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解读辛弃疾与滁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11:38 人民政协报

  乾道八年(1172)春,32岁的辛弃疾,由都城临安(杭州)掌管粮食积储及京官禄米供应等事务机构的重要僚 属———司农寺主簿,调任至饱受战争灾祸的淮南前线重镇滁州为知州,到淳熙元年(1174)春,辛弃疾离开滁州,任江 东(南京)安抚司参议官,在滁州两整年的任上,辛弃疾振奋而有作为,做了许多实事,取得了显著成效;还修建了一座供居 民登高游览的奠枕楼,留有《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木兰花慢·滁州送范》等优秀词作;在琅琊山 上,泼墨题字,命人勒石,遗一方摩崖石刻。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涌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 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 年年、人似旧游。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

  上面的词是辛弃疾作于知滁州的任上,登楼有感,词人视野高远,胸襟磊落,抒情赋志,跌宕起伏。开端正面赋楼, 楼高入云,气势飞动。楼上远望,念念不能忘却的,仍是北方沦陷于金人的土地,忧国之心时时在心头。遂着眼现实,展现未 来,由忧返喜。

  滁州在两淮之间,为南北必争的军事要冲,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政治、军事重镇。它的两侧是淮西重镇庐州,淮东重镇 楚州、扬州。金人南侵,曾多次攻占滁州。滁州市志记载:“建炎四年(1130)十月,金兵进袭滁州。十一月滁州沦陷。 十二月,金兵退出滁州。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将萧琦攻滁州,守臣陆廉弃城而逃,滁州被金兵占领后退走。隆 兴二年(1164)十一月,金兵攻陷滁州后又退走。”辛弃疾在两年前被宋孝宗召见后,曾向孝宗赵进奏《论阻江为险须藉 两淮疏》和《议练民兵守淮疏》,《美芹十论》中也有《守淮》一篇论述。显然,他对两淮的军事形势,是有过深切的注意和 研究的。他在《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中指出:“虏骑之来也,常先以精骑由濠梁破滁州,然后淮东之兵方敢入寇;其去也 ,唯滁之兵为最后。由此观之,自古及今,南兵之守淮,北兵之攻淮,未尝不先以精兵断其中也。”因此,他建议“当取淮之 地而三分之,建为三大镇,择沈鸷有谋,文武兼备之人,假以岁月、宽其绳墨以守之,而居中者得节制东西三镇。”在《议练 民兵守淮疏》中,建议武装当地居民,建设民兵队伍,实行兵农合一的作法,“且使两淮之民仓卒之际不致流离奔窜,徒转徙 沟壑就毙而己也。”

  濒临淮水前线的滁州,既缺乏安全保障,多次遭受战争的破坏。从乾道四年(1168)以来,又连续遭到水旱灾荒 。到处是人烟冷落,一片荒凉萧条。辛弃疾由京城调到滁州这样的地方,有人以为他受了委屈。他自己却认为这正是独当一面 ,实施其政治抱负的一个好机会。

  “隆兴和议”虽然是宋金所有和议中屈辱最轻的和议,但毕竟是不平等和议,锐意恢复的宋孝宗决心通过武力以雪国 耻。主张抗金的大臣张浚已于和议前去世,宋孝宗转而依靠指挥“采石之战”的虞允文。乾道五年(1169)将虞允文升任 右相兼枢密使。宋孝宗决定采取分别从江淮、四川东西两路攻金的策略,因而乾道八年(1172)九月,虞允文以少保、武 安军节度使任四川宣抚使,封雍国公。此前一年,宋孝宗还将三衙之一的待卫马军司移屯建康(南京),以建康作为宋军东路 的前进基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辛弃疾来到滁州任上。

  到任以后,他立即以勇往直前,果决明快的作风,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积极措施。首先,是减轻老百姓的赋税负 担,让人们有吃有穿。百姓历年积欠的租赋共钱五千八百贯,他请求朝廷给予全数豁免。还减免了商贩业税额十分之七。其次 ,是招抚流亡,安定民生。对逃荒流亡的居民,租给土地、贷给钱粮,修建房屋;分给流民土地、农具、牧畜、种粮,鼓励他 们在滁州安家落户,平时农耕,农闲之时则编练民兵,练兵习武;很快,滁州的人口逐渐增加,生活恢复了。第三,恢复城市 的商业建设。辛弃疾组织民工烧造砖瓦,砍伐木材,雇用工匠,在乱草纵横的街道上,建筑起商铺、客店、酒馆,以便行旅。 恢复了交易市场,取名繁雄馆。第四,建造了一座寓义深刻的奠枕楼。这一年恰值夏麦丰收,短短的半年之内,滁州过去荒陋 的面貌大为改观。他选择城西一块佳地修建了一座高楼,取名为“奠枕楼”,为居民登临游览的场所。

  奠枕楼,取天下太平,安居高卧,登楼览胜,与民同乐之意。更深一层,是为激发民众振奋精神,鼓动军民积极抗金 的斗志。奠枕楼初建成,有不少名士和朋友作文赋诗,友人周信道来滁州相会并与崔敦礼各作一篇《滁州奠枕楼记》略记其始 未。辛弃疾这首《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就是写下了他登楼时的兴奋和感慨的心情。滁州发生了巨大 变化,物阜民康,证明了辛弃疾初任地方官的才能,也为实现主战派的战略意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待具体的实施时间。 辛弃疾还有一首《西江月·为范南伯寿》也是写于这一时间。

  秀骨青松不老,新词玉佩相磨。灵槎准拟泛银河,剩摘天星几个。

  奠枕楼头风月,驻春亭上笙歌。留君一醉意如何?金印明年斗大。

  范氏访晤滁州,辛弃疾为他赋词祝寿,词人此时雄心勃勃,充满壮志凌云的豪气词语中充满浪漫的遥想和胜利的期待 。

  第二年,乾道九年(1173)初春,忙于公务与备战的辛弃疾以难得的好兴致与江浦来滁的游者一同冒着大雪后的 酷寒,踌躇满志、兴致勃勃登上了银装素裹的琅琊山,游览之后,泼墨题字,命人勒石,极其郑重地在无梁殿西清风亭后留下 一方长180厘米,高100厘米,有数行楷书字样的摩崖石刻。

  乾道癸已正月三日大雪,后二日辛弃疾燕□良陈驰弼同孚踢森慕容□,□怒戴居仁丁俊民李扬王□江浦来游。

  辛弃疾这一次踏雪登山留下摩崖石刻,虽不是豪放的词章,内容仅仅叙述游山时间及江浦来游者的姓名等,但此举无 疑是反映了词人此时愉悦爽朗的心情,而什么事能使这位立志要恢复中原,复仇雪耻的民族志士感到心情愉悦精神爽朗呢?看 来只能是南宋朝廷在抗金问题上的行动了。

  这一年时初,已年过花甲的虞允文,怀着光复中原的信念,从京城上道抵川,设幕府于汉中,实施着他与孝宗皇帝的 约定:虞允文按照绍兴三十二年提出的进军陕西,挥师东入河南的计划,宋孝宗则督师北上,预定某日会师河南。

  两淮战事变幻莫测,前线的战情也瞬息万变。宋孝宗急不可待,整军练武,作攻金准备,期望早日发动对金战争。乾 道九年(1173)九、十月间,宋孝宗两次以接受金朝书仪式不平等而发难,企图激化矛盾。并以密诏催促虞允文发兵。而 虞允文到四川后,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备战措施,但由于军需未备,迟迟不能确定出兵的日期,“引起宋孝宗的不满,虞允文 也知道宋孝宗的心情,为不负厚望,更加积极备战,日夜奔忙,‘戴星乘马,冰满鬓髯’而不顾,终于因此得病,于淳熙元年 (1174)二月辞世,享年65岁,赠太傅,赐谥忠肃。”

  此时,在滁州严阵以待,积极进行防守准备的辛弃疾,密切关注着时局与国事,从他留下的另一篇词文中可以看出词 人由急切昂奋到失望落寞的心灵转换。

  乾道九年(1173)中秋前夕,协助辛弃疾政事副手范昂任满,奉诏返京。辛弃疾作词与范昂作别,倾吐满腹忧国 深情,抒发心中深深的忧虑。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 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遗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 ,醉来时响空弦。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此词发端数语陡然而起,直抒胸意。33岁的辛弃疾正在青壮年,为何自居老迈,心 情萧索如此,与年初明快盎然心境截然相反,根本所在恐怕只能是担心着孝宗皇帝两路出兵北伐中原的攻金战略落空。

  时局的发展确如此。

  淳熙元年(1174)春,悲愤无奈的辛弃疾离开滁州再官建康,任江东安抚使参议官,从此无缘再回到滁州。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