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论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完善体制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3日09:07 胶东在线

  完善体制机制 ———三论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体制机制。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攻坚、锐意进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大改革力度,着重推进体制创新,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突
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十五”时期,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进一步推进各项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近年来,一些酝酿多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所突破。农村税费改革进入新阶段,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加大,财税、投资、流通、对外开放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改革有了新进展,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入。改革的推进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实践证明,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需要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的问题奋力攻关。“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抓住当前促进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按照完善体制机制的要求,突出重点,以更大决心加快改革步伐。

  完善体制机制,首先必须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完善体制机制,要大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要按照建设现代政府的要求,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实现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完善体制机制,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为了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必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实现国有资产在流动中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把中央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切实改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

  完善体制机制,要清除市场配置资源的各种障碍,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必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行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高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大力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法规体系和体制环境,继续推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改革步伐,还必须着眼于以人为本,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大改革措施出台要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和教育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必须坚持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方案要尽可能考虑周全,各项措施要协调配套,让改革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还要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利益关系和格局的变化,把竞争压力转化为奋发有为的动力,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责任编辑:刘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