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师不会普通话要不要下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09:06 南方日报

  放言天下

  梁捷

  数千年来,从没有一个时代的语言和对话像今天这样地统一和规范。最近,广电总局又在一份《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中进一步推动规范化进程,要求“
电视剧的语言(地方戏曲片除外)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广电总局解释说,这一举措主要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高度出发,并不会限制影视剧的发展。这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就和“推广普通话”这一历史性重任“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要做到“规范”,谈何容易。这两年兴起英语热,大量的英语混入我们日常用语,演化成“散装英语”;这两年又兴起网络热,大量的网络新词混入我们日常用语,演化成“网络汉语”。我们的语言早已不纯,很多老一辈的学者对此忧心忡忡,据说这会使得国人交流发生困难,同时也不利于保存传统文化,所以推广普通话来规范语言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文化专家抱怨,普通话侵蚀了方言,同样影响传统文化的保存。很多方言正濒临灭绝,连上海这种地方的电台都很难招到沪语标准的播音员了。普通话早已大获全胜,难道非得彻底消灭方言才算胜利?

  据专研梵文的钱文忠教授说,汉语里的常用语汇至少有三成是从梵文来的,也就是自印度传播而来,早就没有规范的汉语了。因为梵文的发音很幸运地由佛教诵唱保留下来,所以我们现在还可以通过梵文来考究过去的发音。于是我们就能发现,《水浒传》这样的“古典文学精华”中使用“外语”的地方俯拾皆是,不要说“方言”了。这至少表明宋元时期语言不规范的现象也已极为严重了。

  过去,我们也有各种各样的“官话”,可多半是自发形成的。当时的语言虽然远不如今天那么“规范”,倒也没有怎么影响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或者说,在没有普通话的时代,文化的传承似乎从来没有成为一个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视野的放宽,交流的增多,我们的语言看起来是越来越规范了,可民间文化却止不住地萧条了。

  如果每个人都必须会讲普通话,不讲则下岗,那我们的一些文化巨匠难免有失业之虞。新文化运动时期,绍兴人鲁迅在北京讲课,一个北方学生听他讲了一节课的“神道居伊”,整个一头雾水。鲁迅从不迷信宗教,怎么也讲起神道来了?想来想去,终于想明白,原来鲁迅说的是“人道主义”,人道而非神道。又比如,无锡人钱穆的国史通论在解放前也是赫赫有名的。一个慕名而去的学生听他讲了一节课的“王五对中国的意义”,也是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大刀王五”?后来去问别的学生,才知道所谓“王五”乃是“黄河”。要是放到今天,这些大师级的教师说不定因为普通话考核不及格而黯然下课了。

  最近,市面上出了本名为《胡适的声音》的书,后面竟然附录了一张胡适演讲的原声CD,我们可以从中领略胡适“安徽国语”的演讲。这是极宝贵的资料。毕竟按照现在的规定,除了唱戏,可以使用方言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