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爱生命,写“遗言”有效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02:39 新闻晨报

  ■主持人的话 如果这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你会做点什么?前不久,交大附中高二的学生在学农时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感悟性心理体验课,同学们在假设的“生命最后一天”里纷纷写下自己的“临终遗言”,或“回顾一生”或对长辈感恩或安排“后事”,学校希望通过此举让学生珍惜生命学会感恩。你觉得类似的心理体验课能达到预期效果吗?教育孩子学会珍惜生命,你还有哪些办法?

  切身的才是真实的

  □徐华26岁公司职员

  模拟一个场景,让学生来感受生命的可贵,这个方法可能会对一部分比较感性的同学产生影响,他们会有“生离死别”的体验或者感悟,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这种体验不一定够真切。因为一个情景,要让被测试者“入戏”,需要排除很多干扰因素,我觉得这种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去模拟一个场景,不如把学生们放到真实的场景去,切身的才更真实,更能激发出学生对生命的领悟。我觉得像前段日子某大学组织的“生存体验”活动,就很能够锻炼学生。所谓生命的教育,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们珍惜生命,好好地活着,而且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活得更好,传授给他们生存的理念和必要的技能。

  一次“生存体验”,给学生一笔有限的钱,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或是打工或是勤俭节约过日子。这种锻炼让学生自己动手,品尝生活的不易,挫折教育能让他们加深对生命的理解。类似的亲身体验式活动,去敬老院服务,去参观工人工作的一天等,我举双手赞成。

  让他亲自动手感知生命

  □王女士40岁公务员

  类似的体验我也有过,当时心里确实感慨良多,回到现实中,觉得波澜不惊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奔头。“临终遗言”里,我提到了父母,更多的是孩子,十多年后我仿佛又一次感觉到了他出生时的喜悦。但我觉得,用这样的方式给孩子上课,让他们提前去体验“生命的最后一天”,孩子本来对生命终结就有着一种模糊感和恐惧感,这样一来,是不是真的能在他们身上达到所预期的效果,还是会引起其他的心理问题,我有一点担心。

  让孩子从小明白生命的意义,让他们学会感恩是非常必要的,但绕开“生命的终结”,让他们从生命的开始和延续来体验生命的意义也是一种更加委婉的办法。一直以来,我都和孩子一起,教他自己动手养小动物和植物,亲手照顾它们的生长,从中学会珍惜生命和奉献爱心。

  君子兰要开花了,他会特地买来专用花肥,文竹又生了新枝,他会细心用木棍帮助固定。金丝熊生了小宝宝,有邻居小朋友要来向他讨,他会很小心地从窝里挑出一对交给小朋友,并且把饲养的窍门都传授给他,隔三岔五还不忘去邻居家看看。在外面,他对小生命都非常爱惜,他甚至会对我说,谢谢我对他从小到大的细心照顾。

  我觉得,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感知生命的不容易,学会珍惜生命和感恩,也许会比上心理体验课更加有效一些。

  对忧郁的学生不适合

  □周洁43岁教师

  曾经在一节课上我们谈到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受学生的启发,我当场问他们:如果给你的生命还剩下一周的时间你会做什么。这些高一的学生对类似“临终遗嘱”的问题讨论很激烈,有的说要和家人一起度过,有的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去看病,有的则表示愿意去做危险性很大的医学实验。因为是即兴回答,我相信这都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这所学校想出通过写遗嘱的方法来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很有创意,突破了以往教育的思维。但就我个人的经验,学生们回答问题时会感动一阵、兴奋一阵,过后,他们很快便会忘记。这种方法,还有一点不妥。我曾经碰到过班级里有轻微忧郁症的学生,老师跟他们交流必须特别小心。写遗嘱这样的活动,很可能对这些学生会产生负面影响。当然,碰到这样情况的几率非常小,但作为老师应尽可能全面地体察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实行中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一步一步来,相信能越办越好。

  正面教育为好

  □李明37岁职员

  写“临终遗言”的方式让孩子珍爱生命,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大,结果只能是强化对死亡的恐惧。我不赞成。

  我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正面的积极教导。一是用我遇到的病例讲人的生命是多么脆弱,多么经不起伤病,必须爱护;二是讲中年早逝的英才是多么可惜,平衡工作与保健才是最大限度实现生命价值,对国家对自己更有意义;三是利用孩子熟悉的张国荣自杀之类的实例,说明不珍惜生命是害人害己又无益社会的道理;四是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例如遇到灾害的逃生方法、识别交通标志、意外伤害的自救、观察环境的危险,等等;五是养成按生命规律生活的习惯,如正常作息不开夜车、不抽烟酗酒、性情平和不极端、适当运动不懒散等。

  多年的教育是有成效的。孩子现在身心健康,让我十分欣慰。

  有效但不持久

  □皎皎24岁财务

  记得上大学时,曾一度因为情绪低落去心理中心做过咨询。咨询老师也给我上过类似的体验课。房间里只有我和老师两个人,很安静,在老师低沉的声音提示下,我慢慢调节呼吸,进入了假设的“最后一天”的情境里。很多愉快和不愉快的片段在我脑海一一闪过,亲朋好友的脸庞也交错出现,想着想着,我不由得鼻子一阵发酸,是啊,我还有很多该做的事情没有来得及去做,最后一天我必须打起精神,最大限度地为爱我的人多做一些事情。

  二十分钟过去了,老师把我从思绪中拉回现实,眼角似乎还挂着泪花。睁开眼睛,我很庆幸自己并不是真的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天,好像有一股气从心底生发出来,觉得外面的阳光都别样地灿烂起来。走出咨询中心,我深深地呼了一口新鲜空气,头脑也清醒了很多。

  回到一贯的生活里,面前纷繁芜杂的事情仍然让我无法安宁。正在准备的英文测验、学车也即将上路考试、谈了一年多的恋爱终结了、周围没有可心的同学可以诉说心事。虽然现在想想这些都没什么,但当时确实难以承受,想到这些,我就忍不住心烦意乱,失眠、精神恍惚、食欲不振等一系列症状又重新出现,心理体验的效果很快慢慢淡去,就像一个刚刚打足气的皮球,一下子又泄气泄得软绵绵。后来,我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自我调整,才渐渐抚平心绪。有时候,解铃还需系铃人,自己的事还要靠自己去想通,光靠心理体验课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