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循环经济求解中国方程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10:57 人民政协报

  <标题>=社会效益PK经济效益

  循环经济求解“中国方程式”

  <作者>=本报记者公培佳

  <正文>=  ●“毫无疑问,循环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关键是要呼吁企业、民营资本广泛参与进来。”

  ●“绿色头衔要慎用,不能满足于喊口号,正是因为有人随便就戴了个‘绿帽子’,现在我们的小煤矿、小炼焦等‘私生子’企业才遍地都是。”

  金秋十月,苏南市场上大闸蟹“横行”,但由此带给当地的除了丰厚收入,更多的则是因资源过度利用导致环境恶化从而挥之不去的伤痛。

  事实上,目光以太湖为点散开去看,无论是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还是西部、中原各地,在多年来赶超型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无不是以牺牲资源为代价。一项研究表明:

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环境的“透支”获得的。

  天堂是黑的!煤炭是红的!如今隐痛来临,且是致命之伤。

  据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所最新预测,中国现有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储量,能够保证2010年供给的只有24种,能够保证2020年供给的只有6种,其中最短缺的是油、气资源。

  代价是需要偿还的。在我们追求经济效益的当口,怎样兼顾社会效益?中央今年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那么我们目前列出了什么样的“求解方程式”?

  近日,本报记者专程赶赴刚刚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发展循环经济试点省的江苏,寻找答案。

  太湖之殇

  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伴着苏州评弹,优美的歌声曾让无数人对太湖流连忘返。如今,评弹依旧,太湖水却容颜难再。

  记者在东太湖沿岸看到,数公里的水域视线内,密密麻麻的竹竿和鱼网遍布湖面,航道被挤得瘦了许多,湖面上则成片地漂浮着浮游植物,扑面而来的风潮湿中夹着腥臭。

  从苏州经常熟一路向西,随着化工厂高高的烟囱越来越密集,记者在太湖西岸的常州市武进区与宜兴市交界处看到的一幕触目惊心:因化工、印染企业密集,通往太湖的主要河流漕桥河水面颜色暗黑,行人均掩鼻而过。据测量,太湖梅梁湖无锡饮用水水源区的水质类别为劣V类,远低于III类的饮用水标准。

  “太湖告急!再不抢救,势必会成第二个滇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靳辉明对本报记者称。据了解,太湖是国内第三大淡水湖,流域总面积和环湖人口分别占长三角总面积的36.8%和总人口的48.8%。

  谁污染了太湖?

  据太湖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围网养殖面积近10万亩,远远超过了1.5万亩的规划规模;超限喂养的直接危害是水草等耳料对水质大面积腐蚀。然而,这还不是主要源头。

  “污染太湖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人畜的粪便污水,工业污染已得到了基本的控制。”记者在江苏采访时,听到的来自政府的声音均如此辨析。但来自外界的观点却针锋相对。

  全国政协委员、中石化规划院高工陆蠡珠则对本报记者直言:“江苏有化工企业6000多家,多分布环湖沿岸,经治理合格的有多少?宜兴自己承认的数据是千家化工厂合格的仅40余家,污染程度可想而知。”

  太湖局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认为,每年通过河流进入太湖的污染负荷量中,无锡地区所占比例一半左右,常州地区次之;而这两地正是化工、印染企业集中地。

  效益难题

  太湖现象的背后凸显的恰恰是,长三角甚至全国地区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忽视环境资源保护引发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

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正是这种浪费型发展模式使煤、电、油、运“荒”声一片。

  对此,江苏省副省长李全林向本报记者坦承,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在资源利用上却处处捉襟见肘,人均占有土地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80%以上的能源要从省外调入。

  偿还代价的日子到了,怎么办?

  减量化、再使用、再生产。点击关键词,中央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总目标: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计委原党组成员罗植龄,他称:“目前很多地方的首要任务仍是发展经济,要他把污染企业挡在门外,把大量财政用在企业治污补贴上,很难实现,社会效益遇到经济效益难免会冲突,理由是没钱怎么循环。”他还向记者强调:“发展循环经济不能只肤浅应对,首先应弄清什么是循环经济,它不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也不是小鞋,谁穿都难受。”

  据李全林副省长向记者展示的材料显示:目前,江苏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各市基本都有了具体的规划和实践,并把宣传教育贯彻到了基层,形成了一大批试点单位企业。如仅苏州就有数十亿的投资项目被拒之门外。

  “江苏发展循环经济一是有了经济后盾,再是情况紧迫。要钱还是要环境,其他欠发达地区就很难说了。”中山大学生态学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博导杨中艺教授笑称。

  记者采访中听到较多的声音是:国内经济差距这么大,经济发达地区搞循环经济了,污染企业拒之门外,那会不会又流进了欠发达地区?落后地区能不能经受得住“诱惑”?

  市场自救

  “毫无疑问,循环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关键是要呼吁社会企业、民营资本广泛参与进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日报社原总编辑朱英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同时指出:“企业是逐利的,参与循环经济不能只要社会效益,还要有经济效益。”

  据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江苏已有一大批企业走上了循环经济之路,年内还将有300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

  国内第二大民营企业沙钢集团副董事长龚盛对本报记者称:“沙钢每年都能从垃圾堆里‘捡回’9000万元的真金白银!”记者在沙钢集团车间看到,轧钢产生的废氧化铁皮回收用作了烧结工序的原料、高炉排出的水渣出售给了水泥厂制作水泥、高炉产生的低热值煤气全部回收用于了发电。

  另外一家民企常熟市汽车饰件有限公司,则利用废弃的碎布头、鱼网为原料,发展成了占国内汽车内饰件市场半壁江山的企业。

  “这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有经济效益,即使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也会坚持;而很多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企业常常会暗渡陈仓。”朱英璜称。

  记者采访中看到,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力军,江苏仍有很多企业治污时阳奉阴违:设备只在检查时运行,污水隔三差五地偷排入湖底等。甚至有企业老板直言不讳地称:“这儿资源少了,查得严了,就换个地方投资,缺钱的地方多了。”

  硬币的另一面是:有些循环型企业叫好不叫座。

  产品还未上市的潜利工业有限公司目前正紧张筹备的是用100%再生纸生产高档生活用纸项目。据公司总经理李志军介绍,目前国内纸企中,几乎没有用回收纸浆作为制浆原料的,一味地追求纯木浆,致使我们每年900亿的进口费用可再造一个三峡工程。同时,回国创业的李志军也坦承:“新产品仍需要一个长的认知过程,推广起来并不太容易;但仍很看好国内市场。”

  事实上,企业在参与循环经济中遇到的困难远不止这些。“最缺的是钱、技术支撑也不够,全社会都参与的成熟环境仍薄弱,如政府引导机制、税收优惠、信息平台仍不完善。”

  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会长吴季松教授在日前出版的《新循环经济学》中预测,世界的循环经济体系要到2050年才基本建成。

  政府发力

  事实上,作为试点省,江苏循环经济发展仍处于最初级阶段,其他欠发达地区更不必说;那么,原本市场操作的循环经济在国内将不可避免地打上政府烙印。

  “即使市场运作也是在政府引导下来进行的,即社会效益大的由政府主导,经济效益大的交给市场运作。”苏州市副市长赵俊生对本报记者称,从目前情况看,发展循环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大于经济效益。

  政府如何引导?江苏提供的规划是:逐步建立起财政拨款扶持,来弥补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损失;对循环型企业税收优惠和贷款优先,来引导鼓励社会资本的积极性;环境指标纳入政府内部考核系统,督促管理部门不惟经济指标是从;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呼吁公众合力参与等。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行动则是: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

十一五”规划和产业政策的重要指导原则,会同统计局开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研究,并拿出上百亿元推进重点项目和试点工作。

  “目前迫切需要一部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出台,”据李全林介绍,“到2010年,江苏省将基本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框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据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卞耀武向本报记者透露,关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全国性法律法规的制订,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要兼顾全国,出台尚需时日;只不过我们在对循环经济认识的过程上要比发达国家明显地缩短了,立即行动。这也是不得不达到的一点。

  从年初开始,国家环保总局在四川、浙江省等地区开始了“绿色GDP”试点工作。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地区间经济攀比严重,推行绿色GDP可谓困难重重;地方上开始以为是新玩意,很感兴趣,当知道要从他的GDP中扣掉环境成本时,马上跳了起来不干了;而目前在地区内部自己搞这个绿色GDP完全行得通,比如江苏。”

  朱英璜在肯定了绿色GDP提法后,补充说:“绿色头衔要慎用,不能满足于喊口号,正是因为有人随便就戴了个‘绿帽子’,现在我们的小煤矿、小炼焦等‘私生子’企业才遍地都是。”

  “解决这些问题的长远办法就是从小学就进行循环经济渗透教育,对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增强日常行为意识;另外在大学等科研机构还要多进行技术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体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天大学校长李未称。

  记者采访中明显感到,江苏作为先行者,虽然是初期,也困难重重,但起码有了个经济基础和切肤的教训;其它欠发达地区一定程度上还要走一段江苏的老路,现在让循环经济匆匆上马,困难势必更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