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谋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18:29 中安网 | |||||||||
《决策》杂志5月27日讯 古人云:“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自去年以来,“机遇、乘势、崛起”等一连串的热点词汇,彰显出一个中部省份喷薄而出的潜力和优势。 “多说有利于安徽的话,多做有利于安徽的事,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安徽的形 安徽正在以崛起的力量改变外界一段时间以来对她形成的轻视与偏见。 所有的迹象表明,安徽长期积蓄于体内的发展能量和渴望崛起的诉求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需要借助一个突破口释放出来。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号召,到经济“东向发展”的方向定位;从“861”行动计划的实施,到人均生产总值1000美元门槛的迈进;从民意的涌动到政府的破题,蕴藏在江淮大地上的崛起冲动使得安徽新一轮发展欲罢不能。 人气足则地区兴。6400万江淮儿女正在托起一个冉冉升起的太阳。 崛起语境下的安徽 “安徽最能影响全国、甚至世界的形象,我们发掘了没有,传播了没有?安徽应进行形象的研究、投资和公关,这对安徽崛起真的很重要。”前不久,在安徽官方举办的政府系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一位来自清华大学从事传媒研究的资深学者直言不讳地说道。 当这位学者说出上述一番话时,殊不知,讲坛外的安徽正悄然发生一场让外界刮目相看的变局,用眼下安徽官员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说:安徽已到了改变和提升影响力的最佳时期。 “看到的安徽比听到的要好” 2004年12月29日,履新安徽不到半个月的省委书记郭金龙在铜陵市调研时如是说:“我看到的安徽比听到的要好。”后来,他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再次提到:“我当时大着胆子说了这句话,但没想到会场上的朋友们以掌声来对我进行鼓励,认为我说了句大实话。其实,安徽是很有潜力的一个地方。” 这位省委书记的言外之意是,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外界有些人对安徽缺乏了解甚至误解了安徽,对安徽负面形象说得多,对安徽的长处和优势说得少。 其实,安徽曾承载了太多的沉重。曾几何时,一种悲天悯人的情绪在一些人心中弥漫开来,认为安徽什么都不行,看不到安徽发展中的潜力和亮点。“落后、保守、贫穷、洪水甚至包括个别干部的胡作非为等,通过正规、非正规渠道传出去的安徽形象,多半是负面的。这与安徽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一位当地省级领导曾在一次座谈会上感慨地说,“一些人由于接受信息渠道的不同和对以往事情认识角度的偏差,还对安徽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认识。而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外界对安徽的信任度、投资欲,影响着安徽人的自信心和热爱度。” 一个地区经济的落后必然导致形象的受损。可问题的关键是,许多人对造成安徽经济落后的原因缺乏足够了解,从而导致了认识上的偏颇。换句话说,前些年外界对造成安徽经济落后的原因一直缺乏公正和客观的评价。 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朱少春告诉《决策》:“安徽是离东部最近的一个中部省份,但是前些年发展的速度不理想。应该说安徽上下在这方面都有些怨气,这也是一个客观事实,然而,我们对这种现象要冷静思考。” 朱少春认为,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在全国的发展速度比较靠前,主要是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出来的能量比其他地区早一点;1984 -1991年,安徽的发展速度相对较低,原因是乡镇企业发展滞后;1992-1996年,安徽的发展曾有一个短暂的辉煌时期,增长率在全国比较靠前,特别是1993年增长速度居全国第一,那一年支撑经济高增长的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了1996年买方市场形成后,安徽在全国的发展位次逐步后移,速度相对较慢,最差的境况就是安徽的增长速度全国倒数。 朱少春进而分析,造成安徽经济的落后有主观原因,但更多是客观原因:一是农耕文化的拖累。安徽和沿海地区不一样,沿海接受现代工业文明和商业文化比安徽早,享受改革开放政策也比较早,因此,沿海地区民间思想解放也比内陆省份早。有人说安徽的思想观念比沿海地区差10年甚至20年。二是在前一发展阶段,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受农业拖累比较大。安徽有几千万农业人口,农民的收入状况直接影响了一个省的经济循环。前一阶段,正好进入农业调整期,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一个徘徊期。这对安徽的经济循环产生了很大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安徽在发展时机不好的那些年份,规模以上总产值在全国都位居前列,但全社会工业增加值一算位置就下移。因为规模以下总产值主要是为农村服务的,它没有市场,因此影响着全省的经济循环。所以,应该看到这些客观因素,不能一味埋怨安徽自身工作没做好。其实,长三角有一段时间也是如此,发展很困难、很缓慢,比如上海有一阵子发展就很艰难,这是一个阶段问题。 今年2月份,在黄山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安徽省政府研究室主任吴克明把脉安徽经济落后的根源时给出如下三点诊断:“一是浙江、江苏、上海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对周边地区形成挤压,把生产要素、人才、资金吸引去了,安徽离长三角最近,受其影响首当其冲;二是虽然安徽的文化底蕴很深厚,但很分散,有皖北、江淮之间、皖南三大板块,且板块间有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省域经济的发展;三是长江、淮河流域自然灾害频繁。”显然,这位资深政策研究专家一语点到了安徽经济落后的要穴。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就意味着今后发展能够趋利避害。对安徽来说,暂时的落后并不可怕,有差距就意味着有发展的空间、想象的空间甚至跳跃的空间。自去年以来,“机遇、乘势、崛起”等一连串的热点词汇,彰显出一个中部省份喷薄而出的潜力和优势。 相关专题:第二届网络媒体安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