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跨越“最后一公里”——农业科技承包形式新探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2日08:22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罗序文 通讯员戴星吴斐)14日,秋风瑟瑟,通城县沙堆镇沙堆村11组的农田里,刚收割完晚稻,又栽满了油菜,青色代替了橙黄。

  这片田是周文承包的,他是镇上的农技员。看着田里长势良好的油菜,同组农民卢海东对周文说:“种得这么好,就不怕别人偷?”

  周文无虑地说:“偷有什么用?还不如正儿八经地买我的油菜苗,叫我告诉他们如何种。”

  卢海东笑着反问:“你们农技员什么时候到农田里手把手教我们?”“上上下下总在喊‘农技推广’,但为什么科学种田的农民少之又少?”“最后一公里”不好走农业科技推广到户,落实到田块,被称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但这“最后一公里”一直很难走到头。

  跨越“最后一公里”,似乎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难题。

  以前各级政府、农技站和农技员,也曾经不遗余力地推广各种新品种和新技术,但农民真正掌握的很少。

  阳新县洋港镇农业服务站站长陈绪胜,从1989年到现在,已经从事农业科技推广16年。他说,过去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做不做事,做多做少都一样。”农技员自然出现了“不请不上门,不派不下乡”的懒散作风,即使下乡上门,也是“全凭一张嘴”。诚如卢海东所言,以前的农技员很少下田手把手教农民种植与防治技术。

  不过,田块分散的小农经济,以及农民素质较低等诸多因素,也极大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到户。

  科技不能到户,农民不能致富,农技站也日渐萎缩,农技员也度日如年。群众这样调侃当时的农技员:“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农技站的。”

  目前,我省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等负责农业科技推广的乡镇事业单位,人满为患,负债累累,很多单位已是多年未发工资,农技员大量外出务工,乡镇农技推广站“网破、线断、人散”的状况又出现了。

  据此,按照我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要求,各乡镇农技站等原来负责农技推广的事业单位,全被整体转制,农技员都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农业科技推广等农村公益性事业,也由过去的行政安排变成了当今的“以钱养事”。需要转变思维在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如何跨越这“最后一公里”,需要转变思维。

  以前的农业科技推广,一直强调“授民以渔”,要求农民自己掌握科技,科学种田。在当时“农民工”还是个陌生的单词时,面对众多中青年农民,农业科技推广效果甚微。现在农村种田的多数是所谓的“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和老人。这些人掌握农业科技的难度更大,种田的积极性也更低。

  因此,将农民种田中科技含量稍高的环节,拿出来由农技员来承包,效果如何呢?2003年,通城县开始实行水稻病虫害防治承包。农民将水稻“治虫”这一个环节的工作量承包给农技员,并付给农技员一定的承包费。

  当年,周文承包了400亩早稻和1000亩晚稻的“治虫”任务。周文和发包农民协定,早稻治虫承包费是26元/亩,晚稻治虫承包费是33元/亩。承包后,农民田里的治虫由周文来做,农民不管。

  周文说,尽管当年晚稻病虫害非常厉害,治虫成本很高,但扣除当年农药、打药设备和请人打药的成本,2003年他还是略有盈余。

  卢海东将自己的4.3亩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承包给了周文。当年他种田就轻松多了,水稻单产也比往年高出100斤左右,自己还到附近找到了一份临时工。

  通城县农业局长王传雷介绍,2003年全县120名农技员中,有47人参与了690亩水稻的承包。今年通城县120名农技员都已参与了水稻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技术承包,承包面积也达到1万多亩。

  陈绪胜也说,今年他们组建了“植保技术承包服务队”等3个专业技术承包队伍,共承包防治面积8000多亩,每亩收取服务费15元-25元不等。参与技术承包的农技员,人均年收入1万元左右,工资每月及时发放,工作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将水稻“治虫”这个单一种植环节,拿出来承包给农技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种植业方面出现了社会分工的萌芽。农民种田不懂技术,就让懂技术的农技员来做技术活,农民则管其他的活。

  王传雷说:“如果把农业生产当作一个大工厂,农技员就是工厂里的技术工人,农民就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两者是分工协作,是同一生产链上的不同工序,而不需要普通工人掌握技术后做技术活。”

  2005年是我省农业科技推广年。今年我省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对46个粮食主产县(市、区)按照一个乡镇3万元的标准安排技术推广补助。我省的技术承包等十大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得到农业部的肯定,并向全国推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