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巴金逝世专题 > 正文

成都作家痛悼巴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14:28 成都晚报

  柏桦:愿巴金安息

  一个人的死也是所有人的死,死是一件真事情,它与死者及其亲人有关,也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正是在此意义上, 巴金的去世是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的。我对巴金第一次产生印象,是在少年时代,当时正值文革,那是一个虽无大量书籍可读 ,但也有少量之书秘密流传的时代。正是在这个紧张而刺激的年代,我常听到一些比我大的青年谈论巴金的《
爱情三部曲》, 一部神秘的书终不得见,但巴金这二字却被我牢记了,因为这二字发音特别,又洋气,不像中国人的名字,后来长大了,才知 道“巴金”取自巴枯宁与克鲁泡特金,从这名字看,巴金年轻时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在我的少年时代,巴金的作品对我影响 深远。我的第一次真正的文学经历,与巴金的《憩园》有关。一个大孩子教会了我读此书的办法,他说,你读这本书你首先要 把憩园想像成鲜宅,而鲜宅正好在我家隔壁,真是一语中的,让我顿开茅塞,从此我知道了小说中人物与场景之间的关系,犹 如鱼水之关系,顺势而来。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因它是打开我文学之门的第一把钥匙。很可惜,夏志清又来泼我一瓢冷水,他 说《憩园》是很差的一本小说,文体像以往的一样平淡。我也不想在此与夏多辩,只想说的是,巴金的憩园之光照亮了我最初 的文学之梦,打一个稍微夸张的比喻:上帝说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也是在此意义上,我感谢巴金。祝巴金安息吧。

  麦家:巴老功高如寿

  巴老的生命比世纪还长,他的寿高令所有同时代的人自叹弗如,也令所有崇敬他的人感恩不已。在现代中国作家群中 ,我最崇敬的是鲁迅和巴老:前者如金刚石一样冷硬,超世卓绝,流金溢彩;后者像一潭圣水,知人冷暧,感人肺腑,通灵交 魂。我以为,鲁迅是以才见德,而巴老是以德见才,殊途同归,都在天上,向在我们放光投暖。作为作家,巴老的写作一贯以 感性著称,文字较为平白,人物较为“小资”。但平白的字里行间,“小资”的身影里,见真见血,摸得见心跳,看得见灵魂 ,实非常人所为。尤其是晚年的《随想录》,令我大为震憾。我曾经假想过,如果鲁迅不死,在那个荒唐的年代中也难免不做 违心事,但事后会不会像巴老一样深重的忏悔?其实,公正地说,巴老做的那些他所谓的“让良心不安的事”,在那个年代里 也许根本算不上事,但他为此作的忏悔,却比那代人忏悔的总和还要深,还要远。都说文学跟心灵相关,但我们文学总的说是 多了雕虫小技,少了心灵关怀。从此意义上说,巴老树立的功德,就像他的寿高一样高,要令所有关注心灵的人感恩。

  洁尘:文坛痛失巨匠

  我一直觉得近年来对巴金的解读有些阐释过度了。的确,他是一个中国文坛的标志性人物,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更羡 慕巴金的青年时代那充斥着理想、浪漫、激情时代氛围。虽然现在我们的生活比较平稳,但是他们那一代人似乎拥有更加辉煌 的青春——所有的坎坷、困苦、磨难成就了他们,成就了巴金,将他塑造成“五四”文学的代表人物。

  巴金是成都籍作家。成都历来不是开风气之先、雷霆万钧的城市,那样的城市应该是北京、上海。巴金出生内地,却 代表了时代精神,这是成都的骄傲。自巴金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成都没有再出过代言时代精神的作家,与这座城市的平和闲 适气质有关。而巴金在当年成为反封建反宗法制度的斗士,非常难得,其实也与他留法,后来生活在上海有关,所以他成了全 中国意义上的大作家。

  巴金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他是那个时代(“五四”)最后的文学巨匠。“五四”运动开创了近百年 来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再度审视,肩负起民众的文化启蒙责任,贡献非同小可,像巴金这样与“五四”运动紧密联系的伟人,值 得我们深刻地缅怀。

  何大草:他一直没有停止发问

  我是十来岁才晓得巴金这个人的,那是文革后期,偶然从文革前的高中课本上翻到他写的《我见到了彭德怀司令员》 。后来到成都电器开关厂劳动,常听几个面相粗糙、身手利索的阿姨闲坐说巴金,说电影《家》,说到情深处,泪眼婆娑的。 再后来,文革完了,很多电影解禁,我看《家》的时候,我妈说,老三就是巴金。受我妈的影响,我想到巴金,就总是想到《 家》最后的镜头:老三乘船出夔门,独立甲板,迎着风和太阳,把围巾往脖子上一甩!我曾在少年的愿望中,多次把自己想像 成这样一个形象:叛逆、出走。《家》是问题小说,也是影响人生的小说,在《家》出版的那个沉闷又骚动的时代,曾有许多 青年提着一口皮箱,揣着《家》,走向苍茫的未来。那是些特殊的岁月,人们用文学与激情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就这一点来讲 ,上个世纪的中国长篇小说,恐怕没有哪个超过《家》的影响的。许多年过去了,读《家》的人在减少,因为《家》所提出的 问题已经没有了。他无数次地(以极为恳切的方式)告诉我们,不要懈怠、不要盲从、不要忘记、不要停止思考和行动。巴金 走了,他从我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时候,还是那个迎着风出夔门的老三。

  卢泽明(作家、晚报副刊部主任):巴金的内心柔弱、善良。在他的回忆录中,对一只鸡的被杀都充满怜悯。但巴金 的人生轨迹并非一根直线,而是曲折多变。文革中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可悲的、可耻的”。中国人从小善良的不少,所 谓“人之初,性本善”,然而,时光荏苒,在社会尤其是中国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飓风中,能够保持“童心与童贞”又 有多少?能够在盛名之下,又能无情地剖析自己,作出忏悔的又有多少?中国人尤不愿认错,遑论忏悔。巴金仅这一点,就令 人肃然起敬。

  蒋蓝(诗人、晚报副刊编辑):我是在互联网上得知巴金逝世消息的,说实话,当时并没有觉得特别意外。人生不满 百,常怀千岁忧,而这位历经了101年风雨的老人,想必已经用经验之水熄灭了一切荣辱纷争,油尽灯灭,他把躯壳留给了 吊客的赞誉和泪水,唉,他终于解脱了。近几年,由于自己的注意力主要在当代思想领域盘桓,巴金的言路就成为一座绕不过 去的险峰。记得我曾把三联版的《随想录》与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讲真话的书》比照着断续读了半年,在那些字与词的或删除 或恢复的过程里,不但体现了言说环境的变异,更体现了一个思想者对某种观点来自于使命的执著。他就像一个士兵,用文字 坚守着自己的地盘,只要能让布满硝烟和弹洞的大纛飘扬下去,就成全了一个作家的全部责任——后人不可苛求太多。作为一 个可以代表五四精神的作家,巴金的逝世,其实就宣布了五四作家的彻底终结。但其精神的丝缕,却把他的文字编织成了一个 醒目的路标:让所有由此而继续前行的人知道,他曾经独自到达于此,为此已经耗尽了血泪。在这个秋雨连绵的时节,一支笔 的样子形同锐利的火焰。秘传的意味正在形成,说出就等于照亮。

  席永君(诗人、晚报副刊编辑):我们这一代人是读巴金的作品长大的,他的作品感人至深,并一直存留于我的心中 。他晚年的《随想录》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座丰碑。在我脑海里,文学巴金的形象是和思想者巴金、与民族共忏悔的巴金的 形象永远叠印在一起的。大师是一种文学现象,因此,巴金是我们时代罕有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师。他代表了我们民族的良知和 做人的底线。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巴金的接武者。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