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建设服务型政府,脚步向纵深迈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07:15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 “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对外,一次告知、限时办结……这些昔日听起来陌生的词汇,现在已经成为老百姓熟知的政府部门承诺。亲身感受这一变化的南京市民形象地称之为:“百姓成了动嘴的,政府成了跑腿的。”

  过去,常有市民感到政府部门办事关卡多、程序多、效率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可今天,与市长对话,直接找部门“一把手”反映问题或通过各种渠道反映民意
,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2002年初,“建设服务型政府”写入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南京服务型政府建设渐入佳境。与此同时,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的机关作风和行业作风建设,不断优化着南京市民和企业创业发展的软环境,连续4年开展的万人规模的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使政府工作的效能始终置于市民的监督之下。

  在这个过程中,市民们真切地感受了方方面面的变化——

  服务型政府:管理者的角色嬗变

  2002年1月25日,提交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列为2002年政府十项工作任务之首。“转变政府运作方式,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上来”——南京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初步形成。

  与会的人大代表对此反响强烈,纷纷建言:“要革除带有计划经济体制深刻烙印的行政管理弊端,由以往依靠权力管制向以市场化导向的服务型管理转变。”

  经过认真调研,我市确立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任务,一系列改革措施迅速启动: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投资环境、阳光操作……很快,市民和投资者们都切实感受到由此带来的令人欣喜的变化。

  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前不久,佑昌(南京)照明器材有限公司老总从溧水驱车赶往城区办事,早上7点出发,8点整走进了市工商局年检大厅。他匆匆赶来,要办两件事情:办理企业年检手续,并变更注册资本。令原准备“耗”一天的他想不到的是,这些手续仅花了半小时就全部“搞掂”了。

  3年来,我市所有区县、窗口部门都设立了“一门式”政务大厅,过去跑十多家部门才能办成的事情,如今一个窗口就可以解决。在市房产局房产政务大厅采访时,记者看到,办理房地产交易登记、拆迁、房改、房屋安全鉴定等手续的部门实现了一个大厅办公,市民在大厅能享受到“一条龙”服务。在这里,还有工作人员主动热心为市民办事当向导,人再多,大厅里的饮水机旁都准备了足够的纸杯。

  市房产局局长陆春林向记者说了这样一个细节:“来政务大厅的不少市民要办的事情多,容易遗忘证件等物品,我们在每个窗口都准备了文件袋免费送给市民,还要求工作人员手续办好后,对离开的市民多一句叮嘱。”

  一只文件袋、一句叮嘱,折射出来的是政府部门自身角色定位的悄然变化。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适应‘入世’后加快发展市场经济对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也是为了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新时期政府如何更有作为。”2002年,时任南京市市长的罗志军这样解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初衷。他曾这样勾勒服务型政府的雏形:“少干预多宽容,少审批多服务,少管理多指导,少虚招多实干。”

  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从过去的所谓“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公婆”政府向“公仆”政府转变,建立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

  政府部门服务延伸到企业门口

  今年9月,市政府法制办首次在网上面向社会征集下年度政府立法项目建议,凡是和加快南京发展、增进市民利益有关,包括加强城市建设管理、促进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环境资源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市法制办负责人介绍说,在近年来的政府立法工作中,通过立法事项、规划公示,市民意见征集,以及召开立法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让‘开门立法’从概念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程序”。

  服务型政府建设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南京市民有了越来越多和政府直接接触、表达意见的渠道。2002年4月起开办的“市民论坛”,迄今为止已经成功地举办了50多期,市民和市领导、各部门负责人等就“南京需要什么样的市民精神”、“个私经济如何‘火’起来”、“支持老城改造,共同建设新南京”、“关注再就业”等话题,各抒己见。而市民的意见、建议也成为市委、市政府制定富民强市等一系列政策的重要依据。

  早在南京服务型政府建设启动之初,时任南京市委书记、现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就不止一次强调:“机关作风好与不好,要请人民评判。我们的公务员工作如何,我们的政府如何,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也最直接。”

  过去,行政机关不作为、乱作为和效率低下,一直是百姓深恶痛绝的现象。2002年5月,南京市政府在当地新闻媒体上公布了新成立的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私营个体经济投诉中心、民营科技企业投诉中心及外商投诉中心的热线电话、办公地址。其中“南京市行政效能投诉中心”专门受理公众对全市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法定职责及其行政效能等方面的电子投诉。今年上半年,中心收到一家企业投诉,称因其股权变更手续迟迟得不到办理落实,企业几乎面临停产,市纪委、监察局立即受理了这项投诉,经查,原来问题出在两家主管部门职能分工不明确上,一天之内,投诉企业就办好了相关手续。

  这件事情让相关责任部门“深受震动”。今年5月30日至6月14日,市纪委、监察局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10个小组,深入我市百家企业座谈调研,同时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

  活动中,企业负责人和走访小组面对面沟通,客观评价我市投资环境,直言不讳地指出存在问题,使“百企走访”活动掌握了第一手情况。许多企业负责人表示,这样的走访活动应该制度化、经常化,至少每年组织一次。为此,我市建立了机关企业沟通的长效机制,由市监察局牵头,选择100家左右不同类型企业,建立“百企联系点”制度,每个企业聘请一名联络员,定期了解企业对投资环境、机关作风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一位企业老总评价说:政府部门的服务如今从“窗口”延伸到了企业门口。

  营造人民满意的发展软环境

  在南京,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全市干部大会就是机关作风建设大会,近15年,年年如此。与以往不同的是,2005年全市千人以上规模机关作风建设工作大会开了两次。

  今年2月17日上午,全体市领导与3000名干部齐集南京人民大会堂,通报去年12月2日至31日开展的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情况;6月9日,在相同地点,市委书记罗志军对机关作风建设工作再次提出要求:全市各级机关干部要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满意为惟一标准,在群众“最盼”上赢得民心,在群众“最急”上见到真情,在群众“最怨”上改进作风,全力以赴服务发展,尽心竭力服务基层,满腔热情服务群众。

  “坚持以人民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请人民评判的工作导向”,市长蒋宏坤在会上重申,对于那些基层和群众反映集中、期望迫切的实际问题,要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计划,认真加以解决。

  到去年,群众对市级机关作风的总体“满意率”和“比较满意率”,连续第三年保持在98%以上。根据群众评议结果,对执政为民成就显赫的排序在前10名的部门予以表扬;对排序末几位的部门经严格组织考核后,给予组织处理或警示教育。

  连续4年开展的万人评议机关作风活动,让“不进则退,优胜劣汰”这些市场经济的规则在政府机关中得到运用,“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得以营造。巨大的冲击,使多年的“铁交椅”松动了,没有真正本事,滥竽充数者失去了市常取而代之的是,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为群众多办实事,成为政府部门决策者、执行者的价值导向。

  “作风就是软环境”,今年,我市机关作风建设突出深化服务型机关建设、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和机关作风制度化建设三个重点,向服务要软环境。政府各部门积极行动,市政公用局系统的15家窗口单位走进社区上门服务;市工商局在系统内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规范收费行为,大力改善地方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市国税局出台了国税征管工作规程,简化办税程序,努力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日资企业三井物产负责人介绍,税务部门针对日本的会计结算时间比中国晚3个月的实际情况,主动将日资企业结算时间推后,减轻了企业负担。在宁某军工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市经委国防工业办公室的协调帮助下,其维修基地建设规划享受到“高新技术绿色通道”的优惠,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金陵船厂负责人提到,企业为法国建造的一艘货轮下水,外方要求举办天主教庆典仪式,市宗教局、外事局等部门数次现场办公,给予指导。

  根据今年上半年对500多家企业调查显示,企业对我市经营环境满意率和比较满意率达83.1%,认为今年南京投资环境有明显改善和有改善的达95%。A.O.史密斯总裁的话最具代表性:“现在再也不用为与政府打交道的事烦神了。”掌握着社会公共资源管理与分配的政府,应当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南京的回答是:服务百姓所需,营造发展环境,让每一个人有充分的机会。一组数据应证了这一点:今年,在政府创业政策和环境的鼓励下,南京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老板,上半年,我市新发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1万户,名列全省第三,私营企业总数达到7.03万户,列全省第二。南京市民的创业活力和热情,如潮涌流。

  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有明显提高,投资软环境有明显改善——这是南京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初步目标。南京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脚步,正在向纵深迈进。

  南京日报记者刘晓

  (编辑涵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