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焦点:中国车市五大车系大比拼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0:1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已从欧系一统天下过渡到了五大车系各领风骚的时代。欧系车和美系车不得不面对风光不再的现实,而以低油耗著称的日系车可谓风光无限,性价比优势显著的韩系车也是风头正劲,中系车则试图将经济型车方面的突破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日本公司目前占到中国汽车销量的36%,这一比例是欧洲品牌的2倍左右,是美国品牌的3倍左右。”近期的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称,“任何目睹过日本车凭借高质量和可
靠性,在美国和欧洲市场崛起的人,对日本车在中国市场中上演的同一幕都不会感到陌生。”

  曾几何时,欧系车在中国汽车(主要指乘用车)市场上,几乎是一统天下。从南北大众到神龙公司,满街上跑的都是今天被称作“老三样”的桑塔纳、捷达和富康。然而,近20年来,随着乘用车市场由集团购买转向个人购买为主,再加上近两年燃油价格的大幅飙升,今天,日系、韩系、美系及本土中系车都在中国市场上找到了一席之地。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以低油耗著称的日系车今年取代欧系车,成为中国市场的领头羊。日系:市场份额和利润率双高

  截至今年8月底,欧系的市场份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整整5个百分点。目前欧系产品除了奥迪的走势较好外,几乎没有能够在细分市场保持强大竞争力的产品。

  日系虽因韩系和自主品牌中系的走强,市场份额比去年同期也下降了1个百分点,但其29%的市场份额在五大车系中一枝独秀,终于取代欧系成为中国市场的领头羊。日系在今年10万元级中档车市场和20万~25万元级的中高档车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而且,目前日系车已成为强劲的整体,各品牌轮番成为市场热点。

  若单从份额的增长率来比较,韩系的表现则最为突出,1~8月市场份额上升4个百分点。韩系车极高的性价比是其在中国市场上制胜的法宝。

  美系与前两年的火爆形势相比,今年则风光不再,市场份额下降1个百分点,快被韩系追上。这主要因为美系车讲究马力大,加速性能好,底盘高度适中,轮胎较宽,尤其是其宽敞的车厢和大车身与当今中国消费者追求的“低价、节能”,颇有些矛盾。

  进入2005年,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植和油价飙升等市场环境的变化,民族品牌的中系车终于在经济型车领域,特别是微型车领域一飞冲天。截至8月底,中系整体市场份额上升到23%,稳稳地坐在了5大车系中的季军位置。

  最后,由表2中2005年7月份各系车厂的盈利情况来看,经过去年的残酷市场价格竞争,各厂家都伤痕累累,盈利能力普遍大幅下降。随着利润问题的不断激化,部分厂家已把利润与销量作为同等重要的考核指标。近期轿车市场未能爆发明显的价格战,主要考虑因素也在利润问题。日系在7月份仍保持最高的销售利润率14.5%;德系的利润继续在走钢丝,维持在盈亏平衡间;美系的利润稳定在13.3%左右;韩系的利润则相对上升,达到10.5%;中系车因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故其利润率仅比德系稍好。

  笔者预计,在未来1~3年内,日系车将保持中国乘用车市场的领头羊地位,但其市场份额不会有明显增长;韩系车由于其卓越的性价比并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预计其市场份额还有2%~4%的提升;欧系车的市场份额则会下降1~2个百分点;美系车的市场份额将维持目前水平或略有增长。此外,由于政策利好等因素,中系车还将在经济型车领域有所建树,并逐渐向中级车市场延伸,因此预计未来1~3年内中系车的市场份额还会上升2~4个百分点。中系:经济型车市嘲火车头”

  从细分市场走势来看,日系是中国经济型车市场的第二大势力。在“数量”上,日系占据了中国经济型车市场1/4的份额,而在“质量”上,合资的日系还占据了中高端市场,特别是利润相对丰厚的高端市常目前,日系经济型轿车飞度和雨燕联手,形成了对高端经济型轿车市场的垄断。

  进入2005年,欧系成为中国经济型车市场的最大输家。截至8月底,上海大众和南京菲亚特的经济型轿车产销量均大幅下滑,产销量同比减少都在30%以上。欧系在中国市场失利的原因在于品牌知名度一般、偏高的市场售价和维修成本费用居高不下。

  前几年,韩系依靠千里马的出色表现,曾在中国经济型车市场创造过辉煌,然而2005年,东风悦达起亚千里马却表现平平,年初虽推出05款千里马新车,也未能再创造奇迹。韩系滑坡的原因在于产品品种单一,仅靠千里马一款车型包打天下,显然难以支撑。

  美系中的上海通用赛欧,曾经作为经济型轿车的标杆引领过潮流,但如今风光不再,2005年也陷入合资品牌经济型车市场滑坡的怪圈。值得欣慰的,倒是上市之初遭遇过颇多磨难的上汽通用五菱Spark,在2005年表现得十分抢眼,1~8月份产销同比均高居国内轿车之首。

  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植和油价飙升等市场环境的变化,中系经济型车特别是微型车终于开始了全面的大反攻。1~8月份,在经济型轿车领域内,中系的产销量取得了大幅度增长。以天津一汽夏利、奇瑞QQ和吉利控股为代表的民族品牌微型车卓越的市场表现,使其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型车市场增长的火车头。中系的市场份额由去年同期的45%提升到目前的55%,占据了经济型车市场的大半江山。韩系:高性价比领先中级车市场

  据统计,1~8月份中级轿车占整个轿车市场份额的42%,由此可见,中级车的确是乘用车市场的主力军。截至8月底,中级轿车市场销量前15名的品牌排序是:伊兰特、捷达、凯越、桑塔纳B2、福美来、花冠、桑塔纳3(2)000、富康、宝来、爱丽舍、标致307、菱帅、风云、颐达、威驰。

  对于一个中国普通家庭来说,购车最重要且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价格。所以现在一旦有哪款车出现大幅“跳水”,哪款车就卖得特别好。韩国汽车作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后来者,它就是靠低廉的价格,一点一点地蚕食着美国、欧洲甚至日本老大哥们的市常在同一价位里韩系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它的性价比。伊兰特、凯越(原出自韩国大宇,现被通用收购)正是凭借其卓越的性价比而在近两年中国轿车销量排行榜上一路领先。

  近两年油价的大幅上扬,导致那些节油、环保的汽车更受人们青睐。日系车省油是有目共睹的,日本由于本国能源极端匮乏,造成它的汽车工业一直把提高燃油经济性作为头等大事,这样就造就了日本汽车普遍经济省油的特点。今天,这一特点也越来越受中国消费者的重视与喜爱,同等级别、同一价位的车子中,人们总是喜欢选择那些油耗较低的日系车型。这也就是今年花冠与颐达要排队等车、福美来也销售不错的重要原因。

  目前在中国中级车市场上,欧系车的外形最受消费者青睐,而其中又以法系车的外形最为动感时尚;在动力方面,德系车的口碑甚好。此外,由于欧系车在中国市场的“先入为主”,再加上成熟的营销服务网络,故欧系车依然保持了中级车市场上的最高份额。在前15大品牌中,欧系车占了8个席位。不过,欧系车的市场份额因为日韩系车份额的增加在不断下降。美系:中高级车市场表现欠佳

  同中级车市场一样,在中高级车市场上,由于合资洋品牌的强力打压,中系车型步履艰难。今年1~8月份,中系中高级轿车产销量大幅下滑,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9.3%下降到5.6%。目前,一汽轿车红旗、华晨中华和奇瑞东方之子肩负着民族品牌的重任,在中国中高级轿车市场上强撑局面。中高级轿车市场的用户群体一般为较高收入阶层,对象征身份和成功标志的品牌青睐远远大于对价格高低的考虑,这决定了中系品牌要在中高级轿车市场有所作为还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

  帕萨特B5是德系车型角逐中国中高级轿车市场的惟一一款车型,虽说市场销量排名从去年的第二位下降到目前的第三位,仅下降一位,但产量同比下降42.71%,销量同比下降超过21.51%,市场占有率下降近7个百分点,说明以帕萨特B5为代表的德系车已经开始在中国中高级轿车市场走下坡路。

  中高级韩系车型今年照样咄咄逼人。5月26日,北京现代将旗下的索纳塔轿车全面升级,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推出05升级版索纳塔。平稳发展是今年以来索纳塔轿车的主要特点。同时,今年年初,东风跃达起亚宣布远舰部分车型调整价格,将起亚远舰全线产品下压至20万元以内,在13万至20万元价格区间的车型则变为6款,销售形势很快改观。目前韩系车型在中国中高级轿车市场的占有率由去年同期的8.2%提高到近14%。

  前几年,美系车型旗下的别克君威和蒙迪欧,可谓鼎鼎大名和实力强劲。但进入2005年,却表现欠佳,有负市场厚望。1~8月份,别克君威销量同比下降27.14%,市场占有率则降至14.3%。长安福特蒙迪欧今年1~8月份尽管销量同比增长9.5%,但作为“2004年度风云车”,这样的业绩与日韩一些车型相比,显然不能令人满意。

  雅阁、马自达6和蓝鸟三款日系轿车,占据了中国中高级轿车市场近一半的份额,铸就了日系轿车在中国中高级轿车市场的辉煌。1~8月份日系中高级轿车销量同比增长18.1%,与韩系车一起成为保持正增长的两大车系。欧系:豪华车市场霸主地位动摇

  在过去的几年里,欧系奥迪在中国高档豪华车市场占有60%以上的份额。去年奥迪的销量高达6.21万辆,是豪华车市场绝对的“霸主”。在去年宝马5系、天籁、凯迪拉克等豪华车新品牌或新车型纷纷进入之时,奥迪的市场霸主地位已经受到撼动。

  今年,面对日系皇冠等更多竞争对手的挑战,整个欧系面临更大的压力。一汽丰田的皇冠3.0L,今年2月上市至8月末还不到7个月,就卖出16356辆,在中国豪华车市场上的表现可谓傲视群雄;日产的天籁,自去年第四季度推出以来,至今依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