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社评:不过度忧虑,也不消极对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1:37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较少受固有观念束缚的大学生,理所当然会成为新语言风格的创造者、尝试者与追随者。即便我们不能认同校园“行话”可能会给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汉语言注入某些新鲜、活泼的血液,至少,没有必要揣之以恶意

  近来,媒体不乏讨论“另类语言”的文章。“研究国粹”(打麻将)、“特困生”(早上第一节课就打瞌睡的学生)、“晒月亮”(约会)、“MM”(女孩)、“GG”(男孩)
、“K”(打)、“3166”(再见),等等———10月11日《文汇报》一篇报道搜集了不少校园流行语,如果没有后边括号里的注释,有些人恐怕很难明白引号里的语词在大学生中间究竟代表着什么意思。

  有人担心,规范汉语中夹杂越来越多的英文、拼音字母、网络用语等另类词语,长此以往,母语的纯洁性是否会被玷污?对于喜欢标新立异、具有叛逆心态的大学生而言,那些无厘头或带些“痞气”的流行语,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力?可以说,这些都是令一些语言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困惑于孩子到底在想什么的家长所忧虑的问题。

  我们说,这种忧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却没有必要放大。

  从语言的发展规律来看,语言从来都是一个有生有灭的动态体系。时下,我们正处于一个开放、变革的时代,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意识、思想观念的转型、扬弃、发展,就不可避免地日新月异。其中,如饥似渴吸纳新知识、较少受固有观念束缚的大学生,理所当然会成为更简洁、生动、多元甚或幽默及调侃的新语言风格的创造者、尝试者与追随者。所以,即便我们不能认同校园“行话”可能会给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汉语言注入某些新鲜、活泼的血液,至少,没有必要揣之以恶意。

  就个人的成长大多会经历叛逆、盲从、反思、成熟的规律来看,我们也应该相信,随着大学生自身文化修养、心历智识的提升,他们会逐渐学会甄别什么是文化创新、什么是文字垃圾,最终保留并进入他们人生词典的不会是空洞、矫情、鄙俗的语言,而会是巧妙智慧而不失平实庄重、新奇时尚而不失理性传统、幽默调侃而不失人文关怀的新语言。当然,除了语言,在其生活方式、价值追求等方面,同样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如果我们对我们社会的未来充满信心,那么,我们也应该对这些青年人同样充满信心。

  当然,不必过度忧虑,并不代表就要消极对待。既然一些校园“行话”尚是流行于校园小众之中、未被大众以及社会生活认可的语词,那么,在有涉政府公务、教育教学、大众传媒用语方面,就应该明确禁用。理由很简单,这些领域所面对的是包含不同职业身份、教育背景、价值理念的全体公民,需要准确规范、通俗易懂的词汇、句式以及表达方式,否则,便可能因为理解歧义而导致沟通障碍。

  实际上,从教育界对大学生婚恋、生育禁令的“松绑”,从搅动大江南北的“超女选秀”在褒贬不一的议论声中闭幕等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曾经全民只有一个偶像、一种声音、一种价值观的状况,正在渐渐改变,正在向着一个日益容纳更多个性、主张与追求的多元社会演进———而这,应该是一种值得期待的趋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