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为陶艺及白蛇传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01:09 现代快报 | |||||||||
闻名全国、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宜兴陶瓷工艺,经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考古专家们一年多的科学调查、研究、整理,目前整个科研工作全部结束、并正式向国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在同一时间,镇江也将“白蛇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申报材料。 据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著名考古专家贺云翱教授介绍,从2003年
为保证本项目的顺利进行,该研究所在宜兴市设立了“宜兴陶艺研究中心”。2005年,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心、宜兴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在有关部门大力配合下,考古专家们多次深入田间、山头、窑口、遗址、调查、走访,并采集大量的标本进行科学研究,获取了极有科学价值的数据,总结出一整套理论依据,起草相关文本,正式把宜兴手工紫砂陶艺,向国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贺云翱教授称,此前,宜兴已经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瓷器和几何印纹硬陶遗存,它代表了中国原始瓷烧造阶段的成就。六朝时期,宜兴已是窑炉遍布,大批的青瓷作为商品从这儿走向各地,带动了这一方水土的繁华。到了唐代,宜兴拥有大量瓷窑,瓷业非常发达,并推动了中国陶瓷文化的整体发展。宋以后,宜兴的陶瓷品种中增加了两朵奇葩--紫砂和均陶。宜兴的均陶始于宋,成熟于明,国内外号称“欧窑”,其窑址多在丁蜀镇西南3公里处的均山,故又名均窑或均陶。宜兴的紫砂,始于宋,成熟于明,紫砂壶获得人们的无比珍视。他说,宜兴陶瓷首先在于它的材质。其原料是宜兴的本山土砂,而且它仅产于宜兴,得天独厚,用它加工成的壶泡茶,透气性好,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其次在于一代代紫砂艺人对紫砂工艺的不断探索和精益求精,以及众多文人雅士的介入,把紫砂器锤炼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成为国内外文博机构、美术馆和收藏家争相收藏的文化珍品。如今,宜兴市已成为我国著名的“陶都”,它与“瓷都”景德镇共同昭示着中国这个世界陶瓷大国辉煌的陶瓷文化成就。 作为我国著名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白蛇传”起源古远,世代流传,是我国口头文学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故事的发生地,镇江成为“白蛇传”特定的口头文学遗产的“代码符号”。昨日,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馆长刘振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包括“白蛇传”在内的三项镇江“母体文化”已于近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果将在今年年底水落石出。 据刘馆长介绍,白蛇传故事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镇江作为白蛇传故事重要发源地和白蛇传民俗文化圈的中心点,已形成一个以白蛇传口头传承的文化空间,在民间不停地用各种形式重复展演着“白蛇传”文化遗存。“因为白蛇传故事中有‘端午惊变’一节,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原形,吓死许仙,引出‘盗仙草’‘水漫金山’等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情节,刻画了人物,因此,每逢端午佳节,镇江各地都演出有关“白蛇传”的曲艺。在老百姓家,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十二红’,喝‘雄黄酒’......”。所有这些与“白蛇传”有关的特异民俗事项,都成为镇江“白蛇传”文化空间的文化要素。然而,由于“”白蛇传口头文学遗产的流动性、不稳定性,这项以口传身教为主要传承手段的文化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一些与“白蛇传”有关的民间习俗在年轻人中逐渐淡忘。“很多年轻人虽然知道‘水漫金山’这个词汇,却不了解它的典故”。 他表示,将“白蛇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国家申报的目的,就是将历史传承的“母体文化”予以全方位地、立体地保护,提升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刘馆长还认为,“白蛇传”等项目的申报,给镇江提升城市形象带来了一个大好机遇,“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无一处无“白蛇传”故事的流传,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三百多个戏曲剧种和三百多个曲种中都有类似的剧目和曲目。它对东南亚、日本等周边国家也仍在着影响”。他告诉记者,人们把“白蛇传”和镇江联系在一起,将给镇江这个城市带来积极影响。 据介绍,按照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有关规定,申报成功后,国家将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刘馆长表示,他们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现代化手段进行遗产的传承,包括建立“白蛇传”口头遗产和文化空间的传承人保护机制,举办培训班,录制口头文学原形态现场声像,建立白蛇传资料作品和数据库等等。 据了解,镇江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国家申报的,除了白蛇传,还有“金山寺水陆法会”和“镇江恒顺香醋生产技艺”等两个项目。年底国家将组织专家对此评审,并上报国务院批准。 快报记者 薛林 刘劲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