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怀孕的蒙娜丽莎”说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2:11 海峡都市报

  N翟春阳(编辑)

  贵州市一家医院的门口竖着一幅《怀孕的蒙娜丽莎》画像,画上的蒙娜丽莎挺着大肚子,并配有文字:“谁是孩子的父亲!DNA检测能准确找到。”(10月18日《贵州都市报》)

  从广告策划角度看,这是一个让人击节的创意。但这个创意引起当地许多市民的不满,认为“有损蒙娜丽莎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一些评论者还上升到某种高度,认为“《蒙娜丽莎》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不能被庸俗化”,等等。

  其实,蒙娜丽莎作为女人,据考证是一富商的妻子,当然也就可能怀孕———怀孕是女人的天性,难道挺着大肚子就有损女人的美?

  学者不停地教导我们,蒙娜丽莎的美是“一瞬间的美”,达·芬奇的笔让它变成“永恒的美”。对此,我想坦率一回:我一直看不出蒙娜丽莎究竟美在何处。如果是答题,我可以极有条理地描述蒙娜丽莎的“美”,但这不过是死记硬背出来的而已,我想不少人与我有一样的感受,只是不敢承认罢了。在我看来,所谓“蒙娜丽莎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是被“定义”出来、“分析”出来的,而非“油然而生”的———先有了一个“定义”,然后才“知道”而非“感到”蒙娜丽莎的美。

  毋庸讳言,不少国人对西方美术、音乐的“欣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字,先有了从文字上得来的“先入之见”,才能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震撼,为凡·高的《向日葵》感动,而不是首先依赖于自己的听觉与视觉———这是作品本身的失败,还是我们的耳朵不够“聪”、眼睛不够“明”?或者由于我们自主思维、审美能力被“权威”、“定义”左右,日益弱化?

  由此我还想到“传统”、“历史”、“经典”,人们对这些名词的理解有多少是来自“定义”,又有多少来自“感受”?一些人念念有词“弘扬”、“继承”、“保护”,某种程度上不过是对“名词”、“定义”的弘扬、继承与保护,就如现在人们认为《怀孕的蒙娜丽莎》“有损蒙娜丽莎的美好形象”一样,人们要维护的不过是一个“名词”与“定义”而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