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赠书黎大的幕后故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4日15:37 海峡都市报

  

赠书黎大的幕后故事(图)

  1989年4月,黎大巴金研究所工作人员向巴老汇报黎大概况

  

赠书黎大的幕后故事(图)

  福建泉州黎明大学巴金赠书特藏馆昨天开放

  核心提示

  很多人知道,巴金先生生前曾向黎明大学赠书11批,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这7073册赠书,都是一个叫李秋叶的泉州人具体负责承接、包装、托运的。

  在连续几天采访巴金与泉州情缘的过程中,记者从著名散文作家、原辽宁《鸭绿江》文学月刊社副主编单复和原《光明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高级编辑黎丁这两位老先生处了解到了这一详情。两位老先生都是泉州人,也都是巴金生前挚友,单复现定居沈阳,黎丁现定居北京。

  珍贵的历史存念

  “李秋叶和我是老乡,都是泉州市石头街人。”昨晚,单复老先生在电话里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巴金向黎大赠书的经过。

  1984年,黎明学园升格为黎明大学,巴金受黎明大学董事长梁披云的邀请,欣然应聘担任名誉董事长。一批当年的老朋友,又陆续回到黎大担任副校长、副董事长,这使巴金感到无限欣慰,一颗心又为这所吸引,为黎大赠送了大批宝贵的书籍。

  “我是巴金的学生,长期的交往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朋友。1988年,我听说这事后,作为泉州人和当年平民中学(可称为黎明高中的姊妹校)的学生,我感到很激动,就问巴金这些书是怎么托运到泉州的,他告诉我说具体是李秋叶在负责,我就写信问李秋叶了。”单复说,李秋叶来信告诉他,赠书从1982年正月开始,到1988年6月,共赠送了7批,5185册。

  虽然今年已是88岁高龄,但单复对这段往事记得特牢。他说,书的质量非常高,史书最多,文学次之,有不少是善本及珍品。最可贵的是,巴金自著的《巴金文集》等,都亲自签署黎明学园及大学字样,“给学校图书馆珍贵的历史存念”。后来,巴金又先后赠送了4批,赠书达到7073册。

  “这批赠书,最珍贵的是第8批赠书,还有分别用英文、德文、日文、俄文、世界语、西班牙语、保加利亚语、挪威语、瑞典语和孟加语翻译出版的《家》、《寒夜》、《春天里的秋天》、《巴金的生活和著作》、《随想录》及《巴金文选》等,以及一批巴金的手稿真迹,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原黎明大学副教授、现担任黎明大学董事会办公室主任的苏彦铭先生向记者介绍说。

  垫椅理书摔了一跤

  “巴老赠书是1982年接连送了两批,1983年因垫椅理书摔了一跤,腿骨折,住入上海华东医院。”曾经的一幕幕,单复先生都清晰地印记脑海中。

  单复说,巴金对泉州的朋友无我的办学精神,说他永远不会忘怀。还没创办黎明大学时,巴金告诉他,黎明学园要成立个有规模的图书馆,他很赞成,表示要尽力助其成。创办黎明大学后,巴金还向黎大写信,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书会一直赠送下去的。”

  巴金因“垫椅理书”摔跤住院后,单复才知道每批书都是由巴金亲自理出的,因为这项工作别人无法替代,须他自己认真完成。那时,巴金已经是八旬高龄的老人了,身体又不好,数千本图书都亲自整理和过目,那工作量是多么大啊!单复说,李秋叶写信告诉他:“后来,巴金的右腿虽接好,但短了三厘米,走起路来一跷一跷的。但由于他待人亲切、随和,每次他都送我至大门口,可见他如何珍重友情和热情关心赠书的事……”单复在《红土地的眷恋》一文中写道:“……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一时读不下去。”

  黎丁也向记者证实,李秋叶是他的老乡兼小学同学,他曾跟黎丁说过,巴金的每一批赠书都是李秋叶负责承接、包装、托运的,巴老还因理书摔了一跤,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院。记者向单复及黎丁打听李秋叶的电话时,两位老先生均表示,只有李秋叶住在上海的地址,在上海龙华西路一带,前些年都是书信往来,没有电话。

  晚年想回泉州看看

  在巴金病情好转些的时候,巴金在黎大的老朋友,曾多次想接他到鼓浪屿一家条件优越的疗养院休养,想让巴金在这个“花与树,海水与阳光”的美丽海岛上,重温“南国的梦”,让他的心灵里增添一份友情的温暖。

  对于泉州老朋友的邀请,单复说,巴金曾一再深情地表示,只要能走得动,不管怎样,他是会来看看“红土地上的朋友”的。

  可惜,巴金行动不便,不能再到这“一丛一丛的展示着生命的美丽的相思树”的海岛上来,像当年“红色的土壤驱散了我从上海带来的悒郁”一样,驱散巴金身上的病痛了。最后,只能委托女儿小林和女婿鸿生了却这桩心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