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们怎样纪念巴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2:12 海峡都市报

  N秀生(媒体从业者)

  巴金先生走了,文化界名流们以各自的话语表达无尽的讴歌,不吝溢美之词。

  如果这出于对最后一位“五四老人”的缅怀,无可厚非;但如果把大师逝去当作文化界的一次盛宴,大快朵颐、各取所需,将阻碍我们对大师精神进行严肃的挖掘与传承。

  一个民族对待大师的态度,可反映出这个民族的人文程度。围绕巴金先生晚年,已爆发了不少争论,我们不希望看到巴金的远去再次成为无谓争吵的导火索———因为无论是“神化”,还是“妖魔化”,都有失理性,都不是尊重。

  一位伟大的作家是通过伟大的作品影响大众的,大众是最好的评判者。在新浪“你认为巴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什么”调查中,截至昨日下午2时,有近两万网友参与,74.73%的人认为“巴金代表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形象”,44.27%认为“巴金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说出了真话”。

  来自民间的评价是朴素的,它比无数次的荣誉加身来得客观公正。与之相对应的,应该是出于对文化历史的负责,将巴金先生真实、鲜活的百年心路历程呈现给大众———人们需要详细了解巴金先生的文学精神是怎样影响几代人;同样需要了解以巴金为代表的那一代中国知识者曾有的彷徨、迷惘、懦弱;更需要了解巴金晚年可贵的忏悔,以及对文化浩劫的警惕———唯有了解,才能达成理解,才谈得上更为负责的评判与继承。

  巴金先生达到的高峰是那一代中国知识者拥有的高峰,他的缺陷与不足也是那一代知识者的共同遗憾。他一生的得失、对错、爱恨之于我们都是财富,就看我们怎样去芜存菁。

  因此,无需为大师讳,将大师送上神龛,作为当下文化界疲软的遮掩布,或当作文化政绩的象征性符号,这是对大师精神的误读;而那些出于某种利益企图的“妖魔化”抨击,更是对大师精神的阉割。

  在新浪调查中,42.79%的人认为“巴金逝世对中国的影响是‘文坛再无大师’”,这与其说是对巴金先生最大的褒奖,不如说是对当下文化界最坦率的批评。———我们怎样纪念巴金先生?这个问题也就有了明确方向:以巴金先生的“求真”为动力,建设更为健康的文化生态,激活文化在完善民族精神、国民人格上的滋润功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