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博士后制度20周年:一项富有远见的重大决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2日05:39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本报评论员 从1985年博士后制度建立实施开始,博士后事业便以超常的速度在我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成百上千的流动站成为制度,是培养使用科技人才的制度。”20年来,博士后制
2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下,我国的博士后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成绩引人注目。不仅建立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比较完备的博士后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而且形成了学科专业比较齐全、部门和地区分布广泛的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体系;不但培养造就了一支年轻、富有活力的博士后人才群体,也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20年的实践证明,在我国实施博士后制度是一项富有远见的重大决策,为高级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开辟了一块“制度特区”,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流动铺设了一条“绿色通道”。 20年的实践证明,必须坚持博士后工作为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博士后设站规模和领域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扩大,一批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企业博士后和军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设立。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 20年的实践证明,必须坚持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的人才”,这是实行博士后制度的根本目的和主要特点。高水平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为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培养和使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博士后研究人员成为科研队伍的重要力量、学校师资队伍的重要来源、企业的技术创新骨干。 20年的实践证明,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鼓励博士后承担课题,将学习、研究和产业化结合起来,引导博士后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有力推动了产学研结合,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充分体现了博士后制度的生机与活力。 我国的博士后制度是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基础上建立并推行的。20年的实践也充分说明,只有各方面积极支持和参与,才能保证博士后事业的不断发展。 今后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对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博士后制度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广大博士后研究人员是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博士后工作对于建设一支素质高、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对逐步建立创新体系,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意义十分重大。 让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国家“十一五”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健全完善制度,稳步扩大规模,注重提高质量,造就创新人才,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创新能力较强的跨学科、复合型、战略型博士后人才队伍,为不断提高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保障。 《人民日报》(2005年10月22日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