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泉州有了家教指导中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4日15:01 海峡都市报

  【核心提示】

  ◆玲玲今年5岁,刚上幼儿园,正是活泼可爱的年龄,但是在幼儿园里,她总是躲在角落、从不讲话、不与人交流,而且脾气非常暴躁,爸妈心急如焚,带着她去了很多医院,最终得出的诊断是:玲玲患了孤独症。而其病因竟然是因为父母工作忙,从断奶开始,就将她丢给了永春老家的爷爷奶奶,而奶奶因为要下地干活,从1岁多开始,经常把玲玲一个人
关在屋子里。

  ◆“这有什么,反正社会就是这么黑暗、这么不公平!”最近,看电视、和同学玩耍时,家住泉州市区温陵路的10岁女孩小雨老是会蹦出这样的话,让爸妈心里着实不安。原来,爸妈平常和同事、朋友、亲戚来往时,常常会分析讨论单位评职称、做生意赚钱等事情,并且往往会总结成领导偏心、社会黑暗。爸妈原本以为,小雨还小,听不懂。

  ◆上了泉州某高中,寄宿生活开始了。第一天中午,舍友们都出去打饭了,只有鹏程还呆在宿舍里满脸愁容。原来,因为怕他烫着,在家里,妈妈连饭都没有让他盛过,更别说削水果、洗衣服、洗碗筷等家务了。所以,他根本就不习惯到食堂里去打饭,也不敢去提开水来泡方便面。

  看着这些问题孩子,家长自然心痛和忧虑!造成这些严重后果的原因也许有很多,但是家庭教育专家们却说,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教育,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泉州亦是如此。

  从事中学生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20余年,泉州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的指导老师、泉州市华侨职业学校中学心理高级教师程英莲说,从学生身上可以看到家教的影子,现在,如果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很多人都会简单地归结为学校的原因,其实,家长对社会的看法、家长的为人处世方式、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都在有意或者无意地暗示着孩子、引导着孩子。因此,学会如何做父母,对于家长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1.泉州家教指导机构开始出现

  9月30日,泉州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成立,中心设在泉州市妇女儿童服务中心内,在泉州市妇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中心内设办公室、理论研究、家教咨询、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卫生保健等服务小组。

  而从事儿童家庭教育咨询6年多后,去年年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飞虎终于成功注册了自己的儿童家教咨询公司。之前,陈老师是泉州某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辞职出来后,他一直想给自己找个“新家”,但注册下来却是两年多后:文化部门说应该是到工商局去注册,而工商部门则说应该到文化局去注册。泉州地面上的家教咨询公司实在是少得可怜。

  另外,这几年,泉州一些相关单位也开展了针对家庭教育的工作,例如,很多大中专院校、中学、小学,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并逐步开始指导家长们如何开展良好的家教。

  2.旨在教家长如何做父母

  据了解,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目前有20多位指导老师,并且开通了两部免费咨询热线:0595-22375611、22105263,解答家长提出的家教疑难问题,如果工作人员没有当场答疑,将会把问题转给相关的指导老师。另外,中心还将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每月15日上午(遇节假日顺延),家教指导服务中心将在泉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展专家、指导老师现场咨询指导服务的活动。

  据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泉州市妇联儿童部部长黄秀伦介绍,设立服务中心的目的,是为家长提供服务、更新家长家庭教育的观念,远离家教误区,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意义,帮助家长解决家教中的困难。

  据了解,从去年年底开始,为了深入贯彻中央精神,全国各地的妇联陆续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黄部长介绍说,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由于母亲与孩子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妇联来牵头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是有优势的。其实,之前,泉州市妇联就已经牵头成立了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会,但研究会的工作主要偏向理论研究,中心成立后,理论、实践和服务将很好地结合,推进泉州家庭教育的发展。

  3.泉州家教现状不容乐观

  陈飞虎的儿童家庭教育咨询是收费的,但至今,在他的业务活动中,家庭咨询占到了2/3。他说,目前泉州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全国的情况差不多,很不乐观。

  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家长不够尊重孩子,例如,不考虑孩子到底喜欢不喜欢,就强迫孩子去学家长认同的特长;有意识无意识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求孩子成绩的高分。深究原因,主要是担心孩子不成才,目前中国大学还不够普及,因此上大学的机会要靠竞争,家长担心孩子不努力就考不上;另外,福利和社会保障也不够,家长怕孩子以后受苦,因此,把自己的不安全感转移到了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其次是家长不懂得表达爱。例如,玲玲的爸妈,在他们看来,孩子小时候只要不饿着冻着就可以,让奶奶带没有关系,父母就是要多赚钱,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享受最好的教育,这就是爱孩子。家长没有意识到,学龄前的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将会影响其一生。其实,从胎儿开始,父母应该多抚摸、拥抱孩子,让孩子感觉充分的爱和安全感,家长在做这些行为和动作时,就是给孩子打了最好的心理疫苗针,这样孩子今后才能够乐观,乐于和人交流、沟通和学习,从而成为一个健康的、情商和智商都很高的人才。

  黄部长分析,现在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也很不够。独生子女是全家人的宝贝,含着怕化了、捧着怕摔了,因此什么家务活都不让孩子碰、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了,其实这样最终是害了孩子。

  4.关键是提高认识

  一方面是专家们的奔走呼吁和热情服务,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现状的诸多现实问题,程英莲分析说,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够。

  首先,现在很多家长都认为树大自然直,很多事情孩子到时候自然会知道,例如,怎么为人处事,等孩子参加工作时自然会。有的家长甚至这么告诉程老师:“我们小时候在农村,条件比现在差好多倍,不是一样成长、成家、立业吗?”因此,这部分家长认为,家长去学习如何做父母是没有意义、没有必要的,对于学校或者专业人士的建议不置可否。

  其次,一些年轻的、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家长,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努力实施一些健康的理念,但是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或者专门的指导,因此家庭教育做得也不是特别到位。

  陈飞虎也分析说,事实上,因为中国传统教育的观念太根深蒂固了,因此,即使家长们开始用新的理念来教育孩子,但几代同堂的家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们和亲戚如果没有一起配合,效果也是甚微。

  案例分析

  如何对待不公平

  在某小学三年级的心理辅导课上,程英莲老师一进课堂,就告诉孩子:“今天是老师的生日,老师的心情不错,希望大家也一起分享,所以,老师要请你们吃蛋糕。”说完,程老师从包里拿出一块蛋糕,分成两块,然后径直给了坐在第一排的两个女同学。

  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都在议论纷纷。程老师故意装成不解的样子:你们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

  底下的抱怨声一片:“老师,你不公平?”“你才第一天认识我们,怎么这么偏心?”

  见气氛已经调动起来了,程老师于是微笑着说:“不然这样吧,同学们,老师今天从家里出来得太匆忙了,只带了一小块蛋糕,不能让所有的同学都吃到,老师向你们道歉。但是,蛋糕已经分掉了,这个事实已经无法改变了,抱怨已经没有用,不如同学们分成几组商量一下,如果遇到像这样的事情,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更开心更舒服一点?”

  因为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同学们的讨论热情很高。快下课时,大家开始发言了,一个男生说:“老师,我遇到的好几个老师中,只有你把生日告诉了我们,我觉得你已经把我们当成了朋友,既然是朋友,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心情就可以了,因此吃不吃蛋糕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另外一个男生说:“老师,其实一个蛋糕就那么大,即使你全部带来,也不一定大家都能吃上,所以今年我们没有吃到没关系,明年你生日时,不要全部分给女生,也要分给男生,就可以了。”而后排的女生们则说:“也许,老师知道那两个女生今天早上没吃早饭,所以照顾她们的。”“我觉得那两个女生就坐在老师前面,老师只是顺手给她们的,不是故意冷落我们。”

  事实上,这就是程老师想要的效果,她乘势帮学生们总结:“你们想得很棒!其实,蛋糕只是个小事情,以后你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这样不公平的事情还会很多很多,在环境已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想法,懂得去体谅别人、爱别人、关心别人,这样,自己的心里才不会有很多负面的情绪,把自己搞得非常不开心!”

  下课了,所有的同学都高高兴兴了,并且,很高兴地“祝老师生日快乐!”

  程老师分析:

  很多家长抱怨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这个案例,对于家庭教育的启发意义非常大。孩子们沮丧、失望的情绪,在家里更容易表现得淋漓尽致,家长应该及时发现,然后对孩子及时引导,例如,偏偏把家里只剩下的苹果给小客人吃、偏偏把孩子喜欢的玩具给小客人玩,然后,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引导。

  怎样正确管教孩子

  2002年夏天,突然发现儿子小军的遗书后,爸妈伤心得几乎要晕倒了,小军才16岁,正是朝气蓬勃的年龄,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事实上,小军的爸爸是镇政府官员,妈妈是一个针织厂的厂长,小军的家庭条件是很不错的。而遗书的导火线也只是小事情:小军要求装宽带而爸妈不答应。

  小军是独生子,因此,爸妈从小视他为掌上明珠,但是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溺爱他,而且为了防止儿子学坏,还对他实行了严格控制:在他还小的时候,不管小事大事,都得经过家长同意才能做,比如玩什么、说什么、去哪里都是他们说了算,否则就会受到严惩。如有一次逛超市时,小军吵着要吃冰淇淋,并且哭着不走,便被爸爸当众打了两个巴掌,回去后还被罚一个星期不得出门。

  由于他们的严厉控制,小军在很长时间里确实没有让他们失望: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他一直表现得很“乖”——很听老师的话,就像听父母的话一样,几乎可以说是唯命是从,作业是从不敢不做的,成绩也好,话也是很少,不敢随便说,朋友也很少,从没有带朋友到家里来,更是远离了那些不三不四的人,这些的确让家长欣慰了好一阵子。

  但自从上了初中,他就开始变“坏”,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进网吧、上影院、逛歌厅、入的士高,作业经常不做,“居然也敢迟到、旷课、顶撞老师”!要知道,这在以前小军是想都不敢想的。成绩也不用说了,一落千丈。

  “小军小学阶段,钱我们是控制得死死的,一分钱都没有随便给,效果很好,我们当然也想继续,但谁知道,以前我们可以轻松地控制住他,现在,他却有很多方法控制住我们:只要他得不到想要的,就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不上学、大喊大叫、大吵大闹、砸烂他可以拿得到的东西。这学期才开学,他就又要了一部电脑,一周前他要装宽带,我们怕他看一些黄色网页、玩游戏,才暂且没有答应他的要求,没想到这么小的一件事,他竟然想不开,以死相要挟。

  陈飞虎分析:

  为什么在小学时候他表现那么好,而初中以后变化这么大呢?

  这是个成年人也需要了解的问题。人的发展有个阶段性的问题,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分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6岁和12岁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6岁到12岁恰巧是小学阶段,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这一阶段称为“潜伏期”,“潜伏”,也许就是说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在这一阶段会潜伏下来、不会暴发、也不容易被发现的意思。而12岁后面的这一阶段是叫“青春期”,也被很多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期”或“暴风骤雨期”,这一阶段人的身体处在生长发育快速的时期,当身体成长到和成年人差不多的时候,儿童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好像觉得他们不再是弱小者,开始敢于寻求心理需要的满足。以前因为家长或老师的错误做法而使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得不到合理满足的儿童,他们的心理需要往往固结在那些以前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上。而且这种需要是潜意识的,又是非常强烈且无理性,因此他们会做出一些不为大部分成年人所能理解的行为:他们可能会迟到、旷课又奢望老师的原谅以满足他们的被爱与接纳的需要;他们可能会在课堂上讲话、吵闹以吸引老师的注意来满足他们被爱与接纳的需要;他们可能会追求穿名牌时装或奇装异服来吸引别人的目光以满足自尊的需要;他们也可能追求高档消费——手机、摩托车等其他同学没有的东西,以弥补他们可怜的自尊;他们也可能故意违反纪律、顶撞老师来证明他们的强大,从而维护他们在其他同学之间的自尊等等。

  因此,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也这样说过:“儿童做事没有规律,是因为以前曾经有人随意地强制他们有规律地去做事;儿童懒惰,是因为他们曾经被强制去进行工作;儿童不听话,是因为以前他们曾经被强制听话。”很多家长往往不懂这个道理,错误地以为学生一到青春期就会变“坏”,而不懂得是因为以前自己的教育方式错误才使孩子变“坏”的,要改过的正是自己而不是孩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