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1960~2005中国飞天前世今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2日12:13 大华网-汕头都市报

  是当年艰辛的摸索为今天中国人真正走向太空筑就了天梯。当年的付出,为后来包括神舟飞船以及稍后即将展开的嫦娥探月工程和建设空间站在内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后,1992年9月21日,中国及时启动了“921”载人航天工程,如今结出累累硕果;神舟飞船先后六次上天,成功地将3位中国航天员送上了太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天门”打开了,和平开发太空在中国面前展示广阔的前景。

  飞船发射基地最早的秘密

  1960年8月,陈士榘上将率领七一六九部队数万名官兵,经过两年零六个月艰苦施工,完成了导弹试验靶场数千座建筑设施。1970年代后期,中国第一个导弹综合试验靶场演变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其第五试验部成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第六试验部成为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第七工区成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1956年5月26日,周恩来总理、彭德怀元帅召开专题会议,根据聂荣臻元帅的建议,决定成立导弹研究院(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五院成立后不到一年,就在研究和仿制苏式导弹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这时五院就提出了建设导弹试验靶场的问题,提议研制导弹和建设靶场同步进行。否则,等导弹研制出来后,却没有一个做试验的地方。

  1957年9月25日,按照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指示,总参谋部批准成立了“靶场筹备处”,并授予“0029部队”代号。第一军械科学试验靶场场长张贻祥将军任靶场筹备处处长。

  1957年12月30日,根据中苏不久前签订的《新技术协定》,以盖杜柯夫少将为首的专家组抵达北京,帮助进行导弹试验基地的勘选定点工作。

  1958年2月26日,毛泽东主席批准了中央军委《关于选择导弹试验靶场的报告》。至此,中国第一个导弹综合试验靶场秘密建立。(据《南方周末》)

  第一颗人造卫星飞天一波三折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火箭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人造卫星的一些新技术课题获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东风导弹基地经过多次发射试验的考验,也打下了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

  卫星入轨要“看得见”“听得到”

  1965年1月8日,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196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召开了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确定第一颗卫星为科学探索性质的试验卫星,并要比苏联和美国的第一颗卫星先进。卫星入轨后,要“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及时”,使全世界人民都能“看得见,听得到”。“听得到”指的是用连续信号传送《东方红》乐曲。

  经过数次试验,科技人员解决了人造卫星本体“看得见”和“听得到”的问题。但发射卫星用的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却出了问题。1966年9月,许多专家受到批判和抄家,科研工作无法正常进行。1967年7月,周恩来总理连续4次召集有关人员,对热衷于闹派性的人进行了耐心说服和严厉批评。

  “大家往天上看看吧,那里星光灿烂,但还没有一颗是我们中国的。”周总理说,“我们再这样闹下去,是闹不上去的。”

  “一定不能让导弹飞到国外去”

  “东方红一号”卫星正式实施发射前,必须对新改进的中远程导弹进行飞行试验。这种导弹将作为运载火箭的一、二级发射卫星。

  “这一次射程很远,必须控制住,一定不能让导弹飞到国外去。”周总理反复叮咛。

  11月16日下午6时,首枚中远程运载火箭准时点火起飞,在导弹飞行到18秒时,突然间,在火箭一级关机点附近,速度曲线不再上升,图板上,落点预示板上的笔也只是停留在原地抖动。

  导弹是飞出国了,还是飞偏到另外什么地方,或者中途掉了下来?这枚火箭的射程达5000公里,最坏的情况是飞出国境,因为这时中苏关系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周总理从北京接连打来三次电话,询问火箭到底掉在什么地方了。“你们抓紧时间把火箭落点搞出来。不要太紧张,万一真打到国外了,我也已经做好了去莫斯科说明情况的准备。请务必找到这枚火箭。”

  火箭自毁在新疆境内

  第二天凌晨4点半,技术人员何荣成和其他三个人赶到了机场,登上一架伊尔—14飞机寻找导弹残骸。他估计,这枚火箭是在一级关机点出了故障,落在离发射阵地大约680公里的地方,没有飞出国境。

  飞机飞到了新疆境内的预定区域。第三天终于在戈壁滩上发现了火箭残骸。

  事后查明,火箭飞行失败是由于一个程序配电器发生了故障,二级未能点火而自毁坠落。

  两个多月后,1970年1月30日,基地组织第二发中远程火箭的飞行试验,获得了成功。使中国多级火箭技术取得了研制和试验方面的突破。

  太空中一颗会唱歌的星

  1970年4月1日,载着两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和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列,一路上戒备森严,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悄然运抵酒泉卫星发射场。

  发射场最担心的问题是卫星能否准确入轨,入轨后能否及时预报卫星的运行轨道,并且不能让外国先于中国作出预报,这对测控系统是一次重大考验。当时最突出的问题是通信线路,限于条件,从发射场区到各观测台站的指挥通信和数据传输,主要是靠明线来完成。为了防止出现人为破坏和自然中断等现象,中央专委要求总参谋部组织有关省、市、自治区数十万民兵,一字排开,日夜护线。

  4月24日上午,运载火箭一、二级推进剂加注完毕。20时整,发射阵地零号指挥员杨桓下达了“一小时准备”的口令。这时,发射场上空的云层还很厚,将直接影响光学跟踪测量,几个光测站焦虑不安,指挥部也着急起来。这时地下控制室里的操作人员却向李福泽报告了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在对卫星和运载火箭进行最后检查时,发现卫星应答机对地面触发信号失去反应。

  紧急研究后,李福泽立即向中央专委报告,建议推迟发射。21时整,技术人员经过分析检查,找到了故障点,原来是地面触发信号源性能下降,功率太低,造成触发不良。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时刻终于到了。当倒数计时器上出现了“0”时,一声“点火”口令,操纵员胡世祥迅即按下了点火按钮。霎时,大地震撼,在山崩海啸般的轰鸣声中,运载火箭喷吐着桔红色的火舌,离开发射台,徐徐升上天空,渐渐在视野中消失了。

  5分钟后,卫星进入南方入轨测区,湘西站首先发现目标,接着,南宁、昆明、海南站也相继发现并跟踪上了卫星。当星箭分离时,各站几乎同时向基地控制计算中心报告:

  “星箭分离,卫星入轨!”

  卫星刚刚飞出南方测区,基地控制计算中心就计算出了卫星的初轨根数并上报了北京。基地设在湘西、海南的测量站也很快将接收录制的“东方红”乐音信号磁带,由专机送往北京,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广播。

  “东方红一号”卫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再次进入中国西部上空。基地喀什站当即捕获目标,并将轨道参数传送到基地,经计算,向北京报出了卫星飞经中国及世界244个城市上空的时间和飞行方位。

  4月25日,一夜未睡的周恩来离京参加“三国四方”会议。他神采飞扬,在会上说:“为了庆祝这次会议的成功,我给你们带来了中国人民的一个礼物,这就是,昨天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第一颗卫星飞上天后,虽然星上的乐音装置和短波发射机仅持续工作了28天,但其意义与影响直达今天。(据《南方周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