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攀登,步履蹒跚目光坚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2:36 新文化报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去参加香港首届电影节,包括来自香港、台湾地区在内的10个导演举行座谈会,他们不断攻击我们,说我们拍电影不自由,可是我反击他们才真的不自由。他们要靠老板的钱,所以怎么剪、用什么演员都没有自主权,而我们不管,只要预算批了钱随便用,想怎么拍就怎么拍,说得他们哑口无言。这就是当年长影人最根本的想法,我们只负责拍电影,至于拍电影之后的事情就不管了。”《吉鸿昌》的导演、75岁依然文艺气息十足的老导演齐兴家说。

  

  攀登·创新

  敌人与英雄都不再脸谱化

  标志性影片:《保密局的枪声》、《吉鸿昌》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但长影人的思想已经被“四人帮”的“三突出原则”,即“我近敌远、我仰敌俯、我亮敌暗”禁锢了,如何冲破思想牢笼让电影重新焕发光彩,是长影人主要考虑的难题,直到1979年《保密局的枪声》的诞生。

  《保密局的枪声》的导演、已73岁高龄的常彦对记者说:“《保密局的枪声》是一部惊险片,全片只有两个正面人物,如果按着‘四人帮’的‘三突出原则’,这电影就成了漫画了。如何表现敌人?如何表现特务?当时不止是我们这些艺术家,连长影的领导都比较困惑。”《保密局的枪声》开拍之后,遇到了导演常彦从没想过的难题,“首先是演员都不会演戏了,陈少泽、王保华都问我,怎么演啊?我就说你们就按着正常人演,别想你们在演好人还是坏蛋,敌人的脸上又不刻字!然后照明师也跑来问我,镜头里没有正面人物的时候把光打到哪里?我就让他怎么漂亮怎么拍。那个年代多数电影人没有从那些东西里解放出来,要说服这些工作人员可费了很大功夫。”《保密局的枪声》拍摄完成之后,轰动了全国,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电影中的敌人也可以塑造得这么丰满。其后很多年中,电影银幕上的惊险片都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保密局的枪声》的影子。

  在《保密局的枪声》上映的时候,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带有史诗性质的大片也在积极地拍摄着,那就是《吉鸿昌》。《吉鸿昌》的导演之一齐兴家,歪戴着贝雷帽,燃起一支烟,目光迷离,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红火的时代,“开始厂里对《吉鸿昌》没有太高的期待,不过我却憋了一股劲一定要拍好它。半年前就开始筹备,几乎走遍了吉鸿昌生前生活过的每一片土地,充分了解当年他的生活状态。”《吉鸿昌》当初的预算是93万元人民币,而且还由当时的总参谋长叶剑英亲自特批了3个师的部队,又在内蒙古调了两个骑兵团参与拍摄,浩大的声势让长影对该片重视起来。因为吉鸿昌既有共产党员的正义,又有西北军的豪迈,不少领导在审查的时候,对表现吉鸿昌带有“匪气”的一面颇有异议,但是齐兴家坚持不肯改,“其实这个剧本上世纪50年代就写出来了,几代导演就因为这个人物太出格没敢拍,我既然决定要拍,就要拍他真实的一面。”1980年电影《吉鸿昌》上映,正因还原了最真实的抗日名将吉鸿昌,在当年获得了三个大奖,票房过千万元人民币,吉鸿昌牺牲的一幕把“英雄人物上刑潮的场面拍得淋漓尽致,直到今天也无人能出其右。

  

  攀登·探索

  伤痕文学题材铸就再一次辉煌

  标志性影片:《张铁匠的罗曼史》、《人到中年》

  

  1982年是伤痕文学大行其道的年代,长影也不甘落后地拍摄了一系列伤痕文学,其中就有齐兴家执导的根据王盟小说《蝴蝶》改编的《张铁匠的罗曼史》。片子一推出,报纸上立刻引起了争论,对“罗曼史”这个名字不是很赞同。回忆这段历史,齐兴家叹着气说:“思想牢笼这种东西,我们要冲破束缚,领导也要冲破,改革就是这么来的。”同年,另一部长影标志性影片也在拍摄中,那就是潘虹主演的《人到中年》,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几乎就是长影人思想解放的过程。这部小说在1980年出版,被长影人看中后刚刚要筹拍,就因小说被批判为“毒草”而下马,直到1981年风声渐消才开始筹拍。拍摄过程中更是三番五次被叫停,最后为了防备影片审查无法通过,就连结局都拍了三个。该片编剧肖尹宪说:“搞剧本的时候我和导演商量着拍了两个不是剧本上的结局,一个是男主角把陆文婷放在自行车上接回家,一个是男主角从一辆黑色小轿车上下来,把陆文婷接走了。而送审的时候把我们最喜欢的第三个结局送去了,就是陆文婷躺在床上,运用意识流手法表现她飘荡在水上,在沙上爬,背景放着爱情诗歌,这种开放式的结尾也算我们的尝试。”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放映了《人到中年》,放映结束后两分钟没动静,然后是暴风雨一样的掌声,代表们全部眼泪汪汪,“因为电影中的故事就是他们自己的故事。”肖尹宪说。当年的金鸡奖,2000多位代表都选了《人到中年》!

  

  攀登·迷惑

  脚步放慢逐渐丧失优势地位

  标志性事件:《小花》、《黄土地》等剧本的流失

  

  一边是伤痕文学的轰轰烈烈,一边却是不为人知的桩桩遗憾。长影在这一时期虽然举足轻重,但是却因思想的僵化流失了很多优秀剧本,如《小花》、《黄土地》、《喋血黑谷》、《邻居》、《龙年警官》等。肖尹宪至今还记得《小花》的遗憾:“《小花》是长影抓了3年的剧本,一稿出来不行枪毙重写,再枪毙再重写,后来连编辑也上手还不行,于是就放弃了,结果北影拿了过去一拍就是《小花》。不仅如此,《黄土地》的剧本也是先到了长影,结果看剧本的人说这本子没故事,跟散文似的看不出矛盾冲突,也枪毙了。而《龙年警官》当时被提的意见就是没有主线,作者改了两三年还不行,就被北影又拿走了,得了很多奖。”上世纪80年代正是中国电影蒸蒸日上的时代,也是国家改革开放、人们眼界放宽的时代,可是长影人没有调整好观念,于是逐渐失去了电影界的位置。而此时,作为中国电影骨干的第五代导演已经开始蠢蠢欲动。1987年张艺谋的《红高粱》惊讶世界的时候,长影特别召开了艺术会,讨论这部电影,不少人批评这部电影是怪胎。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进入娱乐和艺术并融的时代,开始实行独立制片人制度。与蓬勃的中国电影相反,长影却陷入了黯淡,虽然也尝试了很多娱乐片,但始终没有引起更多关注。长影的各种机制也开始落后,1992年退休的常彦透露,直到他退休长影依然没有独立制片人制度,他领的依然不是片酬,而是每个月的固定工资。从1986年起,长影陷入了困惑,电影艺术已经不是长影人考虑的主题,关注的目光逐渐落在生存上。几届长影领导清醒地意识到,改革刻不容缓。

  《吉鸿昌》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带有史诗性质的影片

  《保密局的枪声》娱乐与艺术并重

  苏里(左三)、厂长苏云(左四)与《人到中年》获奖人员合影

  长影,值得我们骄傲的……

  (1976年~1994年)

  

  ●《保密局的枪声》1979年4月18日摄制完成

  常彦执导的惊险反特题材电影《保密局的枪声》,于1979年摄制完成。该片是“文革”结束后第一部带有娱乐色彩又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它突破了“文革”时期为电影定下的条条框框,让中国观众又体味到了看电影的乐趣。《保密局的枪声》上映时,立即夺得全国票房冠军,上座率达到6亿人次,这个数字,至今为止依然是难以逾越的高峰。

  ●《舞台生涯》获得1979年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

  从长影建厂之初,译制片一直是长影的一块金字招牌。“文革”期间,译制片的生产一度陷入停顿,每年都仅有几部影片。随着改革开放的临近,观众对进口片的需求越来越高,文化部为了鼓励译制片的生产,于1979年设立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长影制作的美国影片《舞台生涯》凭借优秀的艺术质量,获得了第一尊译制片奖项。

  ●《人到中年》1982年12月29日摄制完成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最活跃、最有成就的时期,王启明、孙羽导演的《人到中年》就是这样一部影片。该片针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些知识分子的经历,向社会提出了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价值和作用这一重大主题。影片的最大功勋就在于“极度真实”,获奖甚多,包括1982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六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三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饰演女主角的潘虹获同届金鸡奖最佳女演员桂冠,被长影人称为“满贯片”。(新闻编辑:曲兆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