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巴金受法俄作家影响大 称卢梭为启蒙老师(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10:11 环球时报
巴金受法俄作家影响大称卢梭为启蒙老师(组图)

病中的巴金依然很乐观。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巴金受法俄作家影响大称卢梭为启蒙老师(组图)

巴金:“我说像我。”高莽画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著名作家巴金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巴老的逝世是中国文学界无法弥补的损失。人活了一个世纪,经受了风风雨雨,历尽坎坷,留下了那么多遗作、译著和一些尚待后人实现的希冀与愿望。我是晚辈,巴老在世时,我有幸作为一名小翻译陪他接待外宾,出国访问,参加过国际会议。

  卢梭是教他“讲真话的启蒙老师”

  巴老认为,自己是我国受外国文学影响最多的中国作家,他一生都在关注外国文学的嬗变与发展。巴老不止一次说过,法国哲学家和文学家卢梭是教他“讲真话的启蒙老师”。1927年,23岁的巴金在法国求学时,常去安葬法国名人的先贤祠,拜谒卢梭的铜像,向这位“梦想消灭不平等的压迫”的日内瓦公民,诉说自己的痛苦与悲愤。50多年以后,1980年10月26日,巴老在《探索集》后记中说:“我写小说,第一位老师就是卢梭。”

  “文革”期间,巴老被关进“牛棚”。他看见有些熟人在大字报上揭露“巴金的反革命面目”,心中无限感慨。他说:“我朝夕盼望有一两位作家能出来‘干预生活’,替我雪冤。”他指的这一两个作家就是法国的伏尔泰和左拉。3个世纪以前,伏尔泰为卡拉鸣冤,勇斗天主教会。左拉冒着生命危险为德雷福斯上尉的冤案辩护,力图“让人间地狱中的含冤者重见光明”。伏尔泰和左拉的精神鼓舞过巴金,左拉的“我控诉”指引过巴金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写出热烈的抨击文章。

  从事翻译是为了学习

  对巴金影响大的俄国作家有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这是几位思想意识并不相同的人物,巴金却从他们身上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细读巴金的著作,我们可以发现对他创作生涯发生过影响的远不止上述4位。记得1992年,我到上海他的寓所看望老人时,他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苏联文学的近况。老人手拄拐杖,坐在封闭阳台的藤椅上,目光前视。我怕老人疲倦,感到无趣,便住了口,他却一再催促我:“讲下去,讲下去……”

  巴金翻译过不少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他从这些作品中学到了人道主义精神、爱人民的思想、反对封建的斗志、对被压迫受侮辱的人们的同情、争取自由和幸福的斗争,学到如何把感情化为文字。翻译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被巴金视为他“一生最后的一件工作”。巴金清楚地记得初读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一书时,书中的人与事使他如何激动。他说:“当时我的第一本小说《灭亡》还没有写成。我的经历虽然简单,但是我的心里也有一团火,它在燃烧。我有感情要发泄,有爱憎需要倾吐。我也有血有泪,它们通过纸和笔化成一行、一段文字。我不知不觉间受到了赫尔岑的影响。”巴金欣赏赫尔岑的文笔,说他“善于表达他那极其鲜明的爱与憎的感情”,说他的文章“能够打动人心”。

  1974年,70岁的老人再次拿起笔来,每天翻译几百字,一边翻译一边做详细的注释。他把翻译《往事与随想》看成是一种学习,“我要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又说:“当然学习是多方面的,不过我至今还在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用自己的感情打动别人的心,用自己对未来的坚定信心鼓舞读者。”

  1977年3月,巴金在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赫尔岑的回忆录的前半部揭露尼古拉一世的反动统治,写得很出色,值得学习。“我老了,又受了‘四人帮’10年的折磨,放下‘作家’这块牌子,也无怨言。现在认真学习,倘使译完赫尔岑的书,能学到一点他的笔法,又能多活几年,

  有机会再拿起笔给‘四人帮’画个像,给四害横行的日子留下一点漫画、速写之类的东西,那就是我的奢望了。”

  1977年,巴金翻译的《往事与随想》第一册问世了。但由于年龄越来越大,体力也差,疾病缠身,写字困难,他只译了《往事与随想》的1/5。意识到自己已无法完成这部巨著的翻译工作,巴金感到遗憾。值得注意的是,巴金晚年的主要著作《随想录》,其书名即来自于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

  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作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巴金的作品就被翻译成德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泰语等近20余种文字。通过这些翻译,巴金的著作跨越了民族的界限与语言的障碍,在各国读者心中引起强烈反应。巴金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作家。

  1982年,意大利但丁学会颁给巴金当年的“但丁国际奖”。1983年,法国总统密特朗访华期间,亲自授予巴金法国最高荣誉勋章“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并高度赞扬巴金,称他为“大师”。1990年,巴金又先后获得了两项国际文化奖,即苏联政府授予的“人民友谊勋章”和日本福冈市颁发的“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作者为著名翻译家、画家、作家,今年79岁。)

  相关链接

  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名誉研究员

  大江健三郎先生致巴金先生的唁文

  从今天早晨的报纸上惊悉巴金先生去世的噩耗,在感到深深悲哀的同时,对巴金先生再度产生了巨大的敬意。我以为,《家》、《春》、《秋》是亚洲最为宏大的三部曲。目前,我也完成了自己的三部曲*,越发感受到先生的伟大。先生的《随想录》树立了一个永恒的典范———在时代的大潮中,作家、知识分子应当如何生活。我会对照这个典范来反观自身。

  我还感受到另一个悲哀,那就是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的政治家不断背叛广大中国人民的善意,我为日本政治家的这种卑劣行径感到羞耻。

  大江健三郎(印鉴)

  2005年10月18日

  *指大江先生近年相继发表的《被偷换的孩子》、《愁容童子》和《再见吧,我的书啊!》。

  (许金龙译)

  巴金生平

  1904年,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思潮涌入四川,巴金开始接触《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新潮刊物。

  1920年,他读到克鲁泡特金《告少年》中译本,逐步有了献身社会主义革命的明确信仰。

  1927年,巴金留学法国。

  1928年,写作《灭亡》,开始使用笔名“巴金”。

  1929年,巴金回到上海,开始创作《家》、《春》、《秋》、《雾》、《雨》、《电》、《新生》等重要作品。其间,他翻译了大量社会思潮作品和文学作品。

  1937年到1945年,巴金辗转于桂林、重庆、贵阳、成都等地广泛宣传抗日,并写了《憩园》、《寒夜》等重要作品。

  1950年,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译完巴甫罗夫斯基的《回忆屠格涅夫》。

  1966年,被关进“牛棚”。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获得自由,写作了五卷《随想录》。

  1981年,当选中国作协主席。

  1984年,患帕金森综合征。

  2005年,在上海病逝。终年101岁。

  《环球时报》 (2005年10月19日 第二十二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