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求载体平台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10:44 海峡网-厦门日报

  五缘连两岸 六求促三通

  ——“五缘”“六求”系列报道之十一

  【题 记】

  解读台湾水果营销上出现的“厦门模式”,不难发现厦门最近数月在两岸交流上“好戏连台”,自有其深层的原因:一种强烈的“搭台”意识,折射出厦门对台工作视野的又一次放大,观念的又一次更新;“戏,不一定要自己唱主角,关键是让台商唱,让内地客商一起唱,这样,戏才会热闹起来”。

  随着厦门作为两岸公认的台湾水果“中转站”地位的确立,很多城市对于营销上的一种“厦门模式”,流露出浓厚的兴趣。

  通过解读这个模式,我们不难发现,今年5月份以来,从“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首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一路到“食博会”、“礼品展”和厦门—台北数码科技产业联盟,厦门在两岸交流上“好戏连台”,自有其深层的原因。

  一种强烈的“搭台”意识,把发挥厦门“五缘”优势的落点,放在搭好“舞台”,放在载体平台的建设,正是核心之所在。

  什么是“厦门模式”?因为在众多城市的竞争中,厦门在台湾水果的营销模式上别具一格。

  市贸发局副局长姚木中透露:与其他城市不同,厦门的台湾水果生意,基本上都是台商在做,而且是好几家台商在竞争。相比之下,大陆多数城市在台湾水果营销上,往往是让一家或者少数几家包揽,并主要由大陆经销商来经营。

  营销模式的创新,使一批富于营销经验和开拓市场能力的台商如鱼得水。从5月份“台湾水果热”逐渐升温至今,短短数月间,厦门从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跃升为台湾水果进入祖国大陆批量最多的城市,大量的台湾水果从厦门批发到北京、批发到成都,占领了很多城市的水果摊,台商贡献不校

  吸引台商聚集,厦门首先要有“平台”。关于“平台”,厦门有着灵活的理解。台湾水果交易一开始,厦门立刻在中埔水果批发市场新辟出台湾水果专区,以此作为重要平台,辅以口岸部门配合开辟的“绿色通道”,使台商纷纷抢滩进驻。但这不是惟一的平台,厦门更把每个“会”、“节”,当成“流动”的平台。6月底在厦门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厦门)国际食品交易博览会上,最大的亮点就是两岸水果商的盛大对接。厦门一边请来近200位做农产品生意的台商组成的台商团,一边请来祖国大陆各省市的庞大的水果商队伍,双方在“食博会”上热烈对接,一经谈好,成批的台湾水果甚至直接从中埔水果批发市场拉出运到外地。厦门的水果生意,就是这样做大的。

  “水果虽小,代表的却是一种理念。”厦门市副市长黄菱这样说。在WTO的框架下,厦门敢于搭起台子让台商“唱主角”,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种先行先试的特区创业精神的彰显。

  “厦门模式”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从5月份以来,随着对省委书记卢展工在厦门一系列重要讲话的学习和贯彻,厦门对于自身在两岸关系中的历史使命和定位更加明晰,形成了一种更宽的视野和更新的思维,反映在载体平台建设上——“戏,不一定要自己唱主角,关键是让台商唱,让内地客商唱,这样,戏才会热闹起来”。

  以这样的思维,厦门强烈的“搭台”意识处处可见。不论是“食博会”还是“礼品展”,厦门到今年已经办到第三届,然而今年的“第一次”都是在突出“台湾”主题:台商首次组团参加,台湾商品规模参展。厦门最大的开放平台——“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今年对台色彩更加浓郁,“海峡旅游博览会”、“海峡旅游高峰论坛”、“海峡两岸农业发展合作论坛”,接连三场围绕两岸经贸合作举办的重要活动,在本届投洽会上刮起“台风”。

  7月份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则意味着两岸交流一个新的重要平台在厦门诞生。图书交易会吸引台湾前十位出版商全部到齐,实现了现场销售台版图书的突破,还达成了未来在厦门和台湾轮流举办图书交易会的共识,成果丰硕。至于厦门—台北数码科技产业联盟正式宣告成立,也预示了厦门不断把平台向新领域延伸。

  几个月来,大大小小的博览会、交易会、论坛,不断成为两岸交流重要的载体平台,绽放光芒。然而,立足“五缘”,“搭台”两岸,厦门正在进一步放大“平台”的外延。所谓“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厦门,也可以“处外都是交流平台”。

  市台办主任黄呈建曾经介绍过台商对于厦门的特殊认同。他说,和外地很多城市不同,为什么台商子弟学校在厦门一直办不起来?因为很多台商认同厦门的教育水平,宁愿把孩子送到当地学校,和当地孩子在一起;同样,厦门的台商不像别的城市那样集中居住,而是分散在厦门各个点,和普通厦门人同住在一个小区,因为他们认同厦门人的文明素质。相同的语言、风俗,使很多台商把这里当成和台湾一样的“家”。

  从这个意义上说,厦门整个城市,应该就是两岸间的一个大平台。建设这个大平台,也就成了一项城市系统工程。厦门所进行的三个文明建设,包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努力,何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搭台”。本报记者 许若鲲(厦门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