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红玫瑰交响乐送巴老"远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02:19 新闻晨报

  拄着拐杖白发苍苍的老人来了,穿着校服佩着校徽的学生来了,操着乡音风尘仆仆的家乡人来了……昨天下午,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在他生前最爱的红玫瑰和交响乐中“远行”,数千位读者自发来到龙华殡仪馆,送巴老最后一程。在告别仪式后,巴老的遗体被火化。遵其遗愿,巴金和其夫人萧珊的骨灰将一起撒入大海。

  ■送别会之最后告别

  不是追悼,101岁的喜丧没有哀乐

  昨天下午3时,巴老的告别仪式向公众开放。下午2时10分,殡仪馆旁边一个卖花篮的小店,记者代表《新闻晨报》订了一个花篮送别巴老,花篮以巴老最爱的红玫瑰组成。小店老板告诉记者,之前已有50多位爱戴巴老的读者提前预定花篮。出了花店,记者恰好碰上一路走来的曹可凡,曹可凡说,之前他已来过一次,但由于人太多,他只好出去再等上一会。但等到记者走进龙华殡仪馆,里面仍然人头攒动。

  灵堂门口挂了一幅黑底白字的挽联“为巴金先生送行”。安详躺在灵床上的巴老穿了一身崭新西服,戴着红色领带,还戴着那副大眼镜。他的身旁,鲜花簇拥。最引人注目的是,灵床正对着门外的那一簇心形红玫瑰———101枝,象征着101岁的巴老一生红玫瑰般火红的激情。没有哀乐,在巴老生前最爱的柴可夫斯基《悲怆》乐声中,人们向巴老三鞠躬,整个过程肃穆而安详。

  看着巴老消瘦的身躯,读者们的眼圈都红了,但鲜有人在现场放声痛哭。不少人告诉记者:“巴老走得安详,这是他的福气,因此告别仪式上我们也应该平静地送别他。”4时,灵车缓缓地开出,许多读者紧紧跟随,有的甚至一路追了上去,大家是那样不舍得他离去。

  遵从遗愿,巴老骨灰将撒入大海

  昨天下午,包括李小林在内的巴金的近10位亲友在特殊遗体处理中心,为巴老挑选棺木。受巴老朴素思想熏陶的子女遵从其意,坚决不用红木棺,选择了最普通不过的竹制加格板的棺木,价值约1200元。

  昨天下午告别仪式结束后,巴金的遗体被火化,巴老与夫人骨灰将一同撒入大海。“这是遵照父亲的遗愿。”巴金的女儿李小林说。

  据了解,1972年巴金夫人萧珊病逝后,萧珊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床前。巴金生前曾表示,希望自己去世后家人将自己的骨灰与萧珊的骨灰一起撒入大海。

  前所未有,文学界如此全体出动

  在昨天的巴老告别仪式上,文学界几乎是全体出动。王蒙、铁凝、蒋子龙、周梅森、张贤亮、邓友梅、张平、李存葆等作家都从各地赶来,上海文学界也是全体出动,赵长天、赵丽宏、王安忆、叶辛、陈村、宗福先、王小鹰等也纷纷来到现场。

  蒋子龙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大家都尊称巴金为巴老,从文字到口碑,巴老的存在对中国文坛具有非同寻常的象征意义。巴老的辞世,对当今文坛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巴老的著作,书写了时代风雨震撼中大家庭的春秋,刻画国难当头普通百姓的悲欢。巴老一生倡导说真话,做真人,体现了一个伟大作家的真性情。我们愿巴老走好。

  陈村说,文学界从未如此全体出动过。今天,在这里所有特地赶过来追思巴老的人心情都是一样的,一样为他的去世而惋惜。看着他这么走,其实我还是挺欣慰的。因为他走得很安详,而且该做的事他都已经做成了。在现代,我们这一辈人最该继承的还是他敢于讲真话的精神。

  ■背后故事

  他拍下了巴老生前最爱的照片

  在巴老的告别仪式上,几乎每一个人,都会被鲜花丛中的巴老那幅遗像,深深打动。照片上的巴老,笑得非常开心,非常灿烂。此照的拍摄者,就是《文学报》的摄影记者徐福生。

  徐福生告诉记者,这张照片摄于1995年的夏秋之交,当时巴金在杭州西湖边上的汪庄小住。巴金的老朋友杜宣先生在女儿的陪同下,前去探望巴老。作为《文学报》的摄影记者,徐福生也一同前往。巴金看到老友来访,精神特别好。两个老朋友兴高采烈地聊天,徐福生就不时地在一旁抓拍照片。巴老平时拍照很少笑,但遇上老友的巴老却笑得特别自然和开心。

  在这年巴老生日,徐福生和报社领导去华东医院为巴老拜寿,徐福生就把这张照片放大送给了巴老。巴老也非常高兴,说这张照片拍得好。选遗像的时候,李小林就建议用这张,她说,这是爸爸生前最喜爱的照片之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