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参与度文明创建的经典坐标——成都文明城市落选后的冷思考(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03:53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编者按

  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但热情幽默的成都市民却有些不爽: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角逐中,成都落选了。

  有着“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的美誉、戴着联合国人居奖等等桂冠的成都,败走麦城
的原因何在,与文明城市的差距在哪儿,后发制人的发力点又在何处?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专家,请他们找原因、看差距、思对策,我们相信,成都,定会有春潮晚来急之势。

  这是一组耐人寻味的镜头:6月10日至7月29日,深圳商报以“文明就在你身边”为栏题,连续刊登记者街头直击报道,直接曝光市民不文明行为;

  3月23日起,厦门日报以“市民文明完全手册”为栏题,就市民行车、乘车、禁赌、礼仪等方面的行为,刊登记者的系列微型调查,点评、抨击不文明行为;

  这两组报道,相继刊发于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时段。发生地均系直接参选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城市。媒体的表现往往体现了决策者的从容与淡定:深圳不怕揭丑;厦门不怕把不文明行为曝光———对不文明行为的无情抨击,才是真正文明的义正辞严。不难体会,深圳、厦门的决策者在曝光市民不文明行为时,一定有相当的自信心,不仅不怕曝光后丢分,更对市民在曝光后的文明进步抱有成竹在胸的气度。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工作负责人之一孟庆欣说得直白:落选城市往往是在老百姓的生活利益关系密切的项目丢分。只有当地政府与市民充分互动了,才能创建成功。

  创建文明城市,市民是主要角色。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公共场所道德,市民交通行为,人际互助,见义勇为,友善对待外来人员,耐心热情回答陌生人询问等细节,均为考官考核内容。既如此,如果市民对“创建”活动仅仅理解为“作秀”、“政绩工程”,怎么能有参与度,又怎么可能有满意度?

  在对成都落选的反思中,有关专家认为,市民参与度的高低,既体现一个城市决策者的公共管理水平,更折射城市管理者对“文明”的理解。

  参与度一个擦肩而过的关键词

  “参与度”,换成传统的表述,就是发动、组织千千万万的群众,投入到工作中来,并且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创造性,从而成就事业的辉煌。这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法宝。令人遗憾的是,创建活动中,这一法宝似乎或多或少被忽略、遗忘了。

  请看一位街道办主任的肺腑之言:“书记、市长,说实话,前期的工作真是苦啊!这是我参加工作18年以来第一次如此短时间从事不同的角色。清晨,我们是清扫工,和环卫工人们一起扫街道;上午,我们是志愿者,深入到居民院落和社区干部一起帮居民清理杂物,劝说居民放弃不需要而且影响环境的东西;中午,我们是协管员,走街串巷,上楼下楼清除牛皮癣;下午,我们是检查员,劝说临街店铺的老板,维护门前卫生,实在不动的,就动手帮他们打扫,阻止小商小贩沿街叫卖;傍晚,我们是宣传员,劝说底楼住户不要在楼道上堆杂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担心创建的成果如果不能得到保持,群众会怎么想、无数为之辛勤工作的人会怎么想……”

  “创建”的主体———市民,在这里成了被劝说、劝解对象。试想,当一个市民成为预期中的不文明者被劝说时,他怎么可能同时又是创建文明的主体?换一个角度,如果管理者仅仅把城市的文明看成是管理者自己的事,市民又何来参与度和自觉性?

  据调查,市民普遍认为,成都落选的首因是互动不足。城市文明是市民的文明,城市文明代表最广大市民的最根本利益。我们的决策者、城市管理者不能动员广大市民参与这一创建过程,怎么可能得高分?

  这就好比,水烧到99度了,但少了市民参与这最重要的一度,“创建”的水就是烧不开哪!

  参与度市民公民意识的起点

  且来看看,已经登上“文明城市”候选榜的城市是怎么解决参与度问题的。

  张家港,早在1994年便提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本着以人为本精神,着力提高全民素质,唤起每一位城乡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同时,他们不断丰富文明城市新内涵。他们说,没有个人文明便没有单位文明,没有家庭文明便没有城市的文明,于是,典型引路,文化先行,服务第一,锤炼精神,创造性工作扎实推进。

  大连,在20年的创建工作中,注重从百姓的需要出发,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来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公益精神,激发他们的主体与责任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并将创建的最终目标定位于让百姓受益,提升公民素质。

  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郭虹指出:文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对广大市民而言,关注公共事务就是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从政府来讲,需要对老百姓的声音和诉求积极主动地回应。

  稍加留意便可发现,登上候选榜的城市在动员市民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有共同的亮点:政府管理理念清晰、引导指导得当、有力;市民已不把评选当作政府作秀,而是当作自己的事;市民以评上文明城市为荣;市民对不文明行为感到耻辱,并对此作出谴责,进而鞭挞丑行、标榜文明;政府不护短,不遮羞,敢于亮丑。

  成都人一声“雄起”曾喊响全国。9月5日中央文明办公布候选榜后,成都“自我拷问”的热度不断升温。

  成都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创建文明城市“只有逗号,没有句号”!要继续动员更广大市民参与到长效机制的建立,参与到文明城市的建设中。继续以创建为总抓手,坚持工作机构不撤,工作力度不减和创建目标不变!

  金牛区自曝流动人口管理、城中村改造、入户宣传等六点不足,分析出创建机制不够完善、细节抓得不够、互动不够等原因,决心把创建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内容,采取措施迎头赶上。

  成都市民对“落驯亦有了理性认识。市民罗婷说:“文明从小处说就是把大街小巷打扫得干净一些,行车文明一点、过马路多看红绿灯,扔垃圾多找垃圾箱,做到这些,市民的文明素质就会提高。”

  首先是参与到“拷问”的讨论中,接着是跻身进争当文明市民的行列,成都人越来越表现出公民意识———熟市民的风范。

  参与度,城市管理者的“宝典”

  文明城市的评选,为中国正处于发展热情高涨的城市,提供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竞争平台。这种竞争,说到底是发展理念、城市管理理念的竞争。高手过招,成都的“宝典”是什么?

  有一位市民建言,何不梳理出一百道题,动员百万市民大抢答?还有市民建议:可以开展大讨论:“假如我是市长,我会告诉这样来推进‘创建’……”

  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主任牛建平认为:不文明行为往往发生在自以为无人看见的时候。城市管理者要由此破题,制定切实可行措施。如韩国汉城1988年奥运,对随地吐痰被世人诟病,用重罚和媒体曝光两大严厉手段整治,收到奇效。

  专家们从实际操作角度为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建言:尽可能多地搭建公共话语平台,诸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医疗改革、教育发展等大议题,或如公园收费、城管执法、公益援助等小议题,都应有市民的广泛讨论与参与;尽可能多地组建公民互动的志愿者和社会援助机构;积极倡导鼓励市民在公共议题,尤其是城市文明建设问题上建言,并在公共决策中体现市民意志……

  成都人是有勇气的。落榜一周后,《华西都市报》发出第一声呐喊:“成都,为什么被文明城市抛弃”,引爆市民热烈反响。

  成都人是敢于亮出勇气的。9月15日开始,成都市级媒体推出了“文明差距,成都自我拷问”;“回首创建路,反思求进步”;“差距大小说”等重磅报道,讨论如火如荼。

  为了文明,成都在加油。

  ■李小梅本报记者黄远流袁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