号上天的那一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第一指挥大厅里最紧张、最忙碌的人,应该是总调度肖龙。第一次坐上这个位置的他,倒显得相当镇静而干练。

  这是飞控中心与航天员的第一次通话。这句富有节奏、频率适中的呼叫,来自坐在调度台前的一位年轻人,他就是肖龙。这位“代号北京”正盯着显示器,关注飞船内航天员的一举一动。

  航天员在飞船上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依照总调度通过天地通话的方式传送的指令做出的。不仅如此,从飞船发射场到陆地测控站、海上测量船,从飞船升空入轨到天地通话,从轨道维持到返回着陆,成千上万条调度命令都要由总调度来下达。肖龙的每一个调度都维系着航天员的安全,每一条指令都直接关系任务的全局。

  飞控中心有100多个关键任务台,如果说一个任务台仅对应一个软件的话,肖龙就需要熟悉数十个软件的性能,熟悉成千上万条指令的目的和意义,并能随时随地迅速判断和准确领会专家组的决策和意图。

  在备

战神舟六号的日子里,为了更好地和航天员沟通,让航天员熟悉自己的口令,肖龙多次到航天医学研究所与航天员们沟通,模拟天地对话。为了使自己的发音准确,他不知读“破”了多少张报纸。

  他用计算机系统搭建舞台

  这几天来,北京飞控中心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340多公里高空上航天员的活动图像。这可不是

视频聊天,而是一套庞大的计算机平台的功劳。

  如果说飞船遨游是漂亮的舞姿,那么,计算机室主任张岩和他的同事们,则是用计算机系统搭建舞台的人。这是个很大的舞台,集成了计算机网络、监控显示、测控通信等几十个系统的近千台(套)设备,其中仅监控显示系统就400余台(套)。

  这些计算机,不仅用于轨道计算、遥测处理,而且使费俊龙和聂海胜得以与妻小天地通话,感受亲情。

  张岩本身就是一台计算机。飞控中心计算机平台的每一个接头,每一个端口,每一个器件,每一个开关,每一台设备,都储存在张岩的大脑里。他曾参与了5次飞船试验任务,先后解决了通信处理机数据堵塞、北京中心监控显示系统工程等20多个攻关性课题,先后获得部级以上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留在地面上的完美主义者

  航天员仍在九天遨游,而留在地面上的这些完美主义者们,是距离他们最近的人。

  点火第583秒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声音:“长江1号报告:船箭分离!”

  与此同时,一个人按下发令键,向飞船发射了入轨指令。这是北京航天飞控中心采用透明控制方式,向神六发出的第一条极其关键的指令。大屏幕显示,飞船张开了两只巨大的“翅膀”,开始在轨道匀速飞行。

  发出入轨命令的,是飞控中心软件室高级工程师欧余军。

  在太空中,飞船就是航天员的家。只有飞船运行正常,航天员才能开展太空试验,遥控岗位上的欧余军就肩负着控制飞船每个动作的重任。他发出的指令是否正确,操作员的每个动作是否及时,都决定着飞船的命运。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给飞船和航天员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神六飞天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为保证数据准确无误地传递给飞船,欧余军干脆把行军床搬进了机房,除了睡觉、上厕所,他寸步不离地钉在了电脑旁。无论多晚,亮着灯的房间,肯定是欧余军所在的机房;就算机房只剩一个人在工作,那个人肯定是欧余军。沉浸在数字世界中的欧余军,被同事们戏称为“石佛”。

  在被称为“上帝之眼”的三维动画上,模拟飞船在欧余军的遥控下,犹如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在浩瀚的太空中翱翔……

  精算妙控牵神舟

  船箭分离8分钟时,轨道专家唐歌实综合技术人员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轨道根数选优,得出了飞船入轨参数,发送到各个测控站。

  此刻,全世界都在焦急地等待一组数据。

  9时21分,轨道专家陈明、胡松杰算出了精确的飞船入轨参数:轨道倾角42.4度、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7公里。

  这时,唐歌实长长地松了口气,敲击键盘的双手已是大汗淋漓。

  9时59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正式宣布:神舟六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大厅内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轨道计算、控制参数计算体现着飞控精度。2003年,唐歌实执行载人首飞任务。他在验算受非球形引力造成的摄动力影响时,发现两套程序计算的摄动力,在小数点后第六位出现不一致,这将导致轨道预报在第5圈后产生400多米的差异,显然不能满足高精度变轨控制的要求。

  为查找原因,他几乎3天3夜没有合眼,把十几页的推演公式、几十页的实施方案和两套程序,反反复复核对、比较,最后终于发现问题的原因:在不同的编译系统下,对一个开平方的处理产生了微小差异。

  轨道专家刘成军则负责神舟六号的数据注入,这是联系飞船和测控两个分系统的接口,是北京中心对飞船实施控制的重要手段。

  在飞船运行中,每隔3圈左右就要注入一次数据,这意味着刘成军每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还不能在工作时间打盹。每次执行任务,刘成军至少操作150多次注入,修改指令近万条,没有出现任何差错。

  图: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是此次神六任务后方最忙碌的阵地,该中心主任席政正在协调各技术单位联合作战。

  本报特派记者 莫伟浓 摄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