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十七年后看海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2日08:26 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编者按:今年是完成“十五”计划、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继续迈进的重要一年。

  近日,人民日报先后派出5个采访组分赴海南、广东、四川、甘肃、陕西、贵州、安徽、江西、吉林、山东10个省采访。昨天,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推出报道《十七年后看海南》,作为2005年度特稿专栏的开篇之作,报道了我省干部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造新成就。现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尽管南来北往的游客越来越多,这些年的海南,仍然略显孤单。

  东边的港澳,繁华依旧,北面的广东,迅猛发展。东北在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要崛起,人们是否还会像17年前海南建省时那样,将热切的目光聚焦于此?

  海南的昨天,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从“十万大军下海南”的红火,到特区成立之初的兴奋;从洋浦风波的激荡,到房地产泡沫的迸裂,在外人看来,“海南像一架摆个不停的秋千”。

  海南的今天,给人们带来发展的悬念。

  伴随旅游开发的热潮,椰岛银滩的宁静,会不会再次被纷至沓来的外乡人打破?前有深、珠、汕、厦,后有上海浦东、天津滨海,这个20世纪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今天位居何处?新一轮科学发展的浪潮涌来,它会不会再次与机遇擦肩而过?

  突围:跳出急于求成、大起大落的循环,海南的经济社会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海南17年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凭海回望,海南省委书记汪啸风的语气中,透着一个年轻省份少有的沧桑。“这些年来,每一届班子上任,我们都要重温海南的发展史,以史为鉴,镜照得失。重要的一条是,要按科学规律办事,越想加速发展,越要求真务实。”

  海南建省前10年的历程,风风火火。只争朝夕的激越情怀,给这个40年偏居一隅、基础薄弱的海岛带来的赶超压力,超过了它的负荷—————

  贸易立省的壮志雄心,在琼州海峡的阻隔前望洋兴叹,汽车走私的风波实非偶然;洋浦开发因步子过猛而欲速不达;金融证券改革缺少章法,证券交易所昙花一现,十几家金融机构全军覆没;全国各地汹涌而来的2000亿元投资,齐刷刷扎进房地产,给海南留下的伤口,多年后还在隐隐作痛……

  年轻的海南怎样才能从中突围,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对于刚刚从恢复性增长进入较快增长期的海南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在海南省省长卫留成看来,“这对海南保持来之不易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工不富,无工不强”,是众多发达地区的制胜法宝,海南似乎也不例外。没有工业化的带动,城镇化缺少就业的支撑;不经过工业化的锻造,经济结构往往失之于轻飘。海南前些年的彷徨,与工业基础太弱不无关系。那么它下一步的发展,该怎样替工业谋篇布局?海南敏感的生态环境,又该如何穿越工业化的滚滚烟尘?

  “我们今天的最大任务,不是争当经济强省、工业强省。海南对全国最大的贡献,是保护好这里独一无二的优良环境。”海南省委和政府的这番认识,宽广的视野后面,体现了一个小岛“舍小取大”的博大胸襟。

  “海南工业的发展,有一条最重要的产业发展原则,那就是‘三不’: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海南的这一选择,深谋远虑的背后,闪烁着一个后起者“舍近求远”的独特智慧。

  “海南不能去发展星罗棋布的乡镇企业,走不起‘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在求“资”若渴的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海南的这段宣示掷地有声:“海南的发展宁可慢一点,也不接受发达地区有污染的产业转移!”

  “一省两地”的战略定位,确立了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热带休闲度假旅游胜地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海南创造出“连续10年农民年均收入增长9%”的奇迹,以“亚洲的博鳌、世界的三亚”带动的旅游业快步健康发展,莫不得益于此。

  长期以来,海南的经济总量小是一个弱点。但现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把新的发展思路注入到新的发展实践中,海南不与经济大省比总量、比速度,而是矢志打造环境、产业和体制“三大特色”,显示出了一种后发优势。

  摒弃了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盲动,又不失发展的冲动、奋斗的激情。经过1998—2003年的恢复性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海南逐渐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路子,在新的机遇面前蓄势待发。

  告慰:打破沉寂的僵局,留住了得天独厚的生态,今日海南的选择,可以慰藉前人的探索

  突出重围不易,持续发展更难。

  作为我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最年轻的省份,与其它特区相比,海南面积大、基础差、起步晚,发展更为艰辛,经验更具典型意义。也正因如此,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几年的探索,海南向着“好好发展起来”的目标逼近,调整了战略,明晰了思路,但差距依然在,问题依然在。

  不少当地干部曾把海南特区戏称为“海南特困区”。他们说,目前深圳等其他特区的发展已为世界瞩目,正在雄心勃勃地构筑“世界经济版图上的中国高地”,照此下去,海南岛势必与其他经济特区的差距越拉越大。

  “发展经济,保护生态,兴琼富民。”胡锦涛同志对海南的殷切期待,点出了海南未来发展的核心。十几年风雨之后,海南必须回答一个战略性追问: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让“新型工业省”与“生态省”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该从何处破题,向何处着力?

  洋浦开发区的振兴,让800万海南人民精神一振,成为海南决策者破解发展问题的注脚。

  这个西临北部湾,据守东南亚交通要道的深水良港承载着几代人的期望。从张之洞、孙中山到周恩来,都有过开发洋浦的雄图大略。小平同志“海南省委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事不宜迟”的批示,至今仍和他的巨幅画像一起,悬挂在开发区的入口。

  作为国内最大的保税出口加工区,洋浦十几年来起起落落,坐失良机。3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里多年来“抬头仙人掌,低头见牛羊”。如今,沉寂多年的洋浦复活了。800万吨炼油项目、100万吨的林浆纸一体化工程等大型项目落户于此,曾经空荡荡的开发区激扬着发展的活力。

  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是海南建设新兴工业省和生态省的重要特色。海南敏锐地看到,只有大企业、大项目,才能既有造就大型经济实体的魄力,也有保证良好生态环境的能力。海南的决策层以港口加工区为重点,正在构建“西部走廊”,决心把有限的污染源控制在有限的区域之内集中处理。

  “从踏上洋浦的第一天起,我就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不同寻常。”海南800万吨炼油项目总指挥李国梁回忆,“发展新型工业,是几届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心愿、海南800万人的期待。”

  引进亚洲最大的浆纸厂,请来国内最大的单套炼油装置,在洋浦,我们见识了大企业、大项目的环保实力。800万吨的炼油厂环保预算17亿元,气体有害物全部回收,排水可用于农田灌溉。投入104亿元的金海浆纸厂,其中24亿元是做污水处理。

  这值得琢磨的两“大”,凸现了海南的发展思路,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找到了现实依托。这不同寻常的两“大”,激活了沉睡的洋浦,今年1—7月,洋浦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加328.4%;洋浦港吞吐量同比增加168.5%。

  在很多人眼里,洋浦是丈量海南腾飞高度最直观的标尺,洋浦的分量,非比寻常。洋浦的振兴,众人瞩目。如今,这个港口的机器轰鸣带动了海南经济发展的引擎,搅动起海南的蓝色浪潮,催生着海南的生态意识。

  “如果海南的GDP上去了,生态却搞坏了,那会天怒人怨的。”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海南知道自己担负着什么、面临着什么。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几次找省里,希望将年产10万吨的水泥厂扩大10倍。省政府领导开导,“一个大烟囱成天在那里冒烟,一年采石几百万吨,你七仙岭的温泉还要不要?”权衡利弊,保亭不仅撤了扩建立项申请,还让原来的小水泥厂也尽快停产。近几年,类似的污染型企业,在海南关闭了170多家。

  省政府为保亭盘活了搁置10年的“半拉子水库”,建起10万多亩生态瓜果园,在全县3万多亩山坡上推广种植棕榈藤,给农民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有史以来,保亭人第一次从保护环境的努力中获得了政府的鼓励和市场的回报,也由此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不污染环境同样可以发家致富。

  在海南,环境保护列入了中小学课程。泛舟万泉河,质朴的船工会领着游人诵读环保誓词。五指山深处,村村户户传递着“护林防火传令牌”,轮流上岗巡逻,守护热带雨林。

  在提出建设生态省之后,海南6年来森林覆盖率增加了5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排名全国第一。前不久,天涯海角景区的经理访问日本时带去的礼物,是一个玻璃瓶:“我送给您的,是三亚排名世界第二的空气。”

  用大生态带动大旅游,大旅游带动大开放,大开放带动大发展,海南找到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的路径,存量开始盘活,增量开始涌入。海南今日的选择,应可告慰前人的探索。

  统筹:补续脱节之环,夯实发展基础,海南的和谐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执政能力的提高

  “今天海南的发展,不是很快,但比较健康,群众得到的实惠不少。”在海南采访的日子里,时常听到这样的评语。

  与此相对照的,是几个近年来被海南人反复说起的“率先”—————

  率先提出生态省构想,率先建设文明生态村,率先全面推行农民零税负,率先在农村居民中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试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先在全省范围实行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

  这些年的海南,静下心来“瞻前顾后”,夯实发展基础,以并不富足的财政,做成了许多富庶地区想做的事,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政府应该作好定位,少盲目上项目,省出钱来,就可以多解决一些老百姓的实际问题。”立足于“欠发达农业省”的现实,海南将有限的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用在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上。

  2005年1月28日,海南省宣布,在全国率先实行对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收杂费,133.8万名中小学生沐浴义务教育的春风。

  1.56亿元对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让海南在社会协调发展上先行一步,不但惠及80万农村孩子,也使50多万城市低收入家庭因此受益。专家感叹:海南在“收入贫困”与“人的贫困”中,抓住了解决“人的贫困”这关键的一环,对于老百姓彻底摆脱“收入贫困”,其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

  从去年开始,海南组织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农村教育状况调研队,开进11个贫困市。最后决定,全省每年从财政拿出1亿元,采取行政问责制,限期3年完成44万平方米的农村学校危房改造。今年6月底,海南又在14个市县启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工作,近6万农民拿到了每月60多元的低保金,覆盖面达40%。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市县的143万农业人口中,89万人自愿加入合作医疗。

  对于决策者而言,统筹是一个沉甸甸的词汇。它需要有科学发展的思路,有正确的政绩观,要敢于付出,要壮士断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于是,三亚放弃“海南南部中心城市”的构想,一心做“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当好祖国的“大阳台”。藉亚洲论坛一夜成名的博鳌,面对蜂拥而至的投资和商机,果断地“先规划,再引资”,以防止房地产遍地生花,为游人留下一个清清爽爽的琼海。

  经济基础差、底子薄,但认识领先、行动超前。海南这些年面对并不宽裕的财政格局取舍明确、态度坚决。

  去年,海南首次拿出4000万元工业发展资金,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脱胎换骨。还是在去年,海南决定从财政每年拨出6亿元,拉平全省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水平,解决多年来贫困地区难留人才的“心腹之患”。即使在最为贫穷的五指山,一名小学校长的月工资也可以拿到1000元。海口、万宁、定安等地每年投入巨额资金,解决了8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难问题。

  “没有农村的发展,决不是科学发展。”农村人口占60%以上,少数民族占1/6,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唯一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特区,海南深知“三农”问题的重要:“不解决‘三农’问题,海南的发展只能是水月镜花,海南的小康只能是海市蜃楼!”

  从建设文明生态村切入,海南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抓手”和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新载体。由建厕修路、改水改灶起步。几年来,海南农村建起15.53万口沼气池。以沼气池为中心,农民们喂猪、喂鸡、养兰花、种槟榔,庭院经济形成了一个小循环。从发展生态经济入门,得到实惠的农民们优化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

  在绿树掩映的三亚市天涯镇文门村,黎族居民李进生扳着手指诉说着生活的变化:村边堆积了上百年的垃圾山消失了,四五米宽的水泥路环村而入,“花草树木多,文明新风多,农民收入多”。

  从儋州到陵水,从琼海到文昌,浓荫匝地的椰林深处,海南农民改变了世代相沿的生活习惯,开始了新的生活。打排球、赛篮球,唱琼剧、学文化,传授科技知识、推行计划生育、清除毒品污染……这样的文明生态村,在海南已有4900余个,占到海南2.3万个自然村的20%。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海南经济特区的特性已被淡忘。但海南时刻未曾忘记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党和人民对海南充满期待,800万海南人民对全国负有使命。“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南的“特别之为”,就是“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全国前面”。

  实际上,今天的海南已经具备了“特别之为”的基本条件。环岛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南北两个国际机场连通世界,石油化工基地、热带农业基地基本成型,科技教育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17年后看海南,科学发展浪潮起,绿水青山依旧在。

  (转摘自《人民日报》 2005年10月21日 第一版)

  人民日报赴海南采访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