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都市时评]悼念巴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11:43 大华网-汕头都市报

  王永章

  在全民陶醉于神六回家喜悦的那一天,作家巴金走完101岁追求自由、理想破灭、痛苦挣扎和良知觉醒的人生道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巴金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作家的良心”,这是一种充满感性力量的赞誉。

  一个年轻的中国人曾经选择了一种外来信仰:反对一切权威,建立无政府社会,取消私有财产,实行共产共有。这就是无政府主义,其代表人物是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于是,那个原名李尧棠的年轻人,在两位导师的名字中各取一字,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巴金,在文学道路上向他的理想国艰难跋涉。所以,青年巴金的作品充满着用革命激情去实现乌托邦的色彩。今天看来,那是一种盲目,但对当时苦寻自由之道的躁动青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诱惑。

  巴金后期的痛苦首先在于这种信仰,他既感觉到它是不可能实现的,更认识到它是错误的。巴金最大的痛苦在于,他认同了另一种“金玉其外”的理论,并自觉或不自觉地“败絮其中”。不过,在那个时代,这是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必然而又无奈的选择。

  暮年巴金的威望源于他的良知觉醒。40万字的《随想录》是自己抽打自己思想和灵魂留下的鞭迹,虽然还是感性认知多于理性透视,因而也就难说已经找到了自由的真谛,但敢于如此批判自己,否定自己,毕竟需要巨大的物质牺牲,痛苦的精神决裂,以及服膺真理和道义的勇气。也正因为如此,《随想录》俨然已成警示后人的教材,良心未泯者只要一走进它,就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道德感召力。于是,我们看到了类似《随想录》的《牛棚杂忆》、《思痛录》乃至《少年凯歌》之类的反思作品。显然,季羡林韦君宜们已然成为中国觉醒学人作家的代表,只是这种觉醒还需上升或掘入到更高更深的层面。

  至于那些因为金钱、权力甚或性欲的满足而自认已获自由安全幸福的人,能否听听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这句话:“在所有人实现自由之前,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获得自由;在所有人实现安全之前,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获得安全;在所有人实现幸福之前,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获得幸福。”所以,追悼巴金的最好方式应当是,从暮年巴金身上汲取那种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尤其是知识分子,应当大胆地走出象牙塔,给社会释放知识理应释放的推动力,最终与大众一起自由,与大众一起安全,与大众一起幸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