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亲眼见证:神舟美在飘落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2日12:59 上海青年报

  10月17日凌晨,月朗星稀。四子王旗,茫茫草原。

  一宿没敢合眼的毛国斌穿上红色工作服,和神六搜救空中分队来到集合地点。那里,停放着4架大型直升机。轰轰的桨翼震耳欲聋,带着几分紧张与期待,毛国斌等人踏上了编号为“拐三六”的直升机。靠门第一排座位上,摆放着他事先准备好的仪器和防毒面罩。

  他们,现场亲眼见证了“神六”与两位航天员返回这一历史时刻。

  本报记者胥柳曼

  神五,划过夜空的璀璨流星

  2003年10月16日,也是在夜色笼罩的凌晨。

  就在神舟五号发射后的当天下午,30岁的毛国斌匆匆离开酒泉发射基地,跳上“沙漠王”吉普车,作为副着陆场搜救队员之一来到了内蒙古鼎新机场。按照预定计划,神舟飞船起飞后21小时返回地面。

  到了凌晨四五点钟的样子,在地面整装待命的毛国斌突然发现,西南天空突然出现了一颗璀璨的“流星”!内蒙古草原的天空很宽,一刹那,所有人都看见了。

  这颗“流星”划着优美弧线,从西南的夜空坠向东北,紧接着,流星又一次发出耀眼的光芒。更令人惊讶的是,流星居然一下子变成了两颗!

  “神五!是神五!”毛国斌眼尖。

  “是推返分离!暗的是返回舱,亮的是推进舱!”紧接着,北京航天五院的指挥也兴奋地喊道。原来推进舱脱离后,其螺栓会自动引爆,燃烧的火团把附近的夜空照亮了一小片,然后慢慢黯淡,笔直落下。而搭载着航天员的返回舱,则继续按亚轨道飞行,朝东北方向慢慢滑去。

  “照情形,杨利伟肯定降落在预定位置附近,我们副着陆场现在可以收队啦。”指挥轻松拉开吉普车门,招呼队员们上车。

  就这样,毛国斌结束了第一次搜救之旅。

  空中合练,像经历美国大片

  2005年10月。由于神舟六号首次乘载两位航天员,1个主着陆场和11个副着陆场全部启动,不仅如此,海上着陆场也首次整装待命。而此次,毛国斌和另一名上海同事吴奇波被分在了主着陆场———四子王旗。他属空中分队,小吴在地面分队。按照规定,此次搜救部队以空中为主,地面为辅。

  毛国斌从小喜欢航模,大学读的专业也是航空,但踏上军用直升机却是生平头一遭。坐在飞机的尾部,“咣咣咣”的桨翼在头顶轰鸣,足以把人震得头晕,邻座之间对话也要用喊的。搜救部队总共合练了5次,两次在夜里,3次在白天。4架直升机要第一时间赶到返回舱着陆地,并且必须做到空中的桨翼不能互相“撞架”。因此,飞机驾驶员要反复操练空中高难度飞行技术。

  左侧盘旋,右旋俯冲。

  合练中,直升机在高空每次只要一连续做两三个高难度,除了专业受训的机组人员外,其他搜救人员都会转得吃不消。从舷窗上往外看,地平线一会儿是斜的,一会儿是垂直的,搞得人眼花、头胀、胸闷甚至想呕吐。到了夜里,索性黑漆漆一片,天与地,想分也分不清楚了。

  “呵呵,这才知道自己与航天员确实有天壤差别。”在那一瞬间,他想起了美国好莱坞大片《真实的谎言》、《尖峰时刻》中的经典镜头,感觉自己离国际特技演员的距离不远矣。

  神六,我终于逮着你了!

  很多人喜欢看发射,但飞船系统的航天人却更关注返回。因为载人航天就像是一场马拉松接力赛,着陆场系统是最后一棒。

  在神六返回预案中,既有3天的,5天的,也有7天的。

  从发射那天起,每晚9点到第二天清晨6点,所有搜救部队队员必须随时待命。“飞船的返回窗口不是24小时都有的,只要那段时间没接到上级指令,就可以暂时回房间休息。”毛国斌透露。

  17日凌晨三点半,毛国斌左手拿着无水肼浓度检测仪,右手拎着一桶洗消液,身上背着防毒面具包裹,随大家匆匆登上了直升机。凌晨四点多,当陆军航空部队搜索到信号后,毛国斌顺着驾驶员的目光,在300米的高空看到了落地的返回舱。几乎在同一时间,直升机在四个方向降落在返回舱附近。

  神五像一颗流星,与自己擦肩而过。而神六返回舱此时此刻,就在眼前。

  “舱外肼浓度指标正常。发动机阀门正常。”戴着防毒面罩,他一边向指挥报告,一边感觉到咚咚地心跳。

  此后,费俊龙和聂海胜相继出舱,媒体的镜头全部对准了这两个航天英雄。谁也没注意,那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镜头里,站在返回舱100多米远、正帮忙回收主降落伞的黑影中,有一个是来自上海航天局的主管设计师毛国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