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林徽音之子梁从诫:温州看环保"三民主义"(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8:40 温州新闻网

  

林徽音之子梁从诫:温州看环保"三民主义"(附图)

  民间环保人士梁从诫。郑鹏

  他原本是个历史学者,却在十几年前选择了环保事业。他是名门之后,却走了一条在很多人眼中与父辈祖辈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国第一个环保民间组织———“自然之友”的
会长。

  采访了梁从诫后我才发现,他与自己的父辈、祖辈走的是同样的道路:都是以儒家入世的人生态度,来锻造自己的崇高人格、推动社会前进。无怪乎季羡林教授曾经说他:“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

  昨天,中国第一个环保民间组织———“自然之友”的会长梁从诫先生应邀第一次来温,参加了由市环保局和市教育局主办的绿色学校环境教育培训班,为温州的环保志愿者讲课。在讲课的间隙,梁老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说,“我是专程来温州看看环保‘三民主义’的。”

  废纸名片与随身筷子

  刚完成一个多小时的演讲,顾不上喝口热茶,梁老就在会场边的会议室接受了采访。

  花白的头发,格子衬衣,黑色手表,已经年过七旬的梁老衣着简朴,含蓄中处处显露出名门之后的大家风范。采访中,梁老的脸上总是不时挂着笑意,眼睛明亮深邃,笑容亲切和蔼。

  我接过梁老著名的废纸名片,仔细打量。这的确是我见过最简陋的名片,一张长形的纸条被折了两折,正面是中英文的字样:梁从诫———自然之友会长、全国政协委员,背面印着变压器、断路器等文字,很明显是一张使用过的废纸。如今,这种废纸名片被许多环保志愿者推广使用———在昨天的会场上,我就收到了好几张这样的名片。

  被媒体广泛报道的还有梁老的筷子:为了抵制餐馆里的一次性筷子,他总是随身携带筷子。当我问起这个问题时,老人调皮地笑笑,说,这回我没带来,我想在温州不需要。

  所谓温州的环保“三民主义”,是自然之友理事徐大鹏先生对温州环保工作的归纳,他认为温州是动用了民间组织、民营经济、民间资本的力量开展环保工作。这些都带有鲜明的温州特色,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垃圾焚烧发电、制革污染治理,都是梁老此行最感兴趣的内容。

   历史学家与环保人士

  梁老原是北大的历史学教授。他把自己的环保之路归结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牛文元先生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乡镇企业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污染源。而且因为它们星罗棋布、大量使用淘汰设备,所以将会很难治理。”正是这篇文章让他第一次将目光投向了环保问题。“的确让他说中了,乡镇企业成了中国环境的一大问题。”

  梁老说,温州环境污染治理其实正与此类似。

  而目前最重要的,不但需要工商、环保等政府部门的严格执法,更需要的是让更多的普通百姓脑中,都树立起环保的概念。

  1994 年3月,“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别称“自然之友”)宣告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团体。十几年来,梁从诫一直在为环保问题奔波:金丝猴、藏羚羊、内蒙古的大草原等等都是他关注的问题。1998 年克林顿访华期间,梁从诫将极度濒危的滇金丝猴照片作为礼物送给了他;同年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时,梁从诫了解到英国是藏羚羊绒制品的主要经销国,便致信布莱尔,吁请他有效制止英国国内藏羚绒的非法贸易,保护藏羚羊。布莱尔回国后还派专人调查后向梁老回复。

  梁老将成立了“自然之友”视为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该组织吸引了众多真正致力于环保工作的人参与行动,目前在全国有2000 多名会员,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也是该组织的理事。

  此行来温,梁老了解到温州有17家环保组织,他感到很欣慰。这么多来自民间的环保团体,将对温州的环保工作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他说。

   现代生活与环保理念

  “昨天下飞机时,梁老把机上吃剩的面包、蛋糕打包带了回来。”采访中,徐大鹏先生在一旁插话。

  梁老咧嘴笑了,“人家吓了一跳,说我怎么这么抠门。我专门问过空姐,说是不打开也要扔掉。”

  接着他神情严肃地说道,“飞机不能不坐,享受现代生活,必须忍受某种污染与浪费,与环保在很多时候是一种两难”,梁老并不是个以严谨的卫道士角色出现的环保工作者,“当生存与环保、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摆在眼前时,我们必须找个平衡点。”

  为了身体力行环保理念,梁老与老伴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注意,“我家有空调,只要能忍受,我尽量不开;家里的洗衣机一周开两三次,把漂洗用过的水接起来用来冲抽水马桶……”夫妇俩的行动也感染了身边很多人,“女儿的环保意识比我还强,一点东西都不能剩、不能浪费;家里的钟点工看到后,将我的节水招数宣传给很多客户。”

  “其实,我最大的困惑也是在环保组织上。”梁老认为,环保不是靠几个绿色精英唱独角戏就能实现的,全国13亿人口中,真正有环保理念的人有多少?温州已经建立了很多绿色学校,对孩子们进行环保教育,这令他非常赞赏。“没有一颗绿色的心,中国不可能有一个绿色的未来;如果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绿色的意识,中国的环保就有了希望。”

   名门之后与绿色之心

  名门之后的家世总是梁老受人关注的焦点。

  当问到父辈祖辈给他留下最大的财富是什么时,梁老回忆说,他出世时祖父已经过世了,让他印象最深的是父母在抗战时期在四川的生活。当时他正在上小学,四川李庄的生活与北京有着很大的反差:水电、医院、西药铺、牛奶,什么都没有,但父母从来没有为生活叫苦,也没有为困难抱怨。相反的,仍然孜孜不倦于学术研究。“父亲的《中国建筑史》与《图像中国建筑史》都是在当时完成的。母亲在李庄肺病复发,以后再也没恢复过,但她从不改乐观情绪。”

  在采访中,梁老多次提起孔子的一段话:“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父母将中国知识分子不求物质、孜孜不倦于学术的精神传递给了他,他也总是说自己最不喜“豪”字,认为追求富裕豪华却精神空虚,是人类长久的弱点。(记者 汤琰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