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感动”助推“济南速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7:09 大众网-齐鲁晚报

  编者按:五年前的今天,10月19日,招商银行济南分行成为最早登陆山东的新兴股份制银行,随后,其他几家股份制银行先后登陆,新兴股份制银行的加入,抬高了我省金融业的竞争层次。在无数的商机和数不清的急流险滩中,我省金融业正在做强做大,与此同时,老百姓享受的金融服务和所熟悉的金融名词日新月异。

  山东银行业百舸争流,可圈可点之处不胜枚举。今天本报选取了济南招行这个样本
来解剖分析。这家银行目前是我省股份制银行的领头羊,有了这样一个竞争对手,同业才有了跨越的目标和高度。

  5年来,招行济南分行一直是新兴股份制银行在山东的“标杆”,请让我们先看一看镌刻在这个“标杆”上的一组数据:

  截至2005年10月18日,该行总资产已达230多亿元;自营存款已达210亿元,全部贷款225亿元;五年累计实现利润7亿多元。

  在高速的发展中,济南招行一直保持着零不良率和利息实收率100%。

  而最让人羡慕的是,“一卡通”、“一网通”、“金葵花”等招行品牌已经家喻户晓。该行“一卡通”发卡量突破120万张,信用卡发行6万张,POS交易笔数已稳居济南第一……

  其实,济南招行开业三年就实现了“三个一工程”(即各项存款过100亿元、各项贷款过100亿元,实现利润过1亿元)当时,总行行长马尉华连称是“济南现象”、“济南速度”。济南招行成了我省股份制银行的“标杆”,而此后的两年,济南招行年年成了“标杆”的刷新者。

  只有干银行的人才能理解这些数字背后的辛苦,但是,更多人感兴趣的是,这家银行的员工为什么总是用葵花式的笑脸欢迎客户,所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会围着客户转?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这样一帮人干成了这样一件事?为什么单单是它,而不是别人,变成了同业的“标杆”?带着这一串的问号,记者开始了本次采访。

  遥想当年人才流动

  解剖济南招行,当然要采访"老班长”王庆彬。按照预约,10月15日下午3时,记者要采访王庆彬。2点45分,记者走进了位于朝山街上一座不起眼的三层楼———济南招行办公楼。

  顺着楼梯走上三楼办公区,本来就不宽敞的走廊里放着两个沙发,要搬家吗?回答说,一位行长的办公室漏水了。办公室冯老师告诉记者,王行长正在召开信贷形势分析会,稍微等一下。可能是怕记者感觉王行长有架子,又解释说,会议从上午开到现在,中午行领导班子和所有中层干部在会议室吃的包子。

  让记者很是感慨,就是这帮人,在这样简陋的办公条件下,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在等待的时间里,记者的思绪开始回到五年前……

  1999年下半年,省城一家发展势头相对较好的股份制银行突然发力,在省城商业中心、繁华地段急忙增设网点开支行、上自助银行,当时业界传来消息,有一家叫做招商银行的股份银行就要进军济南。这家银行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占领金融制高点,抬高新股份制银行进入济南的门槛。人们产生疑问:股份制银行进入济南已有好几家了,业务上各有特色,但无法有效冲击四大国有银行。招商银行会有多大发展空间?

  就在次年,万事俱备的招商银行济南分行顺利开业,随后几家新兴股份制银行挟风带雨、争先恐后地进入济南。如果说四大国有银行是航母的话,这几家银行就是巡洋舰,就是这几艘巡洋舰激活了山东金融这个死气沉沉的海洋。

  回想一下,2000年和2001年这两年,我省金融界人才流动频频,引发了阵阵人才冲击波,也带来了金融“地震”,国有银行的一部分优秀人才,有的还是国有银行的重点培养对象,毅然抛弃了自己的老东家,纷纷投奔到新兴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感到震惊和伤感:国有银行到底怎么了?股份制银行给国有银行上了一课,国有银行纷纷开始了艰难的改革之路。客观地讲,新兴股份制银行的加入,抬高了我省金融竞争的层次。

  行长就是客户经理

  "周记者,请到王行长办公室吧。"穿过几乎被沙发占满了的走廊,我走进王庆彬的办公室,这是间不大、也不排场的办公室,办公桌的对面是一台老式的平面直角电视,低矮的一长两短一套沙发,已显得很旧了。

  作为一个跑金融的老记者,我认识王庆彬已多年,但他一直低调。我原以为所谓“行长”就是“见钱眼开”的一个职业,少有感情,何况王庆彬的眼睛本来就不大。对他脸谱化的感受有了改变还是2003年冬天的事情。那一次是济南招行欢送副行长刘建军到招商银行总行任职时,我们一批熟悉建军的老记者也参加了。那天,王庆彬行长很高兴,很少见他喝那么多酒。他很激动,因为与他创业的伙伴刘建军升任总行个人业务部老总。

  在他敬酒时,我问他共输送给总行几个人才。他掰着指头高兴地给我说了好几个人的名字。当时我想,这个人有点意思,见到自己的得力助手们有机会到更高的平台发展,就极力推荐,一点不担心能人走了谁给他扛活。

  在我正沉思那段往事时,身材瘦高的王庆彬从门口进来。王庆彬说,你写银行问题的新闻多,当然,媒体监督是必要的,今年4月有一个记者不点名地批评说招行柜台员工服务时不冷不热,我们调查核实后,从主管领导到当事人全部受到处罚,总罚款额加起来有10多万。

  还是直奔主题吧,记者来的目的是想探讨一下,招行能成为“标杆”,其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全省银行业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记者开始提问:济南招行一开始占了天时,在人人思变、即将加入WTO的形势下,它是登陆济南的第一个,因此在人才选拔上占了先机。你是从一个国有银行省级分行的副行长来干行长,原来行政上是副厅级,而其他的副行长、支行行长均是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干部,员工都是一些敢于到股份制银行来“吃螃蟹”的业务骨干。这一因素在济南招行的发展中占了多大比重?

  王庆彬说,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这批人的经验和经历很重要,但是其心理落差也大。其实,大家带着美好的憧憬来了才发现,包括招行在内的股份制银行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美好,其发展压力让人透不过气来。

  “说到心理落差,我相信一开始我们领导班子包括员工都有。就说我吧,从一个副厅级干部到济南招行行长,当初也有一个短暂的失落过程,但从来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当时国有银行的副行长到地市去,当地主要领导要陪,而省级股份制银行行长根本没有级别,信贷项目又由制度控制行长拍不了板。记得是同一个朋友请相同的一帮人先后吃了两次饭,干副厅级行长时,我坐主宾位置,人家赶着和你说话;干股份制银行行长时成了副宾,人家不和你多说话。”

  王庆彬说,我很快明白了,大家都没有退路了,干股份制银行行长后就不是官了,就和股份制公司的总经理一个样了,只有把公司做大做强,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只有一条路:团结在招行的旗帜下,干成一件别人没有做过的事。

  王庆彬说,招商银行济南分行开业时,下面只有一个营业部,说是省分行其实就是一个支行,我就是一个领着做业务的支行行长,根本不坐在办公室里,有空出去谈业务,要么就在营业厅里给上门的客户开门。原来在国有银行时我也高高在上,员工不敢和我说话,不像现在,支行有什么事,客户经理有什么业务,请客户吃饭等,一个电话马上就到。一晚上四五场宴会是经常的事。从那时起,大家就一个目标:推销招行,展示招行,让客户认可招行,喜欢招行。

  当银行家成了诗人

  采访前,我很担心王庆彬谈起一些新名词我听不懂,自己赶紧找来《基业长青》之类的畅销管理书,准备到时候可随话题应变。我发现我多虑了,王庆彬是用普通的话语讲实在道理的一个人,他实在不是那种魅力四射的领导型人才,是那种敏于行而讷于言的人。但是,让记者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人领导的团队却收获着“感动”。

  政府官员出身的王纪全副行长按说早应该修炼得喜怒不形于色了,在五周年行庆来临之际,他却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主编了一本叫做《五年感动》的书,还亲自写了一篇《五年感受》,还把一本没有最后定稿的《五年感动》送给我,“看看我们的招行人内心的感受吧,看看他们对招行的忠诚和感恩”。

  我当时纳闷:这年头,除了发奖金、奖励旅游等实惠的褒奖到来时,人们内心可能有一丝激动,谁还会为了行庆激动,而且还激动到要付诸文字!当我翻阅这本小书时,却让我吃惊,这里面没有拍领导马屁的矫揉造作,有的是纯真的性情流露;领导的文章里没有官气,谈实事讲风险,普通员工的文章却大谈他眼中的招行文化;无一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

  其实,“感动”这个词在2000年的《南方周末》新年致辞上写到了极致,“总有一种力量叫人泪流满面”,这一句话感动着许多热血的人们。但人们很快发现,“感动”成了很奢侈的一个词,生活中我们渐渐变得很难感动。比如,创业的激动很快在分享果实时化作伤心,会干的不如会说的;领导切去的蛋糕比谁都大,风险压力却让员工承担。

  具体到银行业来说,“感动”更是稀缺资源。有一部分人不敢说自己是干银行的,请客朋友都不敢去,人家怕你拉存款。干银行的也觉得自己拉存款的理由连自己也感动不了,拉来存款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又给人家带不来效益,甚至连优质服务都无法提供。许多人在银行拼命工作就是为了个饭碗,哪里还会感动!

  收获感动收获希望

  但是,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济南招行却在收获着感动:这帮整天赚钱数钱的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清点钞票、讨论风险是他们的主业。在这样一个时刻,他们要当散文家和诗人,并能写出如此浪漫、如此感人的文章!选几篇文章看看吧:《有一种付出叫拥有》、《风景这边独好》、《送你一朵百合花》、《请别让我说出来》……这似乎是《读者》杂志的题目啊,细读一下文笔也不错,有的可以说是文情并茂;再看这帮人,简直要把自己卖给招行了6回望五年,无怨无悔》、《衣带渐宽终不悔,有心长做招行人》、《不辜负生命,不辜负招行》、《爱你不需要理由》、《我自豪我是招行人》……快乐是一种感觉,在招行的每一个岗位都充满快乐?寂寞的岗位上是诗人在坚守?请看《石头与管库员》、《寂寞的清分员》、《我爱这间小屋》、《快乐的清机员》……

  有一帮人念念不忘自己的主业,说“老班长”王庆彬“防范信贷风险,就要有失去朋友的勇气”这话实在理却硬,《感受招行风险控制工作》、《创业者之歌》、《我所理解的“济南现象”》、《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这里到处充满了感动:一线员工、支行行长看到行领导活跃的身影而感动,中层管理人员看到行领导深夜办公室的灯光而感动,行领导、中层管理人员看到为工作无暇顾及家庭的员工而感动……是的,感动需要理由!

  济南招行的“老班长”王庆彬说,这就是招行文化,这种文化让招行的事业受益,让我们的团队受益。他说,对招行文化一开始也是边执行边理解,更多的是从总行的领导和同事身上开始体会,到现在招行文化成了我们最大的财富,“拼搏、创新、奉献”的招行精神,“因势而变”、“因您而变”、“质量是发展的第一主题”的经营理念,已经融到招行员工的血液里。

  从内心深处迸出的血一定是热的,一定最有力量。济南招行发展到今天,有它的理由。

  本报记者周爱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